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试述中药归经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永健 《四川中医》2001,19(7):21-22
本文从四气五味、临床辩证、方剂配伍、中药炮制等方面,并结合实例阐述了中药归经理论如何指导临床用药,得出了中药归经理论是临床应用药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性"和"五味"不仅是反映中药药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临床配伍组方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五苓散方出自《伤寒论》,临床上可以治疗各种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关于其配伍规律,大多数医家从其君、臣、佐、使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且相关争议也不少,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对五苓散方中药物四气五味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五苓散方性以热性为主,而味则以甘和辛味为主,为方剂尤其是经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倾向,可纠正机体异常。《金匮要略》下利篇所载方剂组方灵巧,结合《金匮要略》下利相关方证的特点,可从用药及配伍、服法、煎法方面进一步理解基于四气五味的组方思路。不同的炮制状态可使药物的偏性有所不同,处方的性能可通过用药的选择调整;全方性味的效力与归属可通过应用不同用量的单药或部分组合药物实现;性能功效相仿的药物配伍可相辅相成以增强功效,相反者可相互牵制、相反相成,针对有毒或药性峻猛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制约之品以减毒纠偏,不同性味特点的方剂可通过同一药物的不同配伍实现。除用药配伍方面外,药性的实现有时需配合特殊煎煮方法。处方性味效能的有效发挥还需配合适合的服用方法。如此可助临床组方更具针对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四性五味"理论于五苓散方配伍中的应用分析,显示出"四性"与"五味"为体现中药药性的关键因素,为临床中药配伍不可小觑的关键环节。对于五苓散的配伍规律,诸多专家由"君"、"臣"、"佐"、"使"等入手研究,相关争议很多。尝试采取数学手段对五苓散方内药品四气五味展开研究,得出"性"主要为"热性","味"主要为"甘、辛"两味,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7.
贝叶斯网络在中药有效组分五味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学习算法预测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方法:基于现代药理实验数据构建中药五味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获取贝叶斯网络拓扑图和条件概率表。结果:所建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预测中药或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结论:贝叶斯网络可用于中药或中药组分五味的预测,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组分药性及组分配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药有四气五味 ,即寒热温凉与辛甘苦咸酸淡。然寒凉清热泻火 ,温热助阳散寒 ,辛能散、甘能缓、苦能坚、咸能软、酸能收、淡能渗皆言其常。若四气五味和而用之 ,则变化无穷 ,如辛甘发散 ,苦辛通降 ,辛凉清热 ,苦温燥湿 ,苦温益气 ,甘寒养阴 ,酸甘化阴 ,辛甘化阳等等 ,经妥善配伍 ,可合病情、应四时、扬其长、避其短、制其过、去其毒 ,使药尽其用。关于“辛味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作者曾有过浅述。今从苦味药的清泄、通降、燥湿、下行、逐瘀等作用论述其与辛甘咸酸淡诸味相伍在方剂中的应用。1 苦与辛苦辛相伍运用始于仲景 ,见《伤寒论》…  相似文献   

9.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256505)范长青李俊生徐洪艳关键词四气五味配伍中药研究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只有将其与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确切的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中药性味与配伍关系分析如下。1性味与配...  相似文献   

10.
粟栗 《辽宁中医杂志》2010,(7):1255-1256
《内经》中五脏五味理论对后世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的方面阐述了《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并列举了后世在此指导下的配伍严谨,适用有效的方剂,剖析其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11.
药物配伍是中医遣方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复方是药物配伍的进一步延伸,要科学阐明中药复方疗效、优化复方配伍,单纯针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足以讲清复方配伍规律及其基本药效与作用机制。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应通过复方作用于机体和机体所处的整体反应来判定其疗效,进而优化复方配伍。代谢组学通过分析机体相关代谢簇和代谢网络的时序变化,阐明药味及复方的疗效,进而解析复方配伍规律。单味药是配伍的基础,药对是配伍最基本的形式,方剂是复方临床应用的最主要形式。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四气五味”“七情合和”和“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中的应用研究,从性味、药对、复方等不同层次对中药复方配伍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有助于指导中药复方临床用药以及新复方的研制。  相似文献   

12.
中药润燥性能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庆林 《国医论坛》2006,21(6):18-18
在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中,关于中药的性能,一般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而不涉及药物的润燥.而在方剂的组成中,药物间的润燥相济与寒热得宜一样,是方剂配伍不可或缺的配伍要领.所谓中药的润燥性能,是指药物祛除燥邪或湿邪,以及治疗燥证与湿证的作用性质的概括,并用以反映药物对人体阴液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齐放  徐大鹏  李明 《天津中医药》2015,32(9):567-570
四气五味理论是历代中医对中药基本性能认识的结晶,是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之一,可以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气味理论为认识中药、研究方剂配伍和临证组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盛良多年来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他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中医药与西医药理论虽然不同,但二者对人体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必然相同,其实质主要为化学反应,二者的药化、生化、药理、生理、病理的科学基础主要是现代化学,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应是中医药与西医药在化学上的会通。因此,他选择了中药四气五味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最近他在中药四气五味的宏观化学成分上提出了三点假说,这将对中医方剂配伍、中药质量控制、西药中药化、中医现代化等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贝叶斯网络在中药有效组分五味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学习算法预测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方法:基于现代药理实验数据构建中药五味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获取贝叶斯网络拓扑图和条件概率表。结果:所建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预测中药或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结论:贝叶斯网络可用于中药或中药组分五味的预测,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组分药性及组分配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金匮要略》中的相反用药山东250014山东中医学院93级研究生王占奎,孙晋营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中药配伍相反用药是指两味或两味以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作用完全相反的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经方中的用药配伍,多以相须为用,但相反用药亦不少见。今...  相似文献   

17.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气五味不仅是反映中药药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临床配伍组方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在“君臣佐使”制方原则的指导下,强调被选用药物的功用特征,而对以药物性味为主进行的组方思路则未引起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性-效”高度相关的特性已被广泛认可。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药物的性味组方配伍,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理论溯源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是以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矣”(成无几《药方论序》)…  相似文献   

18.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中药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即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经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法,可从四气五味、临床辨证、方剂配伍、中药炮制等几个方面理解。目前用于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有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体内分布观测法、药效观察法、环核苷酸水平变化观测法、受体学说等5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五味入五脏"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能够体现"五味入五脏"组方理论的方剂,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张仲景运用"五味入五脏"理论的规律:1)使用厚味药物;2)方剂中厚味药物的剂量较大,或种类较多;3)运用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结论:"五味入五脏"理论作为一种临床配伍用药技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正确理解运用。  相似文献   

20.
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