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及隐性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临沭县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 ,结果表明 :疫区的六个鼠种均带有 EHF病毒 ,冬季野外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 4 .7% ,春季室内鼠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 8.9% ,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率逐年增高 ,病人也明显增多 ,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 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 ,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以病人家庭成员为最高 ,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最低。  相似文献   

2.
3.
<正> 1998年11月,作者对曲阜市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强度不同的区域,进行了正常人群隐性感染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 选择流行村(近3年连续发生EHF病例)两个;散发村(断续发生EHF病例)两个;未发村(近3年未发生EHF病例)两个;城区居民楼6所,作为采血点。采集对象有农民、学生、干部,年龄为10~60岁,共采血1047份。病人家属采血65份,由卫生院提供,以上均为无EHF病史,近期无发热,无出血点的健康人,每人取静脉血2ml,当日分离血清后置-20℃冰箱备检。2 EHF抗体测定及判断标准 用常规免疫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鼠带毒率调查,是基层疾控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的检测工作,这对于掌握EHF的鼠间感染情况和控制EHF人间疫情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基层,由于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至在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淄博市农村鼠密度、鼠间带毒率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情况,以制定有效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的淄川区、沂源县和博山区为调查点。各调查点同时用标准鼠夹,晚放晨收,记录有效鼠夹数、捕获鼠数并分类。采集样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抗原。结果2004-2007年三区县调查点平均鼠密度为2.81%,其中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2,38%和3.27%,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平均鼠间带毒率为8.05%。结论淄博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带毒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有效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灭鼠重点放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于1986年1月至1992年10月开展了EHF的监测工作,对雌雄成幼鼠EHF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监测。按鼠的体重和睾丸的发育情况来判定鼠龄和性别。在EHF疫区新乐、辛集、行唐、藁城等县市,采用布夹法捕鼠,无菌操作取鼠肺,置液氮罐中待检。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  相似文献   

7.
李潮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548-2550
目的:为做好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和病员学监测工作,了解我市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因素及流行趋势,对我市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进行合理指导,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用免疫荧光法测EHF抗原。结果:住宅区平均鼠密度为3.12%,野外鼠密度为1.84%,住宅区野外均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带病率均较高,为主要的宿主动物,鼠种带毒率家鼠中以褐家鼠带毒率为最高,野鼠中以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结论:住宅区、野外鼠带毒率均呈较高水平,是造成我市EHF疫情较严重的主要原因,应采取以杀灭褐家鼠为主要的综合措施,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9.
流行性出血热家庭内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23人的家属89人,共112份血清,经IFAT检测,阳性率占67.85%确实无症状的隐性血感染者,占24.10%。文献报道家鼠型出血热多呈散发流行,本文调查结果除散发外,尚有明显的家庭内感染聚集现象,呈灶性流行。所谓隐性感染者中,可能有部分系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11.
高煜  杨淑华  张平  陈君  洪江 《医学动物防制》2010,(11):1008-1009
目的查清疫区鼠种组成,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夹夹夜法,诱饵为花生米。结果共捕获鼠种8种,分布于居民庭院、库房及野外农田、草地、灌木丛等。村内平均鼠密度为10.80%,优势种为褐家鼠。村外平均鼠密度为6.30%,优势种为黑线姬鼠。结论凤城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和春秋季节鼠密度较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20 0 1年 ,保定市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 (EHF) 2 1例。为了解此病在该地区的流行情况 ,以便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 ,2 0 0 2年 4月 ,我们对 2 1例EHF患者进行了调查 ,并对患者居所进行了灭鼠效果评价和患者所在地人群EHF隐性感染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鼠密度调查 采用夹夜法 ,利用 2号板夹以每个居所为中心向外延伸 ,将鼠夹放于各户室内 ,每间 (约 15m2 ) 1夹 ,晚放早查 ,连放 3d ,记录捕鼠数。1.2 人群隐性感染情况 在每个患者所在地 (以村、居民区为单位 )人群中随机抽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健康人 ,采其耳垂血…  相似文献   

13.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研究了太原市家鼠型 HFRS 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状况。结果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1.13%。其中学生为最高(1.87%),其次为儿童(1.10%),最低为干部(0.47%)。爆发流行单位隐性感染率(2.23%)高于非爆发流行单位(0.27%),二者差异非常显著(x~2=16.95,P<0.01),而不同年龄,性别问隐性感染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隐性感染产生抗体滴度较低,多数在1:80,超过1:320者少见。隐性感染与鼠接触有关,居室内鼠多,其隐性感染率上升(趋势 x~2=12.20,P<0.01)。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海南省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部分地区人群血清,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800人份人群血清,感染率为4.25%(34/800);西部地区的东方市、儋州市和中部地区的五指山市感染率(5%~6%)高于东部地区的万宁市(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率较高的为30~39岁、40~49岁、50~59岁3个年龄组,分别为7.5%、6.25%和5.6%。这3个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感染率低于这3个年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7.25%)高于女性(1.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省局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和中部的农村地区,存在EHF的潜在流行,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局部暴发,建议这些地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人间疫情的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的流行和暴发。  相似文献   

16.
1995年5月我站按着河北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对邯郸市大名县鲍庄乡韩庄村和旧治乡逯堤北村监测点,进行鼠密度,鼠类种群及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健康人群EHFV隐性  相似文献   

17.
报道泰山南麓黑线姬鼠的分布、种群结构及生活环境,为控制黑线姬鼠的数量、监测鼠情变化及开展定期的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亦是由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据报道在我区的桂林、柳州等地均从病人及健康人血清和疫区鼠肺中查出流行性出血热抗体和病毒抗原,初步证实了我区存在流行性出血热.为了弄清百色市鼠类EHF传染源携带情况,  相似文献   

19.
吴宗宝  许世汉 《浙江医学》1997,19(3):190-190
例1:男性,37岁。因发热、头痛、腰痛4天伴纳差、恶心呕吐、乏力,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于1986年6月22日第1次住院。体检:T36.9℃,P66次/分,R18次/分,BPl3.37/7.99kPa。面部充血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咽充血。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在正常范围,心率66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两肾区叩击痛( )。血Hb145g/L,WBC 5×10~9/L,P 0.68,L0.31,血小板计数9.5×10~9/L,抗流行性出血热(EHF)特异性IgG(抗-EHF-IgG)1:80(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经支持对症治疗后头痛消失,食欲好转,并于入院后第12天出现多尿。出院时诊断为EHF(轻型)。 患者又因畏寒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3天伴尿少于1988年1月18日第2次住院,体检:T38.2℃,P96次/分,R21次/分,BP16.0/10.67/kPa。面部、颈部及上胸部皮肤轻度充血潮红,两眼险轻度浮肿,球结膜充血水肿,咽和软腭充血并见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心肺  相似文献   

20.
1986~1998年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397例,其中并发肺部感染53例(13.35%),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43例,女10例,年龄在14~65岁,平均35岁。肺部感染发生的病期:发热期3例(5.68%),休克期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