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8年 1月 - 1999年 5月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施行心内直视手术 4 0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 4 0例 ,男 19例 ,女 2 1例 ,年龄 2 .5岁~ 3 2岁 ,体重 9.5 kg~ 68kg,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3例 ,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 1例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9例 ,室间隔缺损 2 5例 ,法乐氏三联症 2例。心功能 : 级 2 0例 , 级 17例 , 级 3例 ,体外循环转机时间 3 0 min~ 160 min。1.2 手术方法胸骨正中切口进胸 ,肝素化后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转机前将…  相似文献   

2.
自九十年代以来 ,不停搏心脏直视手术逐渐被采用。我院 1999年 6月至 1999年 12月行不停搏心脏直视手术 7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7例中男性 3例 ,女性 4例。年龄 6~ 37岁。诊断 :继发性房间隔缺损 4例 ;室间隔膜部缺损 2例 ;肺动脉瓣狭窄 1例。术前心功能均为Ⅰ级。二、术中和术后情况 :胸骨正中切口 5例次 ;右胸前外侧第四肋间切口 2例次。术中转机流量每分钟 1 96~ 2 10L/m2 ;总转机时间 19~ 2 8分钟 ;体外循环中平均桡动脉压力为 56~ 88mmHg ;术中最低温度 31 8~ 34℃ ;复温时间 11~ 16分钟。术后 2 5~4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不同入路创伤,疗效,愈后以及临床指导。方法 对4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左腋下小切口;4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三联症患者行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36例瓣膜置换,法鲁四联症,心脏粘液瘤等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36例及胸骨正中切口43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左腋下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相比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创伤、痛疼程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组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组相比:创伤、体外循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疤痕等,有不同程度差异。3.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创伤、出血量、住院天数、胸廓畸形、疤痕程度也有差异。结论1.左腋下小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具有切口小、不去肋骨、出血少、不输血、创伤轻、不放胸腔引流管、痛疼轻、恢复快、刀口隐蔽、美观等优点。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切口小、无骨损伤、体外循环时间短、出血少、心脏不停跳、心肌损伤轻、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3.胸骨下段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出血少、胸廓稳定、恢复快、切口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1年 3月共行微创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 5 2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 :本组 5 2例中 ,男 2 2例 ,女 30例。年龄 2~36岁 ,平均 9.5岁。体重 12~ 5 9kg,平均 2 7kg。身高 90~171cm,平均 12 4cm。心胸比例 0 .42~ 0 .6 3,平均 0 .5 2。病种 :室间隔缺损 38例 ,房间隔缺损 8例 ,房间隔缺损伴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 ,法洛三联症 2例 ,右室双腔心伴肺动脉瓣狭窄 1例 ,左房黏液瘤 1例 ,肺动脉狭窄 1例。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采用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 ,上至胸骨角下方 1cm,下至剑突。…  相似文献   

5.
手术切口多种多样,但目前心脏手术仍以前正中切口为主,我们改进了一种心脏手术切口,低正中皮肤切口,改进了相应的手术器件,增加了手术切口的美观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我们在Doty[1 ]发明的胸骨下半切口技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并应用少数几件改进的手术器械,设计应用了前正中低切口,全锯胸骨手术方法的改进,进行了多种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78例,房间隔缺损2 5例,法洛四联症5例,右室双腔心1例,二尖瓣置换12例,主动脉瓣加二尖瓣置换4例,共12 5例) ,觉得此方法比前一种方法有切口更低,只需单一切口,操作方法更简单,扩展切口更方便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芬太尼、异氟醚复合麻醉下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的可能性、安全性。方法对38例有房、室缺小儿(男/女:15/23,年龄:2~6岁,房缺10例,室缺28例,ASAI~II级)在体外循环下行缺损修补术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5例手术室内拔管,拔管时间17.8±4.6min;所有拔管小儿术中、拔管前后循环稳定;3例拔管后1小时内出现PaCO2增高;1例术后3天因肺不张而行再插管。结论对于单纯的房室缺、心功能好的小儿,10~20μg/kg芬太尼加异氟醚的麻醉在手术室拔管是可能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回顾本中心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35例。13例早期手术患者经升主动脉、右房建立体外循环,22例患者经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除10例患者外,均使用负压引流系统(VAVD),共7例患者经肺动脉建立左心引流。 结果1例术后30天因突发脑梗塞死亡,2例术后浅层伤口愈合不良。体外循环时间92.3±15.6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48.6±19.2 分钟。术后气管插管时间8.6±1.5小时,术后住院时间9.5±3.6天。术后随访3-32月,心功能良好。结论 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能够保持胸廓连续性,与传统胸正中切口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可以在部分心脏手术患者群推广。 【关键词】 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手术;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8.
随着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及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治疗已成为心脏外科的发展方向。我院自1 996~2 0 0 2年共为体重5kg以下婴儿施行心内直视术6例,现将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男2例,女4例;年龄4~5个月;体重4~5kg。病种:法洛四联症3例,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伴中度肺动脉高压1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1 2 体外循环方法 全麻下取胸骨正中切口。插管部位为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采用德国JOSTRA 2 0 0人工心肺机,minmax、Dideco 90 1…  相似文献   

9.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章庆春 《安徽医药》2013,34(9):1287-1289
目的比较经右腋下直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分别行2种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右腋下直切口10例,胸骨正中切口组10例。两组病例皆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右腋下直切口体外循环建立时间比胸骨正中切口组长(P<0.05);右腋下直切口组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观察时间右腋下直切口组也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0.05)。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总手术时间基本相同(P>0.05)。结论右腋下直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美观和临床效果,其微创和美观的优势给二尖瓣置换术提供了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10.
季巍  周晓辉  王水云  魏志凌  崔鹏  方丹 《中国医药》2013,8(8):1066-1068
目的 分析经胸骨上段小切口(SPMS)行心脏瓣膜手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由北京市海淀医院门诊收治的病例中,经SPMS完成心脏瓣膜手术20例作为小切口组,平均年龄(51±15)岁,平均体重(66±11)kg.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期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的20例心脏瓣膜病例作为常规切口组,平均年龄(57±10)岁,平均体重(65±12)kg.观察2组患者的围术期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小切口组无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术后24h胸液量为(345±160)ml,较常规切口组的(436±101)ml明显减少(P =0.036),术后红细胞用量为(1.6±1.4)U,较常规切口组的(3.2±2.7)U明显减少(P =0.029).结论 经SPMS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脏直视术后二次气管内插管的原因。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共施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3161例,术后撤离呼吸机后二次气管内插管64例(2%),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3个月~72岁。手术方式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32例、心脏瓣膜置换及(或)成形术1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其他手术15例。二次气管内插管的原因包括呼吸功能不全23例、未达到拔管标准勉强拔管7例、低心排综合征11例、心功能不全10例、为二次开胸进行气管插管2例、神经功能不全2例、镇静剂使用过量1例、其他原因8例。二次气管内插管时间6h~15d(平均21±4.4h)。结果 41例(64%)二次气管内插管后安全撤离呼吸机,7例改行气管切开插管,4例二次撤离呼吸机后三次插管,7例家属放弃治疗带管出院,死亡5例。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术后二次气管内插管的原因很多,在管理上应慎于术前、精于术中、严于术后,积极预防或避免二次气管内插管。  相似文献   

12.
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配合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治疗心脏病的新方法 ,是心脏外科的重大发展。龙岩市第一医院 1 999年 1 1月至 2 0 0 1年6月共施行该手术 1 2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将体外循环灌注的配合与管理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6例 ;年龄 5~ 4 5岁。其中房缺修补 6例 ,室缺修补 5例 ,右心包间皮瘤 1例。心功能 ~ 级 1 0例 , 级 2例。所有病例采用 30~ 5 0μg/kg芬太尼加安氟醚或笑气静吸复合麻醉。2 体外循环的配合与管理2 .1 体外循环前配合要点 :2 .1 .1 术前准备 :体外循环组的医护人员在术前一天参加病例讨论 ,了解手术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微创心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初步经验。方法:某院自2011年8月~2012年7月,76例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进行了右前小切口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对体外循环建立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45~260(118.5±56.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9~150(62.5±32.2)min;ICU停留时间8~34(22.6±4.8)h;术后住院时间4~26(5.9±3.6)d;1例因术中主动脉根部出血无法控制,改为正中胸骨切口。无股动脉插管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下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近期手术疗效满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和术中VAVD的合理应用,为术中体外循环灌注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王细根  杨芸  钟文胜 《江西医药》2012,47(9):810-811
目的 总结22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麻醉经验.方法 收集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22例临床资料,年龄3-42岁,体重12.5-52.0kg.12岁以下小儿房、室间隔缺损修补17例,成人二尖瓣置换4例,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修补1例.全组心功能1-2级.均在气管插管全麻+经股动脉、静脉插管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均单腔气管插管,低潮气量(VT)4-6ml/kg、高频率(f)20-35次/min、纯氧通气,吸呼比I∶E=1∶1.5,气道压力维持在30cmH2O以下.必要时手控通气配合手术操作.术中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肺保护.结果 全组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选择适当的手术适应症,术中恰当的通气管理和积极的综合肺保护措施,以及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医生密切配合是保证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病人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们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施行心脏直视手术142例,男84例,女58例;年龄2岁1个月至32岁,平均年龄7.4岁。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26例(干下型9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1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3例)。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死亡,二次开胸止血1例,肺不张1例、残余漏1例。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形式随访6~82个月,1例室间隔缺损出现小型残余漏,其他患者无异常。结论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是心脏直视手术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有创伤小、失血少、切口美观等优点,可扩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术8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是 2 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传统心脏手术常采用胸部正中切口 ,手术创伤大、切口增生明显。我院 1996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对 80例心脏瓣膜病施行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术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0例 ,男 2 6例 ,女 5 4例 ;年龄 17~ 5 5岁 ,平均 4 5岁 ;体重 4 2~ 78kg ,平均 5 6 5kg。其中二尖瓣置换 5 6例 ,主动脉瓣置换 12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 12例 ,均为机械瓣。全部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 ,其中心功能Ⅱ级 34例 ,Ⅲ级 16例 ,Ⅳ级 5例。本组术前均经彩色…  相似文献   

17.
徐栋  姜楠  江力  李庆和 《天津医药》2001,29(12):741-741
微创心脏外科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近3年我院采用了胸骨下段小切口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50例,疗效满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1999年10月至2000年12月我院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完成的5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男18例、女32例,年龄2~39岁,平均(21.0±13.6)岁。其中房间隔缺损40例,室间隔缺损7例,法洛氏三联症3例。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12岁,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于1980年12月23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胸骨正中切口。心外探查:右室增大,肺动脉主干具明显震颤,右室流出道轻震颤。肝素化(3mg/Kg体重)后,按常规步骤建立体外循环。手术分两步: 1、主动脉根部作横弧形切口,约2.5cm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微创手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脏外科,其优点是创伤小,可减少患者的术后不适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我院已成功应用该技术(非胸骨正中切口)为47例患者施行了心脏手术,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中男19例,女28例,年龄16~41岁,体重38~61kg。病种:房间隔缺损(ASD)33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D)6例,右室双腔(DCRV)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例,冠心病(CHO)3例。其中胸骨旁切口11例,左前外切口3例,右前  相似文献   

20.
窦宁  方刚 《北方药学》2012,9(6):53+25-53,25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30例,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取2009年6月~2011年10月全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30例。其中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2例,不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5例,黏液瘤摘除术3例。手术方式:全麻,双腔管插管,单肺通气,仰卧位,右胸垫高30度,右上臂前举悬挂头架上,股动脉插供血管,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胸阻闭升主动脉。胸腔内操作均在全胸腔镜下进行。结果:本组共30例患者,手术成功30例,成功率100%,无转为正中开胸扩大切口。体外循环时间50~319min,平均(111±45)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为21~118min,平均(43.6±30)min。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20~2500ml,平均(225±150)ml。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3例,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及右侧气胸2例。结论:完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黏液瘤摘除术和不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