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当前,振兴中医事业的最大障碍是中医中药脱节。自古以来,“上山采药,下山为医”,中医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现在做医生的只知道诊断开方,不管药物质量。正如孙思邈所云:“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悉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于此”。而中药人员则只知照方抓药,至于药物的来源、产地、保管、貯藏、炮制、制剂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大物博,分布着极为丰富的中药资源,可称之为一个天然药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所使用的中药达5000多种,其中有些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已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在防病治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为了保证药材质量,保护和扩大药物资源,对中药采收季节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广大药学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古代学者对中药的采收季节是十分注意的,如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曾记载有:“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千金方》又载:“古之医,有自将采取,阴干暴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知采药  相似文献   

3.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 唐宋时期,道地药材的数量以及对其认识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药出州土更加重视.《唐本草》孔志约序指出:“动植形生,因方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进一步认识到特定的生态环境对同一药物产生的种内变异的影响.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载:“古之医,又自将采取,阴干暴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依土地”等.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不了解“出处土地”等,故“治十不得五六.”又云:“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不尔治病不愈.”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专设“药出州土”一节,载“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有不堪进御,故不繁录.”在全  相似文献   

4.
孙思邈在药物学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焱 《陕西中医》2005,26(7):707-707
<正>本文仅就孙思邈在药物学方面的贡献,作概括性的论述。1强调采药季节的重要性孙恩邈在《千金翼方》卷一的“药录纂要”中,将菊花、麦冬、人参等233种药物分别就采集时间,以及阴干、曝干、火于等加以说明,并简述了历代医家的意见,认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即日可知耳。”(《千金翼方·采药时节第一》)他还特别提倡医生自采药物,指出:“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备急千金要方·处方第五》)由此可见,孙思邈特别注重药物的适时采集,并突出强调采药时节对于药物性味及其疗效的重要影响。因此,强调指出:“凡药皆需采之有时日,阴干暴干,则有气力,若不依时采之,则与凡草不别,徒弃功用终无益也。学者当要及时采掇,以供所用耳。”(《千金翼方·采药时节第一》)这些论述,对于药物的种植、栽培、采集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判断药物品质优劣的重要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道地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道地药材的称谓来源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是中药的一种特有称谓,“真正名产地出产的且传统世所公认的优质药材”。道地药材的概念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药有……采治(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云:“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唐《新修本草》孔志约序曰:“动植形生,因方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宋《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须择土地之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宋学杲《用药法象》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中药材品种繁多,仅据现有资料记载即达一万二千种以上。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由于地貌和水、热(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可分为许多区域,每一区域都有自己所特有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说生态系统随区域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区域性。由于这种区域性,使各地都有一些独特的药材。另外,即使是同一品种药材,其质量和疗效也会随着产地的变化而有较大差异。这一点,自古以来就为历代医药学家所重视。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谓:“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  相似文献   

7.
琐谈中药疗效的差异南京市建邺区中医院(210004)车道军中药是祖国医药辨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明确,立法选方恰当的基础上,中药就是决定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古之医者自解采取,阴干,暴干皆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  相似文献   

8.
在中药里,同名异物者颇多。考《本草》记述和现在所用之药,或不同地区所用之药,有很多名虽同而非一物。医者临床用药,多重视辨证立法处方,对药物往往不加考究。为了确保用药安全与有效,现将临床上几种不应混用的药物介绍如下:一、党参与明党参党参始载于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是常用的补气药。它有类似人参的功能,历来互为代用。但亦常见有“明党参”做党参或代替人参使用者,似乎欠妥。党参虽有  相似文献   

9.
麻黄的活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的活血化瘀作用早有记载,《本经》谓其有“破症坚积聚”之功;《本草纲目》言共可治“赤目肿痛,水肿及产后血滞”;《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汤把麻黄与熟地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等积痰凝血之证。近代《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自汉代张仲景在使用麻黄时提出“去节”以来,后世医家对其“去节”的部位与“去节”的意义颇有争议。我们不揣浅陋,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麻黄“去节”的部位历代对麻黄“去节”的部位约有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11.
陆维承 《中药材》1999,22(2):106-108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麻黄煎法古今皆有争议。中国药典未作要求,中药志、中药大辞典等现代书籍则要求先煎。中药材杂志1995年第1期刊载《麻黄用法商榷》一文,认为古籍中麻黄“宜先煎,去水面浮沫”是不合理的。1996年第7  相似文献   

12.
<正>《伤寒论》一书,对于药物炮制,最为考究。于此仅举数则,以冀对是书论药物炮制有所重视和研究,以期提高临床疗效。1 水制法1.1 以水煮之 《伤寒论》论水煮药物炮制法大多述于方后注中。如麻黄汤方后注曰:“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去节”。《雷公炮制药性解》曰: “麻黄,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倘若用之不当,极易引起失眠,不安,心烦,震颤;若能先煮去上沫,则可破坏少量麻黄碱,减其副作用。张锡纯曰麻黄先煎去沫“使其性归于和平也”实属经验之谈。又蜀漆  相似文献   

13.
《十药神书》用药有以下特色:用药次第有章有法;止血医理甚为独特;保真汤、保和汤为治肺痨主方,加减变化可左右逢源;治疗肺痨后期所用的润肺膏、白凤膏、补髓丹三方皆取法于药王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相似文献   

14.
深谙药性辨病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必须深谙药性,明辨病机,这是临证处方用药的基础。“为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而不枉杀人矣”;“深入病机,天下无难治之症”。  相似文献   

15.
仲景黄疸学说刍议——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黄疸李汝良云南省保山地区中医院(678000)说到黄疸,医者无人不知,个个皆晓。但是,溯本求源,中医对黄疸的认识,却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黄疸一病,首载于《内经》,称之为“黄瘅”。自《内经》之后直至宋代,这一漫...  相似文献   

16.
麻黄入药须先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入药须先煎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317500)陆维承【关键词】麻黄入药先煎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具有发汗、平喘,利水作用,现医生处方中使用麻黄皆不先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麻黄煎法未作要求。笔者根据临床并结合麻黄...  相似文献   

17.
临床诊治疾病疗效不佳,究其原因以方证不合、未得其法最为关键。然而,有时辨证无误且处方用药确属对证,也会出现效果不佳甚至病状加剧的情况,若误认为辨证不确而改弦更张,则多致困惑,为医者不可不细察其由。《千金要方》言:“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  相似文献   

18.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是《金匮》水气病的总治则。然而,《金匮》对水气病辨证施治所用药方,则几乎皆与此治则不合。一、上下悉肿但发其汗,黄汗病“四肢头面肿”,说明并非只腰以上肿,理当汗利兼施,但桂枝加黄芪汤方后云:“温服,取微汗”。可见,黄汗病服本方只欲使全身汗出。此外,越婢汤、杏子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及芪芍桂酒汤所主病证,几乎都是上下悉肿,但其作用皆与本方同。二、上下悉肿但利小便。皮水“胕肿”,即皮  相似文献   

19.
我师干祖望与医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师干祖望与医案徐轩,陈国丰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1什么是医案旧《辞源》、《中国医学大辞典》:“医生所记治病之成绩也。学医者常资以研究,为审证处方之助。”《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新《辞源》:“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辩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  相似文献   

20.
据唐代孙思邈介绍 ,晋宋以来 ,虽名医间出 ,然治十不能愈五六 ;其中原因 ,不在医生水平 ,而是病人嗜欲太甚 ,不知摄养所致。所以他不但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切脉诊候 ,采药合和 ,服饵节度 ,将息避慎”之术 ,还将“能将节调理”视为疾病向愈的一个条件。他说得好 :“治病用药力 ,惟在食治将息得力 ,大半於药有益 ,所以病者务在将息节慎之至 ,可以养生 ,岂惟愈病而已” (《千金要方》)。《史记》有“病有六不治”之说 ,将“衣食不能适”列为其中之一。可见治病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 ,不可忽视病人的自我调养。今读薛生白医案 ,见其在医案中常“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