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血管病。SAH起病急、病情重,易发生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蛛网膜粘边。CVS是SAH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根据CVS早期发展迅速,严重广泛,我们通过早期有规律,间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8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通过收集48例SAH后CVS患者,研究SAH后CVS的高危患者、重点观察时段、先兆症状,进行预见性地观察及护理。结果:脑血管造影、TCD诊断CVS及Fisher分型型患者临床上更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出血次数和严重程度与症状性CVS相关,SAH出血后或术后一周后为重点观察时段。结论:对SAH后脑血管痉挛高危患者应进行预见性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水平。方法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作〈72 h、1 w、2 w血浆vWF的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vWF含量。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vW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痉挛患者vWF高于脑卒中组。结论 vWF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诊断的一个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o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可因重症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除头部外伤和高血压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到蛛网膜下腔,并经腰椎穿刺或影像学所证实脑血管痉挛(CVS)是SAH后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底大动脉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形态学变化——管腔狭窄及管腔痉挛,严重者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梗塞,引起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是造成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降低SA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颅脑外伤病人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动脉瘤性SAH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发生脑血管痉挛(CVS).引起脑缺血,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tsAH病人CVS发生率高选29%.因此,对tsAH病人预防CVS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着重报告用尼奠地平预防tsAH并发CVS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脑血管痉挛(CVS),脑血管痉挛是导致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就各种神经影像学检查对CVS的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2001年1月~2004年12月对40例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使用尼莫通防治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1临床资料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7~74岁,平均48.5岁;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0~67岁,平均4  相似文献   

9.
李欣  李香莲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692-3692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原发性SAH占脑血管疾病的10%~15%[1],其病情凶险,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将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介绍了各种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但目前尚无一种用于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健康状况。脑积水、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CVS)是近期的三大主要并发症,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自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间,我科对收治的48例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最常见病因,占颅内出血的25%,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1]。而SAH后出现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CVS既可以导致继发性脑缺血,也同时降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继而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率。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血管痉挛(CVS)是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继发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1].创伤早期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改善微循环,防止外伤后脑缺血,减轻神经细胞水肿,进而改善颅脑损伤.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本科采用尼莫地平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t-SAH患者52例,以评价创伤早期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对t-SAH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简称CTPI)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后脑血管痉挛(简称CVS)的价值。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接受治疗的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分别于出血后7,14天行CT灌注成像检查。择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参照组)的脑CT灌注成像数据作对比,最后对其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10例出现脑缺血症状,20例未出现脑缺血症状,与出现脑缺血症状组相比,20例无脑缺血症状组脑血流量(CBF)值出血后第14天明显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于出血后第10天、第14天明显延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脑缺血症状患者MTT值第7天开始即升高,出血后第14天21天仍然高于无脑缺血症状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CBF值出血后第7天开始降低,持续至第14天,脑血容量(CBV)值第14天时明显降低,出血后10、14、21天数值仍低于参照组(20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CT灌注成像能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的早期脑血管痉挛,其中CBV显著下降预测不可逆性脑梗死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5.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不同原因所致脑血管痉挛 (CVS)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门诊经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证实有脑血管痉挛的 12 0例患者随机分为 3组 ,A组在脑复康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 ,B组则加用尼莫地平 ,C组只给脑复康治疗。 4周后复查 TCD,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对 CVS的治疗优于 C组 (P均 <0 .0 1) ,A组对非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所致的 CVS优于 B组(P<0 .0 5 )。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 CVS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尤其是对非 SAH所致的 CVS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对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26例经常规治疗者(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各临床征状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解除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炎性反应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焕昌  毛伯镛 《华西医学》2006,21(1):164-165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常见的和难治的并发症,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和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1]。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机理迄今不十分清楚,其临床治疗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最近,研究发现[2]炎性反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启动和维持中发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急性期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引起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伤(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是导致SAH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本文就  相似文献   

19.
尼莫地平预防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外伤病人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动脉瘤性SAH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发生脑血管痉挛(CVS),引起脑缺血,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tsAH病人CVS发生率高达29%,因此,对tsAH病人预防CVS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着重报告用尼莫地平预防tsAH并发CVS的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苏莉 《临床荟萃》2000,15(22):1016-10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动态检测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AC)血流速度。结合临床表现检测出脑血管痉挛患者40例。与无脑血管痉挛患者对比评定其发生神经功能缺失、脑梗死、病死率及平均病程(天)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可并发脑梗死、增加病死率。结论:提示血管痉挛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