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一组细胞因子,对人体的不同组织和细胞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参与创伤愈合,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骨生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对转化生长因子β在整形外科中的研究作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4-07的文章,检索词“transforming gmwth factor-heta,wound healing,scar,BMP”,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06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转化生长因子β,伤口愈合,瘢痕,骨形成发生蛋白质类”。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资料包括转化生长因子B在伤口愈合、瘢痕及骨的愈合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相关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9篇关于转化生长因子β在创伤修复、瘢痕及骨的形成与愈合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相关实验文章,13篇实验文章纳入标准。排除的16篇实验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13篇实验文章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的3个亚型对伤口愈合、瘢痕形成以及骨的愈合等几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不同的分子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2在创伤愈合、骨的形成、愈合中起作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致纤维化因子,参与了瘢痕的形成;转化生长因子良β1通过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竞争受体而起到抗瘢痕的作用。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不同的亚型在伤口愈合、瘢痕形成以及骨的形成和愈合等几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根据其不同的作用可用于促进伤口愈合、骨的形成与愈合,减轻及预防瘢痕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再生与分化受多种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或普遍性的调控。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物质等细胞因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伤口愈合、细胞因子”,并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文章,检索词为“woundhealing,cytokines”,并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含有创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文章,然后进一步提取与皮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并查找全文。根据相关性大小排序,选取最相关的6种细胞因子作为资料收集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82篇关于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因子的文章,27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5篇文章。资料综合:27篇文章中包括了6种参与创伤愈合细胞因子,这些因子的分布与作用均有其特点。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结论: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机制复杂,虽然其含量变化及分布已有报道,但是精确的阐述作用机制的却不多。另外瘢痕的形成和及特殊情况下创伤难愈的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所以无瘢痕愈合以及糖尿病患者促伤口愈合等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90Sr-90Y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机制及临床疗效,为90Sr-90Y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01/2005-12关于90Sr-90Y的文章。检索词“90Sr-90Y,beta-ray,cicatrix,fibroblast”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5-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90Sr-90Y,β射线,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防治方法,β射线防治瘢痕形成的机制及β射线的临床疗效。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67篇,排除40篇重复性研究。27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4篇关于瘢痕形成基础研究和β射线干预瘢痕形成的基础研究,13篇关于β射线的临床疗效的观察。资料综合:β射线可使转化生长因子的作用丧失,干扰成纤维细胞的细胞信号转导,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凋亡进而阻止胶原的合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少瘢痕内血管的形成。创面愈合后早期3~5d即开始90Sr-90Y放射治疗,可有效的预防瘢痕的形成。结论:应用90Sr-90Y对早期愈合创面进行照射,对减轻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挽救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劳动能力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就几种传统及新型抗癫痫药造成骨损害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检测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2-01/2003-01关于儿童骨损害与抗癫痫药的文章,检索词“antiepilepticdrug,anticonvulsant,bonedensi-ty,bonemetabolism,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07关于儿童骨损害与抗癫痫药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抗癫痫药,骨密度,骨代谢”。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③治疗组为使用抗癫痫药组。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5篇关于抗癫痫药致骨骼损害的随机和未随机实验文章,19个实验纳入标准,另有5篇为理论探讨。排除的1篇实验为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19个实验包括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骨矿物质等多项检测方法,并对其意义进行评价。结论:已证实抗癫痫药对骨骼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癫痫患儿在服用抗癫痫药的同时,要采用补充维生素D及钙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衰老是致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探讨衰老引起骨质疏松的机制,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07的文章,检索词“osteoporosis,pathogenesis,aging”,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06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骨质疏松,发病机制,衰老”。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0篇关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章,17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篇实验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17个实验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功能、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激素、生长因子、营养、运动的关系以及中医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分别对各实验给予评价。结论:骨质疏松症是一个由基因、激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病因疾病,衰老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年龄相关的骨量丢失不仅仅是由于体内激素的缺乏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细胞因子有多种独特作用,细胞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其与其他生长因子之间的作用在肌腱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cytokines”和“tendon,injury,heal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细胞因子,肌腱损伤,修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资料包括细胞因子在肌腱损伤愈合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相关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0篇关于细胞因子在肌腱损伤愈合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相关实验文章,11篇实验文章纳入标准。排除的9篇实验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11篇实验文章包括几种主要细胞因子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不同的分子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在肌腱损伤修复中可能有以下几种独特作用:①减少炎症反应。②使瘢痕组织形成降至最小程度。③促进正常组织的功能恢复。细胞因子促进肌腱损伤的修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实验已证明几种细胞因子联合作用对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的效果往往优于单一因子。结论:细胞因子促进肌腱损伤的修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鉴于细胞因子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将其作为临床用药治疗软组织损伤疾病,尚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细胞因子的配伍、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在人体内的稳定性、免疫排斥性等,尚需加强对细胞因子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去解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90Sr-^90Y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机制及临床疗效,为^90Sr-^90Y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01/2005—12关于^90Sr-^90Y的文章。检索词“^90Sr-^90Y,beta—ray,cicatrix,fibroblast”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5-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90Sr-^90Y,β射线,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防治方法,β射线防治瘢痕形成的机制及β射线的临床疗效。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67篇,排除40篇重复性研究。27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4篇关于瘢痕形成基础研究和β射线干预瘢痕形成的基础研究,13篇关于β射线的临床疗效的观察。资料综合:β射线可使转化生长因子的作用丧失,干扰成纤维细胞的细胞信号转导,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凋亡进而阻止胶原的合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少瘢痕内血管的形成。创面愈合后早期3~5d即开始^90Sr-^90Y放射治疗,可有效的预防瘢痕的形成。结论:应用^90Sr-^90Y对早期愈合创面进行照射,对减轻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挽救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劳动能力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在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机制以及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4-12与体外冲击波相关的文章,检索词“extracorporeal shoc kwave,fracture healing,nonunion,delayed osseous union”,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体外冲击波,骨折愈合,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随机对照文章,39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6篇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39个实验包括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可能的机制以及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各实验给予评价。资料综合:许多临床研究发现体外冲击波对治疗人类长骨骨折后的骨折不愈合,疗效是肯定的,有效率可达到41%~85%,并且具有非侵入性、并发症少、相对安全等优点。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机制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其激活了骨不连的生物学状态,出现了一种类似新鲜骨折的愈合过程,加之体外冲击波本身对组织细胞的刺激作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诱导成骨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从而使骨不连得以愈合。但体外冲击波能量大小、治疗次数、总剂量、是否需要麻醉及镇静药目前还存在很大分歧。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是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一种安全有效、非侵袭性、并发症少的方法,但是仍然缺乏可靠的随机前瞻性研究充分证明该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病理性瘢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主要由间质组织产生,对人体不同组织和细胞发挥着不同的调控功能,参与创伤愈合,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病理性瘢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1-09/2006-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其受体。②影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因素及信号转导。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病理性瘢痕及治疗。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253篇相关文献,4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206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资料综合:生理状态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胚胎的发育、间质组织的生长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病理情况下,它与多种组织器官的纤维化,肿瘤的生长与凋亡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不同状况下发挥不同的作用,既可以促进创伤的愈合,过多分泌则又促进病理性瘢痕的产生。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中和抗体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其促病理性瘢痕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耐受与细胞凋亡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探讨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开发新的神经保护药物或方法的过程中,脑缺血耐受的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现就脑缺血耐受的形成与细胞凋亡调控的相关基础研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4-01关于脑缺血耐受和细胞凋亡的文章,检索词“cerebralischemictolerance,cellapopto-sis”,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4-01关于脑缺血耐受和细胞凋亡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脑缺血耐受,细胞凋亡”。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③无其他施加因素。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研究和综述。选取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0篇关于脑缺血耐受形成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的随机和未随机实验文章,14个实验纳入标准,因重复的同一研究或类似研究排除的6篇实验。资料综合:14个实验包括bcl-2,bax,p53,蛋白激酶B,低浓度的神经酰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细胞色素C对脑缺血耐受的影响并对其给予评价。结论: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介绍放射性核素、载体的选择以及放射性滑膜切除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以及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为放射性滑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来源:应用医学文献王软件在PubMed上检索所有字段中包含“radiation suynovectomy”或“radiosynovectomy”的文章,不设置其他限制,检索到277篇文章题录。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初审。通过阅读所有文章的文题和大部分文章的摘要,选择内容与放射性核素、载体和滑膜切除密切相关的文章,在相关数据库上查找全文。主要以Science Direct和OVID两个数据库为主。资料提炼:经过初审得到58篇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同一领域的文章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共41篇文章纳入分析。资料综合:放射性核素目前研究的热点:一是载体的选择,硅酸盐、枸橼酸盐、草酸盐、大颗粒氢氧化铁、羟磷灰石、聚乳酸、硫胶体、中心体等广泛被用作载体。良好的载体能够控制放射性药物的剂量和稳定性,减少核素从关节中的泄漏。二是包含核素和载体的放射性药物。理想的用于放射性滑膜切除术的药物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核素较小可以被细胞吞噬。但也不能太小,否则在被吞噬之前易从关节中泄漏。通常认为核素合适的大小应该是2~10μm。②在放射治疗的全程中放射性核素和载体的结合是不可逆的,这种结合由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半衰期决定。③放射性标记的颗粒应该能够均匀分布于关节中,并且不促使炎症的发生。④载体的半衰期应长于所结合的核素的半衰期。载体应可以生物降解,以便在治疗后能够被机体清除。⑤稳定性好,成本低也是其重要特性。三是许多临床实验均已证明放射性化膜切除术是治疗多种慢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结论:正确选择放射性药物、合理选择适应证、规范操作,放射性滑膜切除术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友病性关节炎,绒毛结节性色素滑膜炎等多种关节疾病安全、低成本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use weakness due to acute or subacute stroke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The participants were 15 men (average age 48.4 years) who were acute admissions to a hospital specializ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stroke, 11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four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ll participants received physiotherapy (40 min/day, 5 days/week) at their bedside until leaving hospital. None of them received physiotherapy in an outpatient clinic. The anaerobic threshold (AT) was measured twice: during admission (an average of 37.3 days after onset) and after discharge (in an outpatient clinic, an average of 37 days after discharge and 42.7 days after the first test). The average AT was 12.5 ml/kg/min in the first test and 14.2 ml/kg/min in the second test (P<0.05). Because ATs in patients were lower after discharge than for healthy control individuals, physiotherapy during admission for stroke should b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reexamin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use weakness. After discharge, it is important to give patients a more active rehabilitation program to improve their fitness.  相似文献   

18.
The analytical result of a laboratory examination is a scientific fact and has no medical meaning as such. It must be interpreted to become a medical finding. To explain the very complex cognitive procedure of the interpretation a three-level model is used. In an environment of cost containment in health care systems the quality of medical laboratory findings is very important. Analytical results are monitored by quality control procedures. For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dical findings the concept of the ‘validity’ of a laboratory test is used. Validity means the ‘degree of achieving the objective’. Accordingly, a valid laboratory finding is one which correctly answers the question which the physician at the sick-bed directs to the laboratory. Quantitative measures for the validity of interpretation can be develop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underlying classific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tic indices describing the validity quantitatively in terms of conditional probabilities can be derived from decision tables. Examples of ‘validity indices’ are diagnostic (or prognostic) ‘sensitive’ and ‘specificity’. These indices are powerful tools for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in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herapy management. Moreover, validity indices are appropriate output quantiti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a diagnostic or prognostic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19.
20.
刘青 《中国综合临床》2000,16(8):566-567
许多研究已证实 ,感染性休克与直接或间接的宿主组织损伤释放的细胞因子有关 [1 ] 。在败血症期间 ,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细胞因子 ,如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白细胞介素 - 1( IL - 1)、白细胞介素 - 6 ( IL - 6 )等 [2 ] 。足够剂量的 TNFα、IL - 1β注射可引起休克 [3 ]。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并可预示死亡。细胞因子 TNFα、IL - 1通过增加促进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物质的产生 ,包括上调环氧化酶、前列腺素、氮氧化合成酶等基因 ,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以及合成细胞粘附因子等 ,影响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