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48例颅内动脉瘤的DSA影像表现,分析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数目及检查方法。结果 检出动脉瘤单发44例.多发4例;后交通动脉瘤23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颈内动脉瘤5例,其它部位9例;小型11例,中型22例,大型17例.巨大型2例;囊状37例.梭状14例。夹层1例。结论 DS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假性动脉瘤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假性动脉瘤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分析24例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结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损伤动脉管壁破裂,管腔外形成囊腔,超声显示血管周围有无回声区或混合性回声区,破裂处可探及连续性血流频谱,CT增强见中心部分呈高密度影,边缘部分环状强化,血栓部分不强化,MRIT1WI示瘤腔呈低信号,血栓呈等,低混合信号,T2WI示瘤腔呈低信号,血栓呈高信号,13例栓塞者见损伤动脉闭塞,1例使用支架结合暂时球囊闭塞瘘口获得成功,另外10例经外科手术治愈。结论 外伤性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中DSA检查定性定位最准确。介入治疗是假性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尤其在病情危重,急诊情况下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SAH CT表现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析,着重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形态及CT显示SAH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3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表现和63例SAH CT表现与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部位,形态及SAH量CT表现,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向和出血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关系;CT表现与出血量明显有关,而与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无明显相关性,DSA或旋转DSA对动脉瘤检查显示更清晰,直观,特别结合CT,对其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颅内动脉瘤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SAH量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CT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而与动脉瘤的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假性动脉瘤的DSA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假性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8例假性动脉瘤的DSA表现。结果:DSA可清楚显示假性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瘤腔情况和周围血管改变。结论;DSA检查可明确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且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5.
徐军红  邓燕贤 《华夏医学》2011,24(5):626-629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脑血管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的人群发病率为3.6%~6%不等,它的形成是遗传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较差,致残和致死原因大部分是动脉瘤的再出血,  相似文献   

6.
颅内假性动脉瘤属于颅内动脉瘤中的少见类型,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血管壁全层损伤,导致血管破口处形成动脉瘤.其瘤壁为血肿纤维组织包膜或增生的脑胶质组织,瘤内容物为血凝块及机化物,但瘤腔仍与载瘤动脉管腔相通.  相似文献   

7.
陈东亮  刘建民  许奕 《广西医学》2003,25(3):492-493
颅内假性动脉瘤临床上较少见 ,我们于 2 0 0 1年10月收治 1例 ,结合病史、头颅MRA和全脑DSA证实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经电解可脱卸铂金微弹簧圈 (GDC)栓塞术后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32岁 ,主诉“车祸致伤头额部伴反复鼻出血 2 0天”。当时双鼻腔少量出血持续 3天停止 ,以左侧鼻腔为主 ,但入院前 2天连续 2次出现喷射状鼻腔大出血 ,鲜红色 ,每次量约 2 5 0ml,每次出血后自行止血 ,未出现休克。查体 :生命征正常 ,神志清 ,左额部皮肤裂伤口已愈 ,双眼眶瘀血 ,右侧球结膜下出血斑 ,双眼眶及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像特点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对8例大脑后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和介入检查。结果8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表现动脉瘤破损和对比剂外溢进入瘤腔,并显示假性动脉瘤大小形态;4例行MRI检查表现为囊性结构,T1与T2加权相上是混杂信号,可见流空现象。2例行动脉瘤瘤内完全致密填塞术,1例死亡,1例预后良好;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其中1例出现暂时性视野偏盲,经治疗后恢复,余患者愈后良好。结论DSA检查对大脑后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定性、定位最准确,介入治疗对假性动脉瘤的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CTA及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病,发生率占人群的1%~14%,单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住院病人的病死率为10%~15%,再次破裂出血住院病人的病死率为40%,实际上很多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没能到医院即死亡。Pakarinen统计,首次破裂出血经保守治疗存活的病人,35%将在1a内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51%将在5a内死亡,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随访1~10a,每年动脉瘤破裂率为0.5%~2.2%,出血后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造影表现,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综合分析。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25例单发、5例多发,DSA造影可明确动脉瘤分布部位及大小。结论1 DSA造影能够多角度立体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情况与载瘤动脉关系。为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明确数据。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颅内出血原因之一。常规正、侧位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往往不易显示瘤颈、体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甚至造影结果呈阴性。利用旋转DSA技术,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影像资料。近1a,笔者用GE公司的LCV+型数字减影机为18例疑有脑动脉瘤的病人做了造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引发颅内出血继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它们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两种方法,此两种方法术前皆需明确瘤体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等的关系。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整体显示有着绝对优势,而展示载瘤动脉、瘤颈与瘤体形态等解剖学关系尚需依靠灵活的影像学技术及技巧,这对提高DSA检查效率,争取病人的救治时间和确定治疗方案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就我们积累的部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MRA与DSA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MRA与DSA的对照分析,探讨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49个颅内动脉瘤行3DTOF MRA检查,对照DSA检查结果,分析MRA表现,结论作为一种坎 技术,3DTOF MRA在检查颅内动脉瘤方面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它可以用于筛查和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经手术证实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旋转DSA造影,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16个动脉瘤;旋转DSA诊断23个动脉瘤(P<0.05).常规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4个,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11个;旋转DSA组清楚显示瘤颈者17个,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1个(P<0.05).结论旋转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体的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了45例分别施行过常规 DSA和旋转DSA的脑动脉瘤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8-67岁,平均42.6岁。常规DSA 为正位及侧位影像,旋转DSA 360°旋转采集图像。结果旋转DSA对45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且均能在适当的角度,清晰显示瘤体颈部的结构,开口大小和方向,准确的把血管弯折与动脉瘤鉴别开来。常规DSA 检查发现40例动脉瘤。其中15/40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不清,19/40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结论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病变显示极佳,可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常规DSA相比的优势。方法:1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常规DSA和3DDSA血管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异同。结果:DSA检查出184个动脉瘤,常规DSA一般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3DDSA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3DDSA血管重建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论各影像检查方法对假性动脉瘤(PA)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54只活体模型兔行动脉造影、C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比分析。结果:动脉造影能直观动态显示PA与载瘤动脉全貌和侧支循环情况。CT增强扫描示肿块中心与邻近动脉同时显著强化,周边环状强化,血栓部分不强化。MRI成像示瘤腔呈低信号,血栓呈等高或高信号。彩超显示瘤体内有五彩血流信号及瘤颈部“双期双向”血流频谱。结论:在PA的影像诊断上,彩超为首选检查,动脉造影为最佳方法,CT和MRI成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楼林  陈书达  王坚 《浙江医学》2002,24(10):599-600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常由于再出血或脑血管痉挛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开颅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 ,借助手术显微镜 ,可以更清楚地辨识动脉瘤体和颈、载瘤动脉和其穿通支以及周围组织结构 ,为动脉瘤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因此显微手术已逐渐代替以往的肉眼直视下手术 ,成为动脉瘤治疗的标准术式。我科1993年3月~2001年9月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58例 (共60个颅内动脉瘤 ) ,现报道如下 ,并对显微手术技术作一探讨。1.1一般资料58例中男性27例 ,女性31例 ;年龄21…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DSA)三维重建(3D)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1月,对11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二维(2D)和三维(3D)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分析2D和3D的影像学结果。结果:112例患者经2D和3D检查,确定72例共74个颅内动脉瘤,2D检查假阴性3例,假阳性2例,8例瘤颈显露不清,4例经3D证实为宽颈动脉瘤。结论:3D提高了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对动脉瘤的进一步治疗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