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或谓“饮证就是水肿”。“溢饮就是浮肿”等等。笔者对此说法持有不同意见,认为饮证与水肿不能等同,现在就有关问题提出粗浅认识,和同道们共同商榷,并希指正。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症饮咳嗽病脉证治篇》里说:“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痰饮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饮后水流于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应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  相似文献   

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五)痰饮咳嗽病[原文]1.夫饮有四,何谓也,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2.四饮何以为异,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相似文献   

4.
<正>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对内科杂病的审因辨证,在临床中至今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有关症状和脉象等均有论述。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指出了四饮的辨证和鉴别。水在胸胁如物悬挂所以叫悬饮。水饮停留在胁下指的是胸腔部位。胁下有水,妨碍阴阳  相似文献   

5.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6.
支饮证治浅识湖南中医学院(410007)袁振仪主题词饮证/分类,饮证/中医药疗法“支饮”之名最早见于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属于四饮之一。考《内经》有饮积之说,而无痰证之名,仲景所论痰饮实属《内经》“饮”的范畴,与后世所论之“痰证”有利...  相似文献   

7.
溢饮小议     
《金匮》中指出“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对此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按曰:“今脾胃运化失常,以致水停为饮,随处留积,……外溢肌表,则为溢饮,认为本证是因脾失运化而成。笔者认为,溢饮形成的关键不在于脾失运化而在于外寒束表,当汗无汗,病变主要责之于肺。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以下简称《要略》)里,提出了“痰饮”的证治。仲景所论“痰饮”,乃属“饮”病范畴,他在《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一章里,列举了四种不同的“饮病”。究竟“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哪些疾病?现根据文献资料和临床体会作尝试性探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11.
痰饮是人体因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脏腑的功能,引起多种病变。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专门阐述了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证治,在各篇中还论及许多其他各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饮证,其辨证分类与施治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现就《金匮》中的饮证,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魏冬梅  尹钢 《光明中医》2011,26(9):1760-1761
《金匮要略》一书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关于痰饮的论述原文共41条,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大类,治有四大法,二十方。其中以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仲景从水饮角度对"痰饮"的认识,为后人乃至现代人从广义范围对痰饮进行深入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5.8 高原胸痹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变特征为胸痹 ,病发于高原地区而定。5 .9 心厥 :《内经》虽无直称心厥的病名 ,但《素问·厥论》谓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可知实为心厥之义。5 .10 支饮 :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5 .11 风眩 :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之十》:“风眩善呕 ,烦满 ,前庭主之。……风眩目眩 ,颅上痛 ,后顶主之。”《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曰 :“以两手抱右膝 ,著膺 ,除风眩。”5 .…  相似文献   

14.
从痰、悬、溢、支字义角度,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对《金匮要略》中四饮之名加以解释。停于肠中如水摇之状为痰饮;留于胁下如悬空中为悬饮;浸溢于肢体如器满水溢为溢饮;滞于心下支撑心肺为支饮。  相似文献   

15.
痰饮病中据痰饮所在不同部位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之分。在胃肠者 ,笔者则冠以胃饮病 ,自拟建中逐饮汤治疗 ,每多效验 ,兹介绍如下 :1 病理机制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 :“太阴所至 ,为积饮丕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 :“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太阴之胜……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 ,历来医家著作中有“积饮不散 ,亦能变痰”、“停水则生湿”之论。本病实由后天之本虚损 ,水湿寒滞阳明胃土 ,脾失健运 ,肾不温煦 ,聚湿生痰所致。胃饮的主要特征为胃脘胀痛、…  相似文献   

16.
虽然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痰饮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颇有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其用药规律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17.
徐绍勤 《新中医》1991,23(7):4-5
饮病一名,出自《内经》,自《金匮要略》详加演析,前人称饮者有六,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耳科饮病则先贤甚少述及。吾师谭敬书教授,学贯中西,将  相似文献   

18.
木防己汤出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原书治“支饮”,描述“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十余年来,笔者以木防己汤为基础方,根据各种心脏病不同表现特征作辨证加味,治疗肺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取得一定效果。兹将临床体会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19.
对《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脉偏弦"重在表述饮邪之偏积,而不像水气病之水气那样泛滥全身。如狭义痰饮之积在胃或积在肠或胃肠俱积、悬饮之积在胁下、溢饮之积在四肢、支饮之积在胸膈等概谓之"偏"。故饮邪为害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偏弦"重在"偏"而不在"弦"。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不能囿于"偏弦",主脉不主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20.
元颖 《河北中医》2001,23(2):143-144
汗法属于中医八法之一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 ,透过人体的 执水 执水 汗出 ,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金匮要略》中的许多疾病由于外邪侵袭产生 ,或外邪侵袭使病情加重 ,运用发汗解表法可以驱除外邪 ,使疾病向愈。但汗法在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个人体质的差异 ,结合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分别加以考虑。1 发汗平喘法1.1 溢饮 “病溢饮者 ,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