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母婴Rh血型不合免疫性抗体的特异性及其效价对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影响。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对母婴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对15例母婴Rh血型不合HDN患儿的血标本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游离试验和抗体放散试验,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对患儿及其母亲的血清进行ABO以外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结果:在15例Rh HDN患儿中检出抗-D 4例(26.7%),抗-E 6例(40.0%),抗-cE 3例(20.0%),抗-Ce 2例(13.3%);Rh血型免疫性IgG抗体效价为1∶8~1∶128。结论:产前对孕妇夫妇进行ABO、Rh血型鉴定及Rh血型免疫性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产后对患儿及时进行检测诊断和治疗,对减少HDN患儿的受害程度和保证优生优育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Rh溶血病的检查分析与晚期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1例Rh新生儿溶血病血清抗体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检测ABO以外的抗体,采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抗体鉴定。结果11例新生儿Rh溶血病中检出抗-D7例,抗-E3’例,抗-E、C1例,其中1例抗-E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发生了晚期贫血。结论根据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及时为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选择相合的血液进行换血和综合治疗,其疗效显著。同时提醒大家要注意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有发生晚期贫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Rh溶血病的检查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检查分析15例新生儿Rh溶血病及发生原因,预防新生儿Rh溶血病的发生。方法采用盐水法检测患儿和其父母Rh血型,用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查检测新生儿Rh溶血病,用Rh抗原谱细胞鉴定孕妇血清、患儿血清和红细胞抗体放散液中的Rh系统抗体。结果15例Rh溶血病患儿中由抗D引起的溶血病有8例,由抗D和Rh其他系统抗体联合引起的有2例,共10例,占66.7%;由抗E引起的有3例,由抗E和抗C联合引起的1例,占26.7%;由抗C引起的1例,占6.7%。15例患儿母亲都曾有生产或流产或输血史。结论为预防新生儿Rh溶血病的发生.对产前尤其是对曾有过生产史、流产史或输血史的孕妇作产前夫妇Rh血型和孕妇Rh免疫性抗体筛查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IgG抗-E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方法采用盐水法检测患儿和其父母Rh血型,用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查检测新生儿Rh溶血病,用Rh抗原谱细胞鉴定孕妇血清、患儿血清和红细胞抗体放散液中的Rh系统抗体。结果通过母婴血型血清学检查,检出IgG抗E5例。结论一旦证实有IgG抗-E,应立即选择E抗原阴性的ABO与患儿同型、Rh血型同母亲的血液为新生儿换血和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的免疫性血型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为新生儿溶血病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41例新生儿溶血病的患者进行ABO血型、Rh(D)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游离、放散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试验,确定患者体内是否有免疫性IgG抗体及IgG抗体特异性。结果4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ABO血型不合者38例,占92.68%,其中由免疫性IgG抗原A抗体引起者21例,由免疫性IgG抗原B抗体引起者17例。Rh血型不合者3例,占7.32%,其中2例由抗-D引起,1例由抗-E引起。41例新生儿溶血病的患者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20例,阳性率为48.78%,游离试验阳性者36例,阳性率为87.80%,放散试验阳性者41例,阳性率为100%。结论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主要发生于ABO血型系统,以母亲为O型,患者为A型或B型最为常见;放散试验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Rh血型鉴定及其免疫性抗体筛查在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例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就诊的Rh系统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及其母亲,均进行ABO血型鉴定及Rh血型鉴定,对患儿血标本行抗体筛查三项,对血清、放散液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实验.结果:经血型鉴定结果显示,母婴ABO血型一致10例(66.67%),患儿经抗体筛查三项实验均呈阳性,其中抗体放散实验、游离抗体检测显示ABO血型系统外存在不规则抗体,经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呈阳性(3+~4+),母血清IgG抗-D效价(128~2048),IgG抗-E效价(64~256),患儿血清中游离IgG抗-D效价位于2~512间,IgG抗-E效价位于4~32间.结论:Rh血型鉴定及其免疫性抗体筛查实验对于早期诊断Rh、ABO系统溶血病具有重大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输血及换血治疗时抗体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即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试验在新生儿溶血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1627例新生儿进行ABO、Rh血型定型、直接抗人球白试验、游离抗体测定、放散试验,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试验,检测出6例有ABO以外的抗体,进一步用盐水、聚凝胺法、抗球蛋白试验进行抗体鉴定。结果6例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阳性,进一步抗体鉴定,检测出抗-D4例,抗-E1例,抗-c1例。结论根据红细胞血型抗体的特性,可为患儿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进行换血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IgG抗-D致新生儿溶血病七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IgG抗-D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方法 采用盐水法检测患儿和其父母Rh血型,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检测ABO以外的抗体,采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抗体鉴定。结果 通过母婴血型血清学检查,检出IgG抗-D7例。结论 一旦证实有IgG抗-D,及时为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选择相合的血液进行换血和综合治疗,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黄疸患儿不规则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黄疸患儿中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分布,探讨不规则抗体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检测ABO以外的抗体,采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结果61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中11例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占1.78%,进一步检测出抗-D 7例,抗-E 3例,抗-E、c 1例。结论根据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可及时为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选择相合的血液进行换血和综合治疗,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Rh血型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异性分布特点.分析Rh血型抗体的临床意义及产生规律.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筛查和鉴定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对鉴定为Rh血型抗体者,采用单克隆抗-D、抗-C、抗-c、抗-E、抗-e鉴定红细胞Rh血型抗原,以确认抗体的准确性;检测抗体的效价、Ig类型及37℃反应性,以明确其临床意义;询问孕产史、输血史,如果为新生儿检测其母亲血浆中是否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以分析抗体产生的原因.结果:就诊者54000例,共检出Rh血型抗体47例,检出率为0.087%,其中有妊娠史者27例,有输血史者13例,既有妊娠史又有输血史者1例,抗体来自母体的新生儿6例;抗体的特异性为:抗-E 29例(61.70%)、抗-D 8例(17.02%)、抗-cE5例(10.64%)、抗-c 4例(8.51%)、抗-C 1例(2.13%);47例Rh血型抗体均为IgG或IgG IgM类,37℃均可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反应,抗体效价介于1~4096.结论:被检就诊者Rh血型抗体的检出率低于白种人;在检出的Rh血型抗体中,抗-E占绝对多数,而抗-D的检出率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妊娠和输血引起的同种免疫是Rh血型抗体产生的原因,新生儿自母体被动获得的Rh血型抗体是Non-ABO-HDN最主要的致病抗体.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免疫性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型免疫性IgG抗体对母婴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对临床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对母婴ABO血型不合的患儿血标本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游离试验和抗体放散试验,检测免疫性IgG抗体的特异性.结果:在476例临床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中,由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为59.5%(283/476).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为31.4%(89/283),抗体游离试验阳性率为79.5%(225/283),抗体放散试验阳性率为100%(283/283);在283例ABO新生儿溶血病中,由IgG抗A引起者占48.1%(136/283),由IgG抗B引起者占51.9%(147/283).结论:ABO血型为A型或B型的分布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致敏红细胞的抗体特异性,比较不同抗体致敏新生儿红细胞所致HDN的血型血清学特征.方法:对黄疸新生儿,鉴定母婴血型,做新生儿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检测母婴血浆及新生儿红细胞放散液中可致敏新生儿红细胞的血型抗体以诊断HDN.结果:血型血清学诊断为HDN的252例患儿中,致敏红细胞的抗体分别为:抗-A 40例、抗-B 40例、抗-A 抗-AB 92例、抗-B 抗-AB 65例、抗-AB 4例、抗-A 抗-M 1例、抗-M 3例、抗-c 1例、抗-cE 1例、抗-E3例、抗-D 2例;由ABO血型抗体及抗-M所致HDN者DAT多为阴性或弱阳性,由Rh血型抗体致HDN者DAT均为强阳性,ABO、Rh血型抗体及抗-M致HDN患儿红细胞热放散液中致敏红细胞的抗体效价均高于血浆游离抗体.结论:被调查的HDN患儿绝大多数由来自O型母亲的IgG抗-A、抗-B及抗-AB所致,其次为抗-M及抗-E,由抗-D引起的HDN呈逐步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h血型系统以外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生理盐水法、微胶凝柱法及经典抗人球蛋白法对患者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及特异性鉴定,然后根据与谱细胞反应格局再确定抗体的特异性,并采用定型血清检测患者红细胞上相应抗原为阴性,确定特异性后再进行免疫球蛋白分类及抗体效价测定。结果在163例Rh血型系统以外不规则抗体中,男59例(36.2%),女104例(63.8%)。MNSs血型系统67例(41.1%),Lewis血型系统67例(41.1%),Kidd血型系统15例(9.2%),Duffy血型系统11例(6.7%),P血型系统3例(1.8%)。免疫球蛋白分类:Ig M型120例(73.6%),Ig G型23例(14.1%),Ig M+Ig G型20例(12.3%)。凝集强度1+w~3+,抗体效价1∶1~1∶32。结论不规则抗体既可影响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又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和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Rh阴性孕妇血浆中游离胎儿DNA;进行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RhD血型及应用血浆置换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的免疫性溶血病的疗效,预防孕妇早孕自然流产或不足月死胎。方法产前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产前检测胎儿RhD血型,分娩后用血清学方法证实。对照组14例用药物治疗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者,实验组15例用血浆置换配合药物治疗对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者进行治疗,观察IgG抗-D抗体效价以及新生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IgG抗-D抗体、放散试验,胆红素。结果产前荧光定量PCR与产后血清学法Rh(D)血型结果一致。对照组14例孕妇孕期血浆抗体滴度为1∶32~1∶256;实验组15例孕妇PE 2~5次/例,血浆置换前后血浆抗体滴度分别为1∶(96±43.6)、1∶(18±14.7),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6.77,P<0.01)。对照组10例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实验组4例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对照组10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IgG抗-D抗体、放散试验均阳性,血清胆红素:(84.2~205)μmol/L,平均(154.6±46)μmol/L;实验组4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IgG抗-D抗体、放散试验阳性,血清胆红素:38.3μmol/L~141.2μmol/L,平均(76.5±36)μmol/L。结论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无创性胎儿RhD血型检测可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和诊断;血浆置换配合药物治疗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的免疫性溶血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h缺失型-D-表型被检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分析Rh缺失型-D-表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例孕妇产前血型血清检测中疑似Rh缺失型-D-表型被检者的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免疫史进行分析。结果 2例被检者中ABO血型为A型1例、O型1例,Rh血型均为Rh缺失型-D-表型。2例被检者血清抗体筛选、主侧配血在盐水法中不凝集,在微柱凝胶法及抗人球蛋白法中均出现2+~3+凝集;与自身细胞及次侧配血在盐水法、微柱凝胶法及抗人球蛋白法中均不凝集。2例被检者中有过流产史或其子女中发生过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史,经系列血型血清学检测证实为Rh缺失型-D-表型。结论 Rh缺失型-D-表型可能与Rh CE基因异常或基因重组有关,其血清产生的抗Hro抗体可造成流产和新生儿溶血病,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也可引起抗体筛选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采用血型血清学试验确认Rh缺失型-D-表型及其血清中是否存在不规则抗体对防治新生儿溶血病和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红细胞血型免疫性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异性.方法: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对母婴血标本进行ABO、Rh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有黄疸症状的新生儿血标本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游离试验、抗体放散试验、抗体特异性鉴定及其效价测定.结果:在298例由红细胞血型免疫性抗体引起的HDN患儿中,检出抗A 62例(20.8%),抗B 65例(21.8%),抗A+抗AB 87例(29.2%),抗B+抗AB 6例(2.0%);抗M4例(1.3%),抗N1例(0.3%);抗D4例(1.3%),抗E7例(2.3%),抗cE 3例(1.0%).由ABO及MN血型免疫性抗体引起HDN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多为弱阳性,由Rh血型免疫性抗体引起HDN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多为强阳性;微柱凝胶法的凝集强度高于试管法;HDN患儿出生后24 h内阳性检出率为91.5%.结论:HDN血型免疫性抗体的特异性主要为ABO系统的抗A、抗B、抗AB,其次为Rh系统的抗E、抗D、抗cE及MN系统的抗M、抗N.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证微柱凝胶法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阳性患者的抗体特异性。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血浆(血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血标本再用凝聚胺法及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和效价测定。结果在微柱凝胶法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10例中,由非特异性抗体引起假阳性35例(16.7%),由血型不规则抗体引起阳性175例(83.3%)。在175例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Rh血型系统抗体156例(89.1%),MNSs血型系统抗体10例(5.7%),Lewis血型系统抗体5例(2.9%),Kidd血型系统抗体3例(1.7%),其中Rh血型系统合并Kidd血型系统抗体1例。结论对孕妇产前及受血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特异性鉴定及其效价测定,早期进行预防及选择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是防治新生儿溶血病和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黄疸患儿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分析,并探讨血清学检测时间对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5月临床送检母亲为O型、出生1~10d的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患儿血标本212例,进行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结果 212例患儿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例(1.9%),游离抗体试验阳性24例(11.3%),放散试验阳性33例(15.6%),未检出ABO以外抗体;出生1~3d、4~7d的新生儿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7d以上的阳性率,放散试验阳性患儿总胆红素明显高于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疸患儿血清学检测时间与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密切相关,早期检测,早期确诊,能够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胆红素脑病、减低新生儿溶血病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患者血清存在抗Ce抗体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配血对策。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MGT)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及抗体筛选,对抗体筛选阳性患者血标本采用试管盐水法(NS)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吸收放散试验、抗体性质及抗体效价测定。采用NS、 MGT及IAT对患者与供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在21例患者中ABO血型A型6例、 B型9例、 O型4例、 AB型2例,Rh血型均为ccDEE,抗体筛选阳性,交叉配血不合。采用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确认21例患者血清存在抗Ce抗体,抗体效价1∶4~1∶8,其中6例伴DAT阳性。结论 抗Ce抗体为免疫性IgG型抗体,可引起抗体筛选阳性、交叉配血不合、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及溶血性贫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Rh血型抗e抗体的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MGT)对患者进行ABO、 RhD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交叉配血不合或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患者血标本再采用试管盐水法(NS)进行对比检测,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对患者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特异性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在22例抗体筛查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8例,年龄23~80岁。经抗体特异性鉴定为单独抗e抗体17例,抗e合并抗C抗体5例,凝集强度1+~2+,抗体效价1∶8~1∶32。结论 抗e、抗C抗体均为IgG型抗体,在血型血清学检测中可引起抗体筛查阳性、交叉配血不合或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在临床上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