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腑证是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三阳病篇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的三阳病经腑辨证规律。由于少阳位处半表半里及其主枢的职责,少阳病常兼变他经病证,病情复杂,难以明确病位,故其经腑证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少阳病常表现为经腑同病。其经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而化火,治以小柴胡汤;其腑证包括少阳之邪初入胆腑的小柴胡汤证,三焦水饮内停导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在少阳、旁溢三阳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病在少阳兼有阳明里热的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一般学者将六经中的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对学习和研究仲景学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三阴病,一般认为属于阴盛阳衰,脏气虚寒,而无经证、脏证的区别。笔者认为,三阳病既有经证、腑证之分,三阴病亦应有经证、脏证之别。尤在泾说:“阳证有在经不在腑者,阴病亦有在经不在脏者”。赵嗣真也认为:“伤寒传入三阴,尚有在经表证”。尤、赵二人明确提出了三阴经证的学术观点,这是比较符合仲景原意的。以下结合《伤寒论》原文,对三阴经证略加讨论。一、太阴中风宜解肌发表《伤寒论》274条(按赵刻本,下同)“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  相似文献   

3.
论少阳腑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论中并无明文提及经证、腑证问题,后人在研究《伤寒论》过程中,将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分为经、腑二证。因为从理论来说,阳经既病,自必有偏重在经者,亦必有偏重在腑者,前者谓之经证,后者谓之腑证。从临床角度而言,太阳、阳明之经腑二证并不罕见。因此这一论点,已为多数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沿习已久,且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惟少阳病亦在三阳之列,胆腑亦为六腑之一,以理推之,其病亦应有经腑之分。然而历来注家,于少阳病中明分经腑者甚少。虽偶有论及,但所论不甚明晰,如张石顽云:“少  相似文献   

4.
沈雪勇 《中国针灸》1998,18(8):511-512
十二经合穴中,手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的合穴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症,而手三阳经的合穴却很少用于或不用于相应腑病的治疗。有人对手三阳经合穴的这一主治特点感到不可理解,也有人认为这不符合《内经》“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其实,《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所说的“合治内腑”中的“合”,并非指各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是指六腑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在提出“合治内腑”后所举“合”穴皆为下合穴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足三阳经所属内腑均合于足三阳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手三阳经所属内腑为何不合于手三阳经的合穴,而要…  相似文献   

5.
<正> 少阳病属三阳病之一,其病理变化当同其它阳经一样,有经证亦有腑证。但历代医家对少阳腑证论述尚少,建国以来的各种《伤寒论》教材,亦未作少阳经腑证的分类。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试图把少阳经腑证分开论述,提出把小柴胡汤证作为少阳经证,而把大柴胡汤证作少阳腑证。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少阳病固然有经证和腑证,但发病时每每经腑同时出现证候,故不必分别论治。下面就此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6.
韩平 《国医论坛》1996,11(2):9-10
赵本《伤寒论》219条所列症状均为阳明经热症,并没有太、少症状,首冠以“三阳合病”当是指过去而言。笔者采用“以意逆志”的推理方法,与220条内容体例上下对照,揣测补入“太阳柴胡证罢”6字,此条义理明达,即是:219条言三阳合病“太少证罢”出现阳明经热症者可用清法白虎剂;220条言二阳并病“太阳证罢”出现阳明腑实证可用下法大承气汤。  相似文献   

7.
论小柴胡汤为太阳病之主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为时空结构,非手足三阴三阳经,每一病中均包括诸多脏腑和经络;小柴胡汤为发汗解表剂,非和解剂;寒热往来为太阳病多件寒热类型之一,柴胡证为太阳病证之一,第96条所描述的正是太阳病。  相似文献   

8.
对《伤寒论》中太阳蓄水证的部位在下焦膀胱的论点,似已为众所公认,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蓄水证之部位应在三焦。现将管见略述于下: 一、《伤寒论》原著中没有经证腑证之分经腑证之分,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伤寒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腑者……,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而太阳病经腑证之分,始  相似文献   

9.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伤寒论》三阳病理论在艾滋病表证期的应用。方法:参考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伤寒论》三阳病理论的基本内容,从艾滋病表证期的概念提出和内涵的界定出发,探讨《伤寒论》太阳病、少阳病和阳明病治法理论和相关方药在艾滋病表证期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结果:艾滋病表证期是艾滋病人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其临床表现与《伤寒论》三阳病的基本表现有相似之处。结论:艾滋病表证期的提出,有助于临床对艾滋病的诊疗,《伤寒论》三阳病治法理论用于临床艾滋病表证期患者的治疗,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12.
合病、并病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所谓合病,指的是外感伤寒,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数经之证同时而见的临床病证;所谓并病,指的是一经先病求罢,另一经相继而病,数经之证相继并见的临床病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合病、并病的概念,列举了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以及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病证类型,提出了合病、并病的病证表现和治法方药,初步奠定了合病、并病的理论基础。然而,合病、并病问题,长期以来也是研究《伤寒论》集中争论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阴证和阳证之间、阴证和…  相似文献   

13.
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必定会涉及到"六经病"和"六经辨证"这两个重要概念。与"六经病"及"六经辨证"直接相关的是"六经"。长期以来有关《伤寒论》之"六经"实质的争鸣偏离了文献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学术发展史的根据,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术认识上的混乱,甚至使得有些人不顾文献事实而加以任意曲解,在客观上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本文以文献为依据,首先探讨了《黄帝内经》中"六经"的概念,并回溯了宋代医家朱肱最初提出"六经病"的基本意义、进而从三阳三阴之名实方面强调了仲景创立三阳三阴辨证方法是用来认识伤寒病之发病特点及其传变规律,最后得出了经脉之"六经"不能取代《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结论。如果以约定俗成的态度将《伤寒论》之三阳三阴病定型为"六经病",则必须将"六经"还原到三阳三阴,用三阳三阴的方法来认识《伤寒论》所论之伤寒病。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伤寒论》中使用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的一首经方,而且疗效确实很好,在一些书本中称其功效为“和解少阳,主治少阳半表半里证”。但纵观《伤寒论)条文,其功效绝非主治少阳证一端,在《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主治的条文共13条,其证治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少阳证、三阳俱病以少阳为主、土虚木乘之腹痛、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少明篇设的三急下证,引起历代医家的争鸣。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三急下证的成因。笔者通过研究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用以方论证的方法,对少阴三急下证探讨如下。1承气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少阴三急下证,由于仲景论及的条文简单,很难阐述清楚,因而众说纷法。笔者认为讨论该证时,先辨清承气扬在《伤寒论》中的作用,这样就容易明了少阴病为何用大承气汤了。大承气场主治阳明腑实证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仲景在《伤寒论》中使用承气扬,除了列举燥屎引起腹胀满、大便难为主要指征外,还有“谵语”。《伤寒论》提及谵…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在阐述二经或三经证候混同出现时提出了合病和并病的概念。条文虽不多,但经文较难理解,后世医家对此颇多争议。本文拟对合病与并病的问题作粗浅分析,以求正于同道。1概念的引出仲景是在论述二经或三经证候混同出现时表述合病与并病的,但二者间有区别。合病为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并病是指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1]。如:“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曰合则汗”(《伤寒论》268条),此条从脉象上来看,“脉浮”为邪在太阳,“脉大”为邪在阳明,“上关上”,形容关脉长直有力,因寸主外,尺主里,关为半表里,关脉长直有力…  相似文献   

17.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病位、病性争议颇多,但大多认为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于膀胱所致的太阳腑(膀胱)证.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于膀胱?很难理解,且<伤寒论>中并无"膀胱蓄水"一说.因此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可进一步揭示<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8.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38条和第39条所述之大青龙汤证,其“热”既不在三阳经之阳明、少阳,亦不在三阴经之心、肝、肺,而是位于太阳之“表”。《伤寒论》大青龙汤证当属风寒化热表证,其主方大青龙汤当为辛温解表兼清表热之剂,并非解表清里之表里双解剂。太阳病风寒化热表证应确立为外感病独立证型,治疗可予大青龙汤加蝉蜕、僵蚕、浮萍、牛蒡子等清泄表热之品,亦可采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剂与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剂联合化裁治之。风寒化热表证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构成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三证鼎立格局,体现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证中三阳经各经提纲证、主证、治法及三阳合病证治相关原文并结合典型病例证治的分析。探讨了三阳合病的辨证特点并阐述了临证施治的关键及四点注意事项,有助于不断提高临床精确的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