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缺血预处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这种作用是通过多种因素、多种途径产生的、但其确切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脑缺血预处理的信号转导途径对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预处理为缺血性脑损伤的预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临床上应用药物预处理可能代替脑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有关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模拟脑缺血预处理方法,研究用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保护物质呈现的脑保护作用。药物性预处理是正在研究的脑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心肌缺血预处理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发现脑缺血预处理亦可诱导缺血耐受现象。本文就脑缺血预处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预处理抑制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预处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中有多种机制参与。缺血预处理可以抑制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减少缺血后神经元的迟发性损伤。本文从脑缺血预处理对神经元细胞凋亡各个环节的影响,对目前脑缺血预处理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预处理对脏器的保护作用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预处理是近年来提出的脏器保护新概念。本文对缺血预处理的现象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心肌缺血预处理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发现脑缺血预处理亦可诱导缺直耐受现象。本文就脑缺血预处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预处理为缺血性脑损伤的预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临床上应用药物预处理可能代替脑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有关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次数和剂量异丙酚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有关机制。方法17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组,n=16);缺血再灌注组(1组,n= 16);异丙酚预处理1次组(P1组,n=48);异丙酚预处理3次组(P3组,n=48);异丙酚预处理5次组(P5组,n=48)。异丙酚预处理组又随机分为3个亚组:50 mg·kg~(-1)亚组、100 mg·kg~(-1)亚组、150 mg·kg~(-1)亚组(n=16)。P5组的各亚组在脑缺血前5d桉不同剂量腹腔注射异丙酚5d,容量不足5 ml者,用脂肪乳补足;P3组的各亚组注射脂肪乳2 d,异丙酚3 d;P1组的各亚组注射脂肪乳4d,异丙酚1d;SH组、Ⅰ组腹腔注射脂肪乳5 ml/d,共5 d。采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闭塞法制备全脑缺血模型,全脑缺血20 min再灌注72h后,进行动物神经缺陷评分(NDS),随后断头取脑,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程度的组织学分级(HG)、海马CA1区内未损伤的锥体细胞神经元密度(ND),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AI),原位杂交法测定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及其受体酪氮酸激酶B(TrkB)mRNA的表达。结果1.除P1组的50 mg·kg~(-1)亚组外,其余各预处理组的ND、BDNF mRNA及TrkB mRNA表达均高于1组,NDS、HG和A1均低于Ⅰ组(P<0.05);2.与50 mg·kg~(-1)亚组相比,100mg·kg~(-1)、150mg·kg~(-1)亚组的ND、BDNF mRNA及TrkB mRNA表达均升高,NDS、HG和AI均降低(P<0.05),100mg·kg~(-1)及150mg·kg~(-1)亚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PI组相比.P3组、P5组的ND、BDNF mRNA和TrkB mRNA表达均升高,NDS、HG和AI均降低(P<0.05).P3组、P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预处理可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一定限度内,增加预处理次数和剂量可增强脑保护效果.其机制与BDNF和TrkB表达上调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是指缺氧器官细胞损伤在恢复氧供之后更加加重的现象。Toledo Pereyra 等在 1975 年首先认识到IR损伤是肝移植过程中一种重要病理损伤状态,可发生移植肝淤血、进行性血栓形成和/或器官坏死,导致移植失败。直到80年代中期,“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才逐渐在肝移植文献中应用。  肝脏IR损伤可分为热缺血和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热 IR 损伤(warm ischemia reperfu sion injury)与肝脏外科、肝移植、低血容量性休克、毒性肝损害、静脉阻塞性疾病和 Budd Chiari综合征等普遍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模拟脑缺血预处理方法,研究用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保护物质呈现的脑保护作用。药物性预处理是正在研究的脑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药物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供肝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寻找有效的砬轻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途径。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原位隔离冷灌注模型模拟整个肝移植过程,对供肝分别作药物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比较正常肝,预处理供肝,末预处理供肝的PCNA,AST,ALT,LDH值。结果 与正常肝相比,药物预处理供肝、缺血预处理供肝、未预处理供肝肝损害程度依次加重。结论 预处理确实对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药物预处理的效果可能优于缺血预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双下肢缺血预处理 (DLIP)大白兔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分为 4组 ,每组大白兔 6只 :E1组 ,动物麻醉后反复 3次阻断双下肢血流 5min ,松开 5min ,建立模型 ,灌注 15min转为工作心 15min ,全心停灌 45min ,恢复灌注 15min改为工作心 3 0min ;E2组 ,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前静脉注射超氧化物歧化酶至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完毕 ,重复E1组方法 ;E3组 ,静脉注射蛋白激酶C(PKC)阻滞剂多粘菌素B(PMB) ,时间 10min ,重复E1组方法 ;E4组 ,静脉注射ATP敏感性钾通道 (mitoKATP)阻滞剂(5 HD) ,时间 10min ,重复E1组方法。以左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 (CK )和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率、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心肌细胞内Ca2 含量、心肌线粒体钙依赖性ATP酶 (Ca2 ATPase)活性及其Ca2 含量、心肌线粒体合成ATP能力 [ATP] m、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E1组左心室功能恢复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心肌ATP含量、SOD活性、Ca2 ATPase活性、[ATP] m 均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心肌含水量低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MDA含量、CK、LDH漏出率、心肌细胞内Ca2 含量、心肌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处理对家兔脑缺血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脑保护效应,以及神经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 家兔1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A组只做手术操作,B组采用二血管夹闭全脑缺血10分钟,C组在缺血前增加缺血预处理2分钟再灌注30分钟。对比观察缺血后3天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和缺血细胞数,同时使用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缺血3天后海马区的凋亡细胞。  相似文献   

16.
1986年,Murry等[1]首次发现心肌经历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后,对随后发生的长时间缺血有较好的耐受力,可减轻不可逆组织损伤、减慢ATP消耗速度、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提出了缺血预适应(IPC)的概念.人们又将其分为早期预适应,即发生于缺血刺激后1~3 h,晚期预适应,发生于缺血刺激后12~72 h.心肌IPC的保护机制涉及多种内源性物质、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介质、效应蛋白,从而形成了目前采用的"触发剂-调节介质-终末效应器"理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可以通过它所调动的内源性机制减轻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再灌注损伤,其中热休克蛋白和钙离子通道在这种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基本上得到公认[1,2]。但对抗氧化能力在其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肾脏方面的研究甚少,且结论不一。为此我们进行了动物...  相似文献   

18.
缺血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对肺缺血 -再灌注 (IR)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 方法 建立兔在体IR损伤模型 ,将 36只兔随机分为 IP组、IR组和对照组 ,每组 12只 ,观察各组肺湿 /干重比 ,检测各组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 ,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 F)中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并检测各组肺通透性指数。 结果  IP组与 IR组比较 ,肺湿 /干重比明显降低 (P<0 .0 1) ;肺组织中 SOD活性显著增高 ,MDA含量和 MPO活性明显降低 (P<0 .0 1) ;BAL F中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肺通透性指数明显降低(P<0 .0 1)。IP组与对照组比较 ,上述指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IP可通过减轻 IR时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与激活 ,提高机体抗氧化自由基的能力 ,而减轻 IR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9.
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异氟醚预处理能否诱导脑缺血耐受产生。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350~400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n=10),动物不接受任何处理;Iso/5d/1h组(n=10),动物每天接受1h的异氟醚预处理(2%异氟醚,98%氧),连续5d;O2/5d/1h组(n=10),动物每天接受1h的吸氧处理(98%氧,无异氟醚),连续5d。所有动物均采用右侧颈动脉丝线栓塞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120min,观察再灌注后1,3,6,12,16,24h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及24h时脑梗死容积。结果术后各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Iso/5d/1h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O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预处理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大鼠肝脏离体非循环灌注模型 (IPRL) ,对供肝分别作缺血预处理 (IPC)和阿霉素预处理 (DPC) ,比较各组供肝低温保存损伤的程度。结果流出液中AST和ALT的酶学水平 ,IPC组 (40 1± 6 3、17 1± 0 5 )U L和DPC组 (43 6± 3 7、19 4± 0 8)U L显著低于未预处理 (NPC)组 (6 4 5± 8 2、2 3 8± 3 9)U L(P <0 0 5 ) ;胆汁分泌量及肝组织ATP含量 ,IPC组 (5 3 5± 10 2 ) μl、(6 2± 0 6 ) μmol g和DPC组 (5 0 5± 8 1) μl、(6 0±0 6 ) μmol g显著高于NPC组 (2 2 8± 9 7) μl、(2 6± 0 3) μmol g(P <0 0 5 ) ;肝组织丙二醛 (MDA)的含量 ,IPC组 (4 36± 0 2 6 )nmol g和DPC组 (4 5 1± 0 13)nmol g显著低于NPC组 (6 75± 0 17)nmol g(P<0 0 5 ) ;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 ,IPC组和DPC组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显著轻于NPC组 ;而IPC组与DPC组相比较 ,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预处理对供肝低温保存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药物预处理可以模拟IPC的效果。药物预处理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