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银染色法对正常腮腺中肌上皮细胞、良恶性肌上皮瘤以及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核仁组织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腮腺中肌上皮细胞的银染核仁组织区计数值最低;良性肌上皮瘤细胞者的计数值低于恶性肌上皮瘤细胞;良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银染核仁组织区计数值高于良性肌上皮瘤而与恶性多形性腺瘤者近似,提示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这一特征与该瘤的“好种植、易复发”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银染色法对正常肋腺中肌上皮细胞,良恶性肌上皮瘤以及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核仁组织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肋腺中肌上皮细胞的银染核仁组织区计数值最低;良性肌上皮瘤细胞者的计数值低于恶性肌上皮瘤细胞;良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银染核仁组织区计数值高于良性肌上皮瘤而与恶性多形性腺瘤者近似,提示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这一特征与该瘤的“好种植,易复发“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对24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与11例乳腺导管癌标本、采用细胞角蛋白、肌动素及 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结果示细胞角蛋白标记良性上皮细胞及癌细胞均阳性,而肌上皮细胞阴性;肌动素标记上皮和癌细胞均阴性,良性肌上皮细胞阳性,而癌灶肌上皮细胞阴性;S-100蛋白与肌动素结果大致相同。故认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以采用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和肌动素抗体为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涎腺肿瘤中分布规律,并与波形丝蛋白、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的分布规律进行比较,以探讨涎腺肿瘤组织发生学。方法免疫组化ABC法。结果在正常涎腺中,肌上皮细胞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反应。在紧邻肿瘤或已受癌浸润的腺体中,围绕着闰管和萎缩的腺泡外围有层扁平的细胞,它们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在多形性腺瘤中,导管双层结构的外层瘤细胞、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粘液样细胞和软骨样细胞均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反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还见于腺样囊性癌和乳头状囊腺癌癌巢的基底部。这些细胞同时表达波形丝蛋白、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结论涎腺肿瘤可能起源于涎腺闰管的基底细胞,该基底细胞可能与神经外胚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P63和Maspin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肌上皮细胞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P63和Maspin及Ki-67蛋白的表达差异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63和Maspin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恶性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喉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喉多形性腺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3例肿瘤均位于声门上区,其中2例位于会厌,1例位于假声带,大体肿瘤直径均小于3 cm,3例均有包膜,其中1例包膜不完整。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腺管状、条索状和片状,细胞形态多种多样,间质为黏液样及软骨样,1例间质明显透明样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瘤细胞CKAE1/AE3、Vimentin、S-100、肌动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均阳性。结论:喉多形性腺瘤是喉部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为喉癌,形态学上应与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恶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癌基因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H-ras和P53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5例瘤旁腺体导管上皮细胞浆C-H-ras呈阳性表达,而P53未见表达。C-H-ras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均有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48%和38%。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及部分实性条索或团块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在恶性多形性肿瘤中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胞浆;P53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也均见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19%和50%。P53蛋白有核型及核/浆型两种表达形式。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以核/浆型为主,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恶性多形性腺瘤中以核型为主,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细胞核。结论:C-H-ras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P53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癌变及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促进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肌上皮增生为主的泪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30例经病理诊断为泪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石蜡切片标本,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病变特点。结果:光镜下观察多形性腺瘤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以及间质成分混合存在,腺上皮细胞可排列成腺管状、条索状和实体状;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导管上皮CK+、CK5/6+、CK7+、CK20-,肌上皮Actin+、SMA+、P63+、Desmin-,其它标记物导管外层肌上皮细胞和粘液软骨样细胞S-100+、Vimentin+、P53+,Ki-67阳性细胞数<2%,CD34-。结论:泪腺多形性腺瘤细胞中小灶状的腺管结构及粘液软骨样基质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腺淋巴瘤组织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抗角蛋白及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以ABC免疫组化方法对涎腺腺淋巴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腺淋巴瘤的上皮成分由两层构成。内层细胞呈高柱状,主要对低分子量角蛋白抗体阳性,与正常涎腺导管的管腔衬里上皮细胞表现相似,外层细胞呈立方状,主要对高分子量角蛋白抗体强阳性,与正常涎腺导管的外周基底细胞的反应相仿。认为两层上皮细胞来源不同。肿瘤的淋巴成分对于抗肌动蛋白抗体阳性,与淋巴结的表现相似,且在胚胎腮腺的淋巴结中发现腺管及腺泡上皮。推论其淋巴成分可能来自原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对其进行随访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物切面灰白,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肿瘤细胞排列成2种形态,一种是管状或巢状结构,肿瘤部分呈弯曲的互相交织的管状,条索状,管腔细长,瘤细胞呈巢状漂浮于黏液状背景中;另一种为梭形细胞区,瘤细胞呈条索状排列。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不表达CD15、高分子角蛋白抗体、抗人黑素细胞单克隆抗体。随访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具有黏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结构,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组织发生和命名.方法:常规切片包埋染色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检测.结果:良性6例交界3例恶性2例中仅Act阳性1例.结论:全部肿瘤镜下均无包膜.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对于瘤内和瘤外正常乳腺腺上皮成分呈特殊的浸润方式.叶状囊肿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具有腺上皮、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多向分化的肿瘤.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bcl-2基因产物在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以图像分析仪进行了计数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以导管样上皮细胞,粘液样细胞以及软骨样细胞的阳性表达较高,而鳞状上皮团块中,bcl-2表达极代。各组阳性病比例:对照组5例慢性诞腺炎为80%,15例多形性腺瘤为80%,7例多形性腺瘤恶性病变为86%。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F-K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NF-KB的表达.结果:30例多形性腺瘤石蜡切片NF-KB免疫组化染色中,10例(33.3%)呈强阳性(+ + +);12例(40%)强表达(+ +);6例(20%)弱表达(+);2例(6.6%)无表达.NF-KB的表达主要见于浆液腺腺泡上皮和导管上皮,呈强阳性(+ + +)表达;黏液腺肌上皮样上皮呈强表达(+ +);间质成分中血管内皮呈弱阳性(+)表达、纤维结缔组织呈弱阳性(+)表达.结论:NF-K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呈阳性表达,提示瘤细胞增殖力较强,可能是涎腺多形性腺瘤容易复发和发生恶性转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资料,研究本瘤与恶性多表性腺瘤和低度恶性腺泡细胞癌的区别。结果 多形性腺瘤见于各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病史长,生长缓慢;组织结构由肌上皮、腺上皮、鳞化上皮、基底样细胞、软骨及粘液等构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罕见核分裂像及出血坏死,肿瘤细胞PCNA指数及间质血管数数低于恶性多形性腺瘤(P<0.01),与腺泡细胞癌相近(P>0.05);此外67例中包膜不完整16例,18例有包膜浸润,包膜浸润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其余病例,部分肿瘤切除后多次复发。结论 多形性腺瘤细胞成分复杂,其形态无恶性指征,但具有浸润包膜生长、部分病例术后可复发的生物学行为。该瘤交界性行为可能与部分瘤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包膜附近血管丰富,因而易侵犯包膜和术中包膜易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变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和bcl—2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示:C—erbB—2和bcl—2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均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9%和19%,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的表达率为58%,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胞膜;bcl—2表达率为46%,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核膜及部分胞浆中。5例瘤旁腺体内导管上皮细胞也存在C—erbB—2和bcl—2的过度表达。结果表明:C—erbB—2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中不仅存在细胞增殖基因调控失常同时也存在着细胞凋亡基因的调控失常,它们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在涎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和炎症涎腺、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癌组织的hMSH2表达。【结果】hMSH2在正常和炎症涎腺组织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核、胞浆阳性表达 ,在腺样囊性癌和腺癌肿瘤细胞的胞核呈强阳性表达 ,但在多型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不表达。【结论】部分涎腺肿瘤组织出现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的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7.
喉部癌肉瘤的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喉部癌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喉部磷癌10例,梭形细胞癌3例,癌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横纹肌肉瘤4例,共29例,全部进行病理光镜复查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癌肉瘤呈多次病理活检,报告前后不一,全喉标本肿瘤表面光滑,基底部小,切面组织细嫩,光镜显示肿瘤同是具有恶性有上皮成分和恶性的间叶成分。从形态上看癌肉瘤与梭形细胞癌最易混淆,免疫组化检测,恶性的上皮成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凋亡基因bcl 2蛋白与涎腺肿瘤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LSAB法 ,检测4 2例腺样囊性癌、15例多形性腺瘤和 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bcl 2基因产物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4 2例腺样囊性癌 37例阳性 ,阳性率 88 1%。 15例多形性腺瘤阳性率 10 0 % ,但阳性细胞少 ,主要分布于上皮丰富的腺管样结构 ,而鳞状上皮及粘液软骨区为阴性。 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 ,导管上皮细胞少数散在阳性 ,腺泡细胞阴性。结论 :bcl 2蛋白在涎腺肿瘤组织不同的肿瘤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凋亡能力 ;在上皮成分中广泛过量表达 ,可能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光镜对GI STs进行观察,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等系列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 .结果 :GISTs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份,有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 3种组织类型,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或多项分化能力.本组45例GIST s中有良性8 例,潜在恶性12例,恶性25例.肿瘤组织Vimentin全部阳性,CD34有36例阳性(阳性率80.0%),部分病例呈现灶片状或个别细胞的肌动蛋白和/或S-100阳性.在形态上GISTs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区别,应用CD34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GISTs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多种分化和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方可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涎腺多形性腺瘤4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大军 《海南医学》2005,16(12):151-15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外检中较常见的肿瘤之一,主要来源于涎腺病管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织形态复杂多样。以下结合我院4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加深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成分与复发及恶变等问题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