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误下“其气上冲”与否利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15条(宋本编码,后同)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此言本为太阳表病,误施下法后,出现其气上冲或无气上冲之病变及其治法。对于“其气上冲”,古今医家多认为此系病人自觉胸中有逆气上干的症状,为正气抗邪向上向外的表现,是一种较好的病理反应。而于“若不上冲”,则认为是太阳之气已不能御邪于表,邪已内陷,表证不复存在的反应,当然是一种不好的病理变化。但经前后互参条文,仔细揣摩经义后,笔者认为,太阳误下后,出现“其气上冲”,实有利有弊,不可尽作佳兆;而“若不上冲”,亦含好的机转,并非皆为邪陷。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试从仲景论气上冲症状特点及误下之后气冲与否条文例析两方面讨论于后。  相似文献   

2.
浅析仲景辨治“神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复习,认为在张仲景论著中蕴含着“一分为三” 的辨证思想,具体体现在病因、阴阳、病位、病性、病程、病情及疾病分类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小建中汤”与“肾气丸”两方谈仲景治虚劳要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小建中汤”与“肾气丸”两方谈仲景治虚劳要略卞一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题词虚劳,中医药疗法,治脾、肾,张仲景虚劳一病,古代医学所论颇多,远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有“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五劳所伤”等记载,尔后,《难经》详论虚损证...  相似文献   

6.
浅析张仲景辨治神志病,执其虚实两端,治在心肝两脏。实者疏肝为要,虚者养心为务。以奔豚汤疏肝清热,降逆止痛治奔豚气;半夏厚朴汤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治梅核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疏肝泻热,重镇安神治烦惊。以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养心安神,滋阴清热治百合病;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益胃生津治脏躁。宗仲景法,用仲景方,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精神病,神经症,更年期忧郁症,癫痫性精神障碍等,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治疗“误下”后解救诸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中华当代医学》2004,2(9):101-102
  相似文献   

9.
1955年4月13日,在家里工作的爱因斯坦感到右腹阵阵剧痛,同时还出现了别的不祥之兆。医生们迅速赶到,会诊结果是主动脉瘤,并建议他立刻动手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合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伤寒论》中“合方”的定义、法则、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合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方剂加减变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合方”的功效,并非是所合方剂功效的叠加,而是以病证的病因病机为依据的重新组方。因此,病证的病因病机与所合方剂功效的相合与统一,是“合方”临床应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辨病”和“辩证”的关系,探讨仲景诊治杂病的思想和方法.[方法]细析“病”和“证”的原本概念,分析“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及其在诊治杂病中的意义.[结果]病是疾病变化的全过程,证是过程中的外在表现.辩病与辨证关系的真实内涵,应是结合对具体疾病规律的认识,透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证候表现,从而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机理(病机)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结论]若能在理解辨病和辨证关系真实意义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和研究《金匮》条文,则可更好地理解辨证论治的意义,从而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3.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充养周身,为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提供着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生命之根。该文基于"肾藏精"理论,结合《金匮要略》原文,阐述张仲景对于历节病这一特殊痹证的发病和治疗中,从肾论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廖云龙(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理论与探讨张仲景学术思想仲景“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强调人在未病之先,就应...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张仲景将这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并加以丰富和发展。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即肯定了脾胃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组方用药、服药禁忌、药后护理、病后调养等各方面都体现了治未病重在脾胃这一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构建辨证论治的体系后,辨证论治即成为中医临床核心。笔者精研《伤寒杂病论》,认为仲景所论"辨证论治"的体系中,除了强调根据症状体征等的不同分型论治外,还包含了较为全面、深邃的"辨病论治"思想,而辨病准确是论治的有力保障,故特撰文阐析仲景"辨病"思想,以期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和”主要有两种用法: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如“阴阳和、”“脉和”、“胃气和”等,多表示“最佳状态”;作为动词使用,如“和胃气”,“和解”等,表示调和、谐和、即“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意思。《伤寒论》之“和”与后世的“和法”不相等同。《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使用“和法”这样的字眼,但却是后世医家认识、拓展“和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古代哲学角度和现代科学角度阐释张仲景辨治疾病之"人体自和"观,即从《伤寒论》之"自愈"论,"人体自和"观的诊断依据、治法应用,正气之于"人体自和"观等方面深入探讨张仲景"人体自和"观。  相似文献   

19.
医圣张仲景强调中医"辨证论治",当先辨后治,而"辨"当重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其核心为"病机"。因此,中医辨证,把握好病机至关重要,必须从病因、病性、病位、程度、侧重、病势六个要素进行细化,才能辨证准确,从而为"论治"奠定基础。而中医"论治",无外根据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用药(穴)处方,而方(药/穴)随法立,法随证设,选药(穴)若能精当,方自然浑然效佳。本文承接上文,结合病机六要素,从中药功效立论,谈谈如何选药组方,而针灸等取穴其法亦然,唯与选药工具不同而已,此文所论供针灸同道参考取穴,亦或有用。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书中的客气一词,一般被误解作邪气。笔者通过比较多条经文发现,客气并非张仲景理解的邪气,而是指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是由于胃虚而浊气上逆所生的阳热之邪。由于这种情况并非外来邪气,又非生理的正气,因而张仲景创造客气一词,以解释这种特殊的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