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和内膜腺癌雌激素,孕酮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联亲和组化法检测97例增生期、分泌期、腺瘤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及内膜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酮受体(PR),并应用微波技术与常规组化染色相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子宫内膜腺癌的ER、PR阳性率高于非肿瘤性子宫内膜(P〈0.05),其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但与肌层浸润深浅及绝经情况无关;增生期与分泌期宫内膜受体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2.
应用ABC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5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的ER、PR和CEA含量及分布,发现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ER、PR和CEA检测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内膜癌中ER、PR含量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关,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ER和PR的阳性率也有所降低,再次证实了分化好的内膜癌,细胞部分保留有正常产生受体的功能,所以内分泌治疗是必要的。相反,CEA检测的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和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在阳性率和阳性标志定位上均无显著差异,CEA和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和其他组织的正常腺体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葡聚糖-活性炭分离方法,测定了36例子宫内膜和51例子宫肌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结果显示:子宫内膜ER和PR都高于子宫肌。配对资料表明:增殖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ER和PR比子宫肌对应指标高。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增殖期PR高于分泌期,ER也有类似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ER和PR周期变化曲线与体内雌、孕激素变化相仿,但其高峰稍后于激素。提示子宫内膜和子宫肌的ER和PR含量与雌、孕激素在该部位作用大小和体内激素水平相平行,子宫内膜ER和PR伴随月经周期中雌、孕激素变化而呈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黄建邕 《右江医学》2012,40(6):873-875
<正>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腺体、间质、厚壁血管组成的突出于宫腔内的良性病变,常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总体人群的发病率为24.00%~25.00%,恶变率为1.00%~1.60%[1]。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有炎症和内分泌紊乱两种观点,然而治疗炎症后并不能控制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SAB法对33例子宫内膜癌、39例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3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31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PR的检测。结果:ER、PR在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46.15%、66.67%)、非典型增生(48.38%、64.52%)及子宫内膜癌(60.61%、60.61%)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19.35%、25.82%).P〈0.05。且ER、PR阳性表达强度在单纯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PR阳性表达率在其年龄、临床分期及绝经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可出现ER、PR异常表达,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探讨雌、孕激素在子宫内膜息肉(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试图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EP患者56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切除息肉及周围内膜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P组织和周围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水平。同时所有病例均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6项性激素。结果ER在息肉组及内膜组中腺体及间质上的表达均无差异。PR在息肉组中腺体及间质上的表达均低于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患者的血清6项性激素检测结果均属正常水平。结论EP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局部子宫内膜对周期性变化的雌、孕激素不敏感有关。PR在子宫内膜息肉组中的异常表达与EP的形成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bcl-2、雌激素受体(ER)和孕酮受体(PR)在子宫肌层、卵巢、输卵管壁的异位内膜与子宫正位内膜的表达及春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15例,卵巢内膜异位15例,输卵管壁内膜异位5例及子宫正位内膜25例进行bcl-2、ER和PR检测。结果 bcl-2在子宫肌层内和输卵管内的异们丙膜阳性表达率为100%,卵巢异位内膜阳性表达率为86.6%,子宫正位内膜阳性表达率为52%。ER在子宫肌层的内膜异位阳性表达率为6.7%,卵巢内膜异位为33.0%,而4例输卵管内膜异位无阳性表达。PR在子宫肌层有内膜异位阳性表达率为86.6%,卵巢内膜异位为20.0%,5例输卵管内膜异位均表达阳性。结论 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明显少于正位内膜,细胞生长有一定活跃性。异位子宫内膜的增生、分泌与正位子宫内膜不同步,表现为不规则性。卵巢、输卵管异位内膜的发生,可能与原始间叶细胞异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的方法及意义,用抗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6例子宫内膜癌、23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2例正常子宫内膜石蜡切片ER、PR的表达,结果显示,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阳性率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内膜癌ER、PR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正常内膜与不典型增生内膜ER、PR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内膜与内膜癌、不典型增生与内膜癌ER、PR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免疫组化ER、PR含量SP法测定对临床预后判断,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则是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因素,而这些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继发的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笔者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血清胰岛素与雌激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及周围正常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息肉组织和周围正常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ER在息肉组的表达高于内膜组,PR在息肉组的表达低于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中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PCNA表达和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carcinoma ,EMC)增殖活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74例子宫内膜癌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usantigen ,PCNA)、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 ,PR)含量。结果 :PCNA在对照组和EM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30 .0 %和 82 .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在不同分化程度的EMC中PCNA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 ,但PCNA阳性指数 (PI)评分 ,WD明显低于MD ,LD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且与EMC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 = 0 .5 2 ,P <0 .0 1) ;PCNAPI评分与EMC临床期别之间呈正相关 (r =0 .5 5 ,P <0 .0 1)。EMC中ER ,PR阳性例数分别为 49例 (6 6 .2 % )和 5 6例 (75 .7% ) ,PCNA表达与ER ,PR受体之间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 - 0 .42 (P <0 .0 5 )和 - 0 .5 1(P <0 .0 5 )。结论 :ER和PR阳性、PCNAPI评分较低的子宫内膜癌 ,肿瘤细胞异型性小 ;反之 ,表现为侵犯邻近组织、扩散、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ER ,PR和PCNA表达之间有明显互补性。PCNA表达结合ER ,PR检测具有方法简单、组织无需特殊处理等特点 ,适于对常规病理切片作回顾性研究 ,对鉴别肿瘤性质、预测预后均有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酶联亲和组化法测定了30例上皮性卵巢癌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简写为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简写为PgR),同时对肿瘤组织进行了病理学分析。结果发现:PgR阳性率和肿瘤病理分级、坏死情况、纤维化程度、核分裂相及瘤巨细胞多少有关;ER仅与肿瘤纤维化程度有关。提示:上皮性卵巢癌的ER、PgR尤其是PgR与肿瘤的病理特征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肿瘤的恶性行为及机体的防御反应,因此,ER、PgR是肿瘤细胞的一种特征,也可做为肿瘤分化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张博  王建  张颖  曹引丽 《医学争鸣》2009,(24):3142-3143
目的:通过研究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行半定量分析,对70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绝经后妇女的内膜息肉及其邻近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并选用20例正常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子宫息肉组腺体和间质内PR呈低水平表达,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中ER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绝经后妇女PR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妊娠晚期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及盆底组织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关系。方法将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女71例分为SUI组(n=33)和非SUI组(n=38),于孕36~40周检测血清雌二醇(E2)、雌三醇(E3)、孕酮(P)水平。SUI组中的20例和非SUI组中的31例于胎儿娩出后,取会阴侧切口顶端最深部肌肉组织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选取3例因外阴癌、直肠癌行手术治疗的女性非妊娠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盆底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 SUI组与非SUI组孕妇血清E2和E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孕妇血清P的质量浓度小于非SUI组[(184.7±48.2)μg/L和(223.2±93.5)μg/L](P<0.05)。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均发现,妊娠晚期妇女会阴深部平滑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空泡变性,肌纤维变细,细胞间质水肿。非SUI组平滑肌细胞ER和PR的强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UI组(P<0.05);盆底横纹肌细胞不表达ER和PR。结论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妊娠期盆底结构和功能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他莫西芬(tamoxifen,TAM)对大鼠血清雌、孕激素分泌水平以及对大鼠子宫雌、孕激素受体(ERα、ERβ、PR)表达状况的影响.方法 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TAM组(SHAM+ TAM组)、去势手术组(OVX组)、去势手术+TAM组(OVX+ TAM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在找到卵巢后即分层缝合,关闭腹腔;去势手术组切除双侧卵巢建立OVX动物模型.SHAM+ TAM和OVX+ TAM组每日灌胃TAM;SHAM和OVX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给药28 d.给药前后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雌、孕激素分泌水平,实验结束处死大鼠取子宫,称量子宫重量,计算子宫系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子宫的ERα,ERβ和PR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SHAM+ TAM组大鼠子宫湿重显著降低(P<0.01),子宫系数降低了47%.与OVX组相比,OVX +TAM组大鼠子宫湿重显著增加(P<0.05),子宫系数是OVX组的1.87倍.SHAM+TAM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均显著低于SHAM组,P<0.05.OVX+ TAM组雌激素水平显著高于OVX组,而孕激素水平则极显著低于OVX组.与OVX组相比,OVX+ TAM组ERβ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SHAM组PR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OVX +TAM组的PR水平显著高于OVX组(P<0.05),并与SHAM组水平相当(P>0.05).结论 TAM在不同雌激素水平条件下,对性激素分泌的影响是不同的.TAM在大鼠子宫内膜有雌激素样作用.TAM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机制可能与其雌激素样作用以及对性激素受体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放置前后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局部雌孕激素受体变化,以探讨LNG-IUS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观察25例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增生过长子宫内膜LNG-IUS放置前后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变化.结果 LNG-IUS放置后6个月子宫内膜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数目明显减少,腺体发育不良,间质细胞有明显的蜕膜样变.治疗前大部分腺体上皮和间质细胞ER、PR免疫着色显示为强染.治疗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下降,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ER、PR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结论 LNG-IUS可抑制子宫内膜增殖,降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对于治疗简单型和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免疫组化参数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界值,更好地评估ER和PR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和预测指标的意义.方法:纳入47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Ⅰ~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HIT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60例及子宫内膜腺癌60例中FHIT的表达情况。结果:FHIT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阳性表达率为91.67%,随着病变程度增高而降低(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67%,并随组织学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P<0.05);在子宫内膜各种增生性病变阳性表达高于内膜腺癌(P<0.01)。结论:FHIT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预后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