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免疫过程较为复杂。传统的概念认为体液免疫在钩体病的抗感染机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Faine,Adler),但近年来亦有人指出,钩体病的免疫机理不能排除细胞免疫作用(姚楚铮)。现将钩体病的免疫机理及其他有关免疫问题简介如后。 相似文献
3.
章明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4)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自1915年日本从患者血液中分出本病病原体以来,迄今,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此病的存在和流行。本文对其病原学、发病机理、诊断、防治等方面的进展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它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虽早有专著报导,但仍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致病的钩体中,常见者为波蒙那型,犬 相似文献
5.
6.
7.
王瑞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78,(6)
红细胞免疫粘附试验是一种敏感而快速的血清学反应,是以抗元,抗体复合物与补体中的C_1、4、2、3、成分依次结合,形成抗元、抗体~C_1、4、2、3、复合物,再与具有免疫粘附受体的红细胞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本法目前已应用于乙型肝炎抗元的测定及细织配型,应用于钩体病的诊断国内尚未见报道。 本法参考检测乙型肝炎抗元和组织配型试验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改进。 一、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实验室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中,补体结合试验及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显凝试验,即过去的凝集溶解试验)一直沿用至今。前者虽有属特异性,然而各项准备工作繁琐,不符合简便、快速原则;后者则具群(型)特异性,但需活抗原及暗视野显微镜等设备,一般基层单位使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临床资料男23例,女4例.年龄11~61岁,平均年龄26.2岁。15~45岁25例(92.6%)。农民23例(85.2%),其他5例(18.5%)。临床表现列表如下:实验室检查,经度贫血10例(37%)。白细胞总数大于 相似文献
16.
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的流行高峰一般在7~8月份,而海南岛几乎每年还在10~12月份发生第二个流行次峰。为弄清其原因,省、地、自治州和县组成工作组,于1977年10月22日~11月29日在近两年来曾发生过第二个流行次峰的白沙县进行了调查,虽然未遇到钩体病流行,但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动物宿主的调查,从而对海南岛10~12月份发生钩体病流行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充实了海南地区流行病学资料。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9.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77,(2)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我国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拟根据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一)病原学研究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根据1965年国际会议将其分为二类,第一类称“双曲钩体“,代表过去所称的腐生性钩体;第二类称“存疑钩体”,代表寄生性钩体,此类可引起动物及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