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经验。方法 对44例(56膝)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采用低分子量肝素 足底和下肢静脉泵,并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44例中,2例术后发生腓肠肌静脉丛内血栓,未见股静脉血栓。无一例发生肺栓塞死亡。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结合足底和下肢静脉泵法是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的51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3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275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4例(5.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5例(10.5%),血小板减少1例(0.4%),肝功能异常2例(0.8%),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对照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9例(6.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7例(9.8%),肝功能异常2例(0.7%),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2.5%),无血小板减少发生。2组患者浸透敷料的出血、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获访487例,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低分子肝素组获访225例,对照组获访262例。获访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复发9例(低分子肝素组4例,对照组5例),隐神经损伤11例(低分子肝素组5例,对照组6例),无远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2组患者的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将12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及物理气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2 h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值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肢体肿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术后肢体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施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不用。术后2~3周内复查下肢静脉彩超判定有无DVT,术后认真记录骶前引流管引流量及血、尿、痰和大便检查,观察有无出血。结果联合治疗组DVT发生率5.9%,对照组DVT发生率13.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没有发现出血及出血倾向。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可以降低直肠癌根治术后DVT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局部物理加压预防全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45例,分为对照组、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各组间血栓形成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任何抗凝措施介入,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物理加压组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进行下肢局部加压。所有患者在术后第7天查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术后第3天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YF)。结果术后血管超声检查显示,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素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和物理加压组(P〈0.05)。结论下肢局部物理加压是一种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皮下肢深静脉置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介入治疗组15例,对照组27例。介入治疗组的15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经溶栓导管泵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对照组30例患者经足背静脉泵入尿激酶。结果介入治疗组血栓完全消失8例(53.33%),部分消失7例(46.67%),无明显好转0例(0%),治疗全过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对照组血栓完全消失2例(7%),部分消失25例(83.33%),无明显好转3例(10%)。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深静脉置管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静脉曲张手术的61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28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323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内脏出血或硬膜外出血。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双通道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通道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5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35例)。两组均经足背静脉留置针24h持续静脉泵入溶栓药物.对照组用药10~14d.观察组用药7d。同时于第1天置入溶栓导管持续泵入肝素溶液,连续7d。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经溶栓导管和足背静脉留置针双通道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肯定,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下肢创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2例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是否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分为治疗组(n=49)和对照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水平升高(﹥0.5 mg/L)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其他明显出血事件。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下肢创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动静脉脉冲系统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8年3月,对76例(76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KA。男25例,女51例;年龄58~79岁,平均66.6岁。左侧41例,右侧35例。患者根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此外实验组术后1~4d不间断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术后5~7d每日应用2次,30min/次。术后7d患者均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小腿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13.16%,经给予尿激酶、丹参等药物治疗后完全消失;对照组发生小腿深静脉血栓11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36.84%,经同样治疗后好转。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继发肺栓塞及死亡发生。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可有效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较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盆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35例骨盆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16例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检测术前、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并在术后14天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5.3%)发生DVT,对照组中2例(12.5%)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预防骨盆骨折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纳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10d为一疗程。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为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97年4月-1998年10月选择接受髋、膝周围手术的患者46例均为40岁以上,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DVT,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4-7天行患侧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34.8%;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与药物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03月-2008年01月间治疗的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本组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23例,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溶栓抗凝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治疗90例,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肢病程及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双下肢的周径差,手术组由(4.3±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由(4.0±1.9)cm下降为(1.8±1.3)cm。手术组治愈率71.8%,溶栓组治愈率38.9%,(χ2=5.362,P=0.021)。平均随访(28.5±11.3)个月.随访率70.9%。双下肢周径手术组下降为(0.5±0.2)cm,溶栓组下降为(1.2±0.5)cm。手术组治愈率75.8%,溶栓组治愈率45.9%,(χ2=11.556,P=0.001)。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ay导管取栓疗效优于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5.
速碧林预防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6例人工关节置换病例(102例髋关节,34例膝关节),随机分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实验组使用速碧林,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凝剂,1周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有DVT临床症状者尽早行静脉造影并予以治疗。结果实验组2例出现血红蛋白持续降低,需要持续输血维持而剔除出组,余66例DVT发生率为13.6%;对照组68例病例DVT发生率为42.6%。而在出血或其他不良反应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对降低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有效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护理干预,观察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9%;对照组发生率为1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结论加强护理能较好的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Plaster cast immobilisation following trauma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our controlled, randomized and prospective study in patients with minor injuries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was 4.3% in conservatively treated outpatients with plaster cast immobilisation of the leg (n=163 control group without prophylaxis). By applic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once daily the number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n=176) was reduced to 0% (p=0.006). No severe side effects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were observed.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were self-applicated by 89% of males and 72% of females. We conclude that thromboprophylaxis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once daily is effective to reduce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outpatients with plaster cast immobilisation of the leg.  相似文献   

18.
王志猛  路遥  马腾  李忠  张堃  杨娜  田丁 《骨科》2020,11(1):35-38,50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预防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手术前后均使用LMWH抗凝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是否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龄为(75.83±7.01)岁(65~87岁)。对照组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为(74.77±7.55)岁(65~89岁)。病人骨折部位均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术后第1、3、5天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观察组拆除弹力绷带后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5天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共发生DVT 8例,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1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4.36%,两组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P=0.035);两组间术后下肢肿胀、皮下瘀斑、注射LMWH部位血肿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双下肢联合LMWH可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