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人口特征、不同特征人群在不同餐次(早餐、午餐、晚餐)的在外就餐情况。方法从北京市参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人群中,选取18岁及以上参加3天24小时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率为34.2%,男性高于女性;18~29岁人群高于其他年龄组;城区居民高于郊区居民;未婚者高于其他婚姻状态者;文化程度越高,在外就餐率越高;高收入人群高于低收入人群。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早、午、晚餐率分别为20.0%、28.2%和11.3%。结论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均与是否选择在外就餐有关。居民在外就午餐率高于早餐和晚餐。  相似文献   

2.
中国居民的就餐行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就餐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55514名(男26449人,女29065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包括每日就餐次数、就餐地点、每日在外就餐比例等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居民中91.5%是一日三餐,8.0%是一日两餐,城市、农村居民中一日三餐和二餐的比例相差不大,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一日二餐的比例(29.3%)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3.2%),18~44.9岁年龄组不吃早餐的比例较高(3.5%),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12.6%)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男性(18.6%)高于女性(11.0%)。结论:我国居民的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为开展相关干预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44799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行为的情况(三餐是否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和就餐地点),通过SAS9.3进行复杂抽样的加权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20.2%,其中在外就餐1~6次和7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4%,平均次数是每周1.5次;早餐、午餐、晚餐在外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0.7%、14.8%、9.6%;在餐馆、单位/学校食堂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5.3%和7.9%。男女、城乡、年龄均存在差异。结论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18~44岁人群是在外就餐的重点人群,应通过宣教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学报,2019,41(1):10-14]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国6岁及以上居民在外就餐行为现状.方法 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过去7天在外就餐行为数据,共纳入150 682名调查对象,其中2015年80 703名,2016-2017年69 979名.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并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5-2017...  相似文献   

5.
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 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302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53887名调查对象.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作为标准人口,对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态度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市155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营养认知的调查,采用Logistic法分析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频率与其体型(超重或肥胖)的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多数喜欢在外就餐(852/1430,59.6%),在外就餐时父母多数喜欢为孩子搭配饮食(994/1498,66.4%),但多数父母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儿童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199/1498,80.0%)或没有带孩子参加相关的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330/1498,88.8%)。在外就餐选择中餐的家庭高达49.6%,选择西餐的较少(5.9%)。结论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就餐饮食行为,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就餐饮食行为。结果天津居民中89.9%是一日三餐,9.1%是一日两餐,城市、农村居民中一日三餐的比例相差不大(P>0.05),城区居民一日二餐的比例(11.2%)高于农村(6.6%);早晚餐就餐地点以在家就餐比例(51.3%、82.5%)最高,男性早午晚餐在家就餐的比例低于女性各年龄组中<15岁组及60岁及以上组早午晚餐在家就餐的比例较高,午餐就餐地点以在单位食堂就餐人群比例(42.0%)最高,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7.4%),城区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9.9%)明显高于农村(4.2%)。结论天津居民的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日两餐在城区高于农村,尤其是不吃早餐更加明显;午餐就餐地点以在单位食堂最多,这会大大增加在外就餐的比例,因此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重视早餐的重要性,养成一日3餐规律的进餐习惯。  相似文献   

9.
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各种各样的食物,因此饮食行为直接影响着营养物质的获取,从而影响到营养素的摄入,对健康产生影响〔1〕。笔者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湖南省数据,对该省15岁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进行分析。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6):401-404
目的分析就餐行为对北京市居民食盐摄入量的影响,为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慢性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膳食调查"数据,通过3d24h膳食回顾法和称重法获得北京市954名18岁及以上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和就餐行为信息,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被调查的954人中,一日三餐规律者占91.61%,有68.66%的居民正餐外吃零食,在家用早、中、晚餐者分别占75.28%、69.87%和93.84%。平均每标准人日食盐摄入量为14.29g,超过6g的占89.83%,单纯食盐摄入量为8.92g,其他来源为5.37g。城区和郊区居民就餐行为比较,城区居民早餐更规律(562人,94.75%),城区居民食用零食更多(502人,84.94%);在家吃早餐居民中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6g的占73.68%,低于在外吃早餐的居民(P0.05),在家吃早餐更易控制食盐摄入量(OR=0.39,95%CI:0.225~0.680);正餐外吃零食的居民中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6g的占66.74%,低于不吃零食的居民(P0.05)。结论北京市居民食盐摄入量偏高,有增加趋势,不利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在外吃早餐可能会使居民增加食盐摄入量,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倡清淡少盐饮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吸烟与被动吸烟情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顺义区12个社区1434户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户通过KISH表随机调查15~79岁居民1人。结果顺义区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7.5%,男性(55.9%)显著高于女性(2.0%),随着月收入增长,吸烟率上升趋势(P〈0.01)。吸第1支烟的平均年龄为(21.1±6.3)岁。41.1%的居民有被动吸烟,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的居民被动吸烟报告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每周有5.5d被动吸烟,被动吸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工作场所。22.3%的吸烟居民有戒烟意愿,戒烟主要原因为“意识到吸烟的危害”(73.9%)。结论该区居民吸烟和被动吸烟比例较高,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控烟工作,促进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顺义区外来农民工麻疹防控知信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外来农民工麻疹防控知信行情况,对外来农民工麻疹预防控制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外来农民工92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外来农民工麻疹预防知识知晓率均低于80%;预防政策知晓率低于60%;不同类型企业人群对麻疹知识政策知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的调查对象认同目前麻疹预防措施;20%的调查对象没有形成正确的预防麻疹行为。结论应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麻疹相关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xamines ethnic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ea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nts were 225 Black and 199 White students sampled from a historically Black university. White participants were more dissatisfied with their bodies, engaged in more self-loathing, and dieted more than Blacks. Similarly, women were more dissatisfied with their bodies, engaged in more self-loathing, dieted more, and showed a greater drive for thinness than men. White women and Blacks of either gender exhibited similar predictors of drive for thinness with each group showing some combination of dieting and self-loathing. Intrapersonal anger predicted drive for thinness in White men, adding to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suggesting a link between anger and eating disorders. Results support a substantial body of literature showing that Black and White college students differ on their views of body image and eating.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the role of anger as a risk factor for eating disorders among White men.  相似文献   

14.
15.
OBJECTIVE: More than 50 individuals have published eating disorder (ED) memoirs. The current study was the first to test whether memoirs affect readers' ea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nd whether they normalize and/or glamorize EDs. METHOD: Fifty female undergraduates read an ED or control memoir. Before and afterward,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26-item Eating Attitudes Test (EAT-26), the Eating Disorders Inventory (EDI) Drive for Thinness subscale, a measure of perceived ED symptom prevalence, and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measur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anorexia and glamour/danger. RESULTS: Participants in the ED condition did not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EAT-26, the EDI Drive for Thinness subscale, perceived symptom prevalence, or IAT association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Before reading, the EAT-26 and EDI Drive for Thinness subscale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perceived symptom prevalence and strength of the IAT association between anorexia and glamour. CONCLUSION: ED memoirs appear to have little effect on undergraduates' ea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nvestigate whether memoirs affect individuals with preexisting eating pathology, who may normalize and glamorize ED symptom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区居民对食品营养标签认知和使用情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区12个社区1434户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户通过随机数字表(KISH)随机调查15 ~79岁居民1人.结果 该区45.0%的居民知道食品营养标签,39.3%的居民在选择购买食品时会参考包装上的营养标签.年龄较低、文化程度较高和收入偏高的人群对食品营养标签的知晓和参考比例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区居民对于食品营养标签的认知情况较差,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推广力度,提高居民对营养标签的认知程度,改善居民膳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18.
管文齐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639-2641
目的分析北京市顺义区居民2008—2010年死亡状况和死因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 10进行编码分类,使用死亡率、构成比及减寿率(PYLL率)对2008—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4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恶性肿瘤构成比逐年上升。结论应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措施控制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对恶性肿瘤的防治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为改善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至6月间,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团队自主研制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及PedsQLTM4.0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对319例3~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性别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7,P <0.05);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教育程度间食物响应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独生子女=3.817、F母亲教育程度=3.732,均P<0.05);不同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性别=2.943、F母亲教育程度 =4.091、F家庭月收入=4.160、F家庭人口数=4.987,均P<0.05).不同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母亲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儿童生存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年龄=3.736、t独生子女=4.985、F母亲教育程度=3.890、F家庭经济收入=3.787、F家庭人口数=5.982,均P<0.05).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儿童生存质量总分与儿童饮食行为中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及情绪性进食呈负相关关系,不同饮食行为对生存质量各维度影响不同.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其生存质量存在一定关系,不良饮食行为会降低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健康知识水平,掌握薄弱环节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6个村,3个居委会,每村(居委会)随机抽取80~100户,年龄为18~79岁的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801人。结果顺义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2.26%,安全与急救知识知晓率最高,达77.53%;而慢性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最低,为66.02%。从年龄看,30~39岁知识知晓率最高,40岁以后知识知晓率呈下降趋势,60岁以上年龄组知识知晓率最低。同时随着学历、经济收入的增高,健康知识知晓率也逐步增高。结论顺义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水平总体不高,距离85%的指标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程度、经济条件以及年龄等因素对社区居民接受健康知识的影响,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质,确保2018年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