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急性期面神经瘫痪(面瘫)患者给予大量激素,脉冲短波透热,远穴针刺及疏风散寒、解毒通络中药治疗;对中期面瘫,采用面部透穴针刺、电脑中频,佐以活血祛瘀,牵正通络方剂,对恢复期面瘫,采用补法为主针刺,加温针透穴法、面部按摩、直流电离子导入,加强面肌运动功能锻炼,佐以补益气血和营通络方剂。治疗结果63例患者中痊愈51例,占81%,显效9例,好转3例。  相似文献   

2.
面部透穴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面部透穴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针刺组同时增加面部透穴疗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针刺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52.4%、97.6%与31.0%、78.6%,P〈0.01)。结论:面部透穴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透穴针刺加背腧拔罐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透穴针刺加背腧拔罐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77%,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透穴针刺加背腧拔罐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1对象与方法从1988年10月~1991年3月共治疗200例。男135例,女65例,年龄6~71岁,病程2d~5年,西医诊断为贝尔氏面瘫180例,亨特氏面瘫15例,外击面部所致者5例。方法:(1)针刺偏泻法治健侧(无病侧)取穴:阳白向鱼腰穴透刺,四白、地仓透颊车穴,颊车透颧,合谷等穴。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2)艾条温和灸偏补法治疗患例(患病侧),取穴:同健侧针刺穴位。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施补法,除合谷穴不灸外,每穴灸两三分钟,治疗1次/d,12次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3d再行第2个疗…  相似文献   

5.
探讨以透穴针刺为主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毫针以颊车透地仓,头维透鱼腰,下关透入中,合谷透后溪,为主穴随症加减。结果:52例治愈48例,显效4例,无效0例。结论:透穴疗法能使针刺刺激增强,感应易于传导,激发经气,促使气血的运行,有利于受损面神经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穴位与肌肉注射弥可保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叶天申  韩钊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30-2230
目的 观察针刺加穴注或肌注弥可保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差异。方法 将35例顽固性面瘫患(ENoG示损失≥90%)随机分为两组对照,针刺加穴注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弥可保,在针刺加肌注组中将弥可保改为肌肉注射,用改良portmann评分法评分。结果 疗效以针刺组为优,并减少了后遗症;穴注与肌注的副作用差异无显性。结论 针刺加穴注弥可保对顽固性面瘫疗效较好,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2007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76例,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男44例,女32例;年龄16—65岁;病程4h-7d。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患侧乳突疼痛和舌前2/3味觉过敏;眼干、流泪,听力障碍,鼻干、口干。76例均采用针刺及功能训练治疗:①针刺,取风池、翳风、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颧鼹及合谷(对侧)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禾髂穴;鼻唇沟歪斜加水沟、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透鱼腰、攒竹或申脉、照海。  相似文献   

8.
小儿周围性面瘫在临床并不少见,自2000年开始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小儿面神经瘫痪(面瘫)3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文32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人,经有关检查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学》中周围性面瘫诊断,32例患儿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8个月~12岁。病程最短2d,最长10d。1.2方法(1)针刺:主穴:患侧阳白透鱼腰,攒竹透晴明,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太阳,下关,承浆及对侧合谷。鼻唇沟消失加迎香穴,人中沟歪斜加人中穴,乳突部疼痛加翳风穴,其中…  相似文献   

9.
运用自拟益气复瘫汤加减配合巨针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54例,并以脑脉康加毫针针刺治疗21例作对照组,治疗10d为1个疗程。结果:3个疗程后,2组治愈率分别为27.78%、4.76%,有效率分别为92.59%、57.14%,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益气活血通络中药配合具有一针贯穿多穴、取穴少透穴多、刺激量大的巨针针刺,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面部常规穴位针刺,并随症加减。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穴位行透刺法与甲钴胺面部穴位注射交替进行。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68.8%(P<0.01)。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提高,观察组明显提高。结论:常规针刺与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均能提高面神经功能评分,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1.
电针透刺面部穴位治疗顽固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顽固性面瘫病程较长,难以康复。采用电针治疗42例为治疗组,并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32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90.6%,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13,P<0.05)。电针透刺面部穴位治疗顽固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加穴注或肌注弥可保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差异。方法将35例顽固性面瘫患者(ENoG示损失≥90%)随机分为两组对照,针刺加穴注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弥可保,在针刺加肌注组中将弥可保改为肌肉注射,用改良portmann评分法评分。结果疗效以针刺组为优,并减少了后遗症;穴注与肌注的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针刺加穴注弥可保对顽固性面瘫疗效较好,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差异.方法 将23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121例,普通针刺对照组118例.治疗组于患侧面部每次取3组不同穴位行埋线治疗,半个月治疗1次.对照组取主穴为承浆、地仓、颊车、阳白等行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后总体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5.5%,对照组有效率87.3%,治疗组疗效较优(P<0.05).结论 从经筋论治周围性面瘫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比较普通针刺更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加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2例,对照组针刺患侧面部牵正、下关、颊车等穴,治疗组在此基础加面部推拿.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d,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愈显率分别为77.8%、94.5%,对照组分别为59.7%、75.0%.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基础上加面部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比单纯电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对肝郁型面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肝郁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分期针刺治疗,同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穴位按压、情志疏导、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进行评分及检测面部血流灌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H-B、SDS、SA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而患侧面部血流灌注量较治疗前增加(P0.05);本组痊愈13例,好转12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72%。结论:在针刺治疗基础上施加悉心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肝郁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抑郁、焦虑情绪,促进整体气血运行,使面部脉络气血得到充养,从而改善面瘫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阴陵泉穴+拨穴通络推拿手法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缓解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阴陵泉穴+拨穴通络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阴陵泉穴+拨穴通络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顽固性面瘫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薇 《中国康复》2000,15(2):86
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0~60岁;病程2~8个月。对照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3~60岁;病程2~6个月。2组患者均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李向健侧,常出现Bell,s现象,露齿口角歪向健侧,鼓气时患侧口角漏气,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四轮匝肌反射及瞬目反射均减退,经其它治疗无效。①治疗组采用针刺局部,取穴地仓透顿车、迎香、四白、下关、丝竹空透鱼腰、倾错、听宫及对侧合谷,每次留针30min;局部针刺后选择坚韧的消毒按摩棒,取左右足部反射…  相似文献   

18.
刘炳权 《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1):763-765
面神经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烟斜。祖国医学称“口喝”、“喝僻”、“面瘫”等。本病在针灸临床中常见,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方法较多,且疗效亦较为显著,现将有关文献资料作一整理,综述如下。1 毫针疗法董德礼等[’j取“两点一圈”,两点为绍风、合谷,一圈为颊车透地仓、地仓透四白、四白透下关、下关透颊车,均为患穴。再配以患侧阳白透鱼腰。留针30分钟,起针后再针健侧合谷透后溪。每日1次,7日为1疗程。结果205例均获愈,治愈率为100%。窦占江等[’佣“三点一圈”选穴法,三点为人中、承浆、合谷…  相似文献   

19.
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 ,一般多发于春秋二季 ,笔者几年来共收治面瘫患者 36例 ,全部用透穴治疗、疗效尚好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36例中 ,女性 1 5例 ,男性 2 1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年龄 54岁 ;病程最长 2年 ,最短为 1 0天。 36例患者的诱发因素中 ,受风寒引起的 2 5例 ,凉水洗头引起的 6例 ,腮腺炎引起的 3例 ,中耳炎引起的 2例。1 2 治疗方法取穴 :阳白透鱼腰 ,四白透迎香 ,下关透巨 、颊车透地仓 ,远端取风池、合谷为主穴 ,攒竹、 风、水沟、承浆等为配穴。手法的轻重按病情及体质的强弱以及患者对针刺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20.
背景:以往实验构建了针刺加远红外热像治疗面瘫,并已证明无论何种证候的面瘫,皆可采用针刺加远红外热像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治愈率高,无任何后遗症.但尚未了解应用远红外热像判断软组织供血状态从而评价病程变化的效果.目的:动态监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远红外热像的改变.方法:正常对照组为接受健康体检者40例,病例组为临床诊断为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40例.应用重庆伟联公司生产ATIR-M301B非制冷焦平面医用远红外热像仪(热敏度为0.05℃),在环境温度为20~25℃的检查室中,采取头、面部远红外热图.采用本机提供的分析软件,分别比较同一受检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左、右两侧面颊、内眦、眶上、额及舌区等5个测温区远红外热像的温度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面颊、内眦、眶上、额部及舌区5个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远红外热像可较好地反映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供血状态的变化,针刺治疗前急性期面瘫侧呈充血性改变,患侧面颊、内眦、眶上、额及舌区5个测温区温度明显高于健侧(P<0.05~0.001).针刺治疗后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面颊、内眦、眶上、额部及舌区5个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远红外热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提供无创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