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 要目的:探究静脉滴注倍他司汀结合益气活血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改良颈性眩晕评价量表 (ESCV)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东莞市中堂医院 2022 年 9 月 28 日至 2023 年 5 月 25 日期间诊治的 62 例椎动脉型颈椎 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1 例)与观察组(31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 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治疗前后 ESCV 评分情况、不良反应 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100.00 %,较对照组的 87.10 % 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 患者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A–Vm)、左侧椎动脉收缩峰值(LVA–Vp)、右侧椎动脉收缩峰值(RVA–Vp)、 基底动脉收缩峰值(BA–Vp)、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LVA–Vm)、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RVA–Vm)均较治疗前快,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BA–Vm、LVA–Vp、RVA–Vp、BA–Vp、LVA–Vm、RVA–Vm 均较对照组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 ESCV 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 ESCV 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 %,较对照组的12.99 %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静脉滴注倍他司汀结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得 到相应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促进患者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此治疗方法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分析血府逐瘀汤联合针刺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广州市从化区中医医院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1 月收治的 118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奇数、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9 例,对照组运用血 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推拿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及 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22 %,高于对照组的 64.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 减联合针刺推拿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可改善其脑部组织微循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讨疏颈止眩针法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18 年 10 月登封市中医院 CSA 患者 98 例,依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9 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疏颈止眩针法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椎 – 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情况及生活质量量表 (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92 %,高于对照组的 81.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LVA、RVA、BA 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LVA、RVA、BA 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疏颈止眩针法联 合定位旋转复位法对 CSA 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椎 – 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CDFI)对,临床上辨证为风痰上扰型与风痰上扰夹瘀型眩晕患者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医辨证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辨证为风痰上扰型(53例)和风痰上扰夹瘀型(53例)的眩晕患者,利用CDFI检测其椎动脉颅外段内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回顾分析检测结果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变化,探讨其规律性.结果:观察椎动脉共212支.结果风痰上扰夹瘀型患者椎动脉缺血与阻力指数增高异常血管条数均高于风痰上扰型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椎动脉狭窄、血流失衡、椎动脉痉挛、椎动脉闭塞2组患者的异常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2组患者椎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测差异主要表现在椎动脉缺血和阻力指数增高的异常血管条数上,这些差异对临床诊断该两种眩晕证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研究中医正骨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 2018 年 12 月 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中医正 骨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正骨疗法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 率为 93.3 %,高于对照组的 7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中医正骨联合针灸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药物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8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针刺穴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对椎-基底动脉异常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究椎动脉颅内段狭窄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择 2014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在台山 市人民医院进行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诊断的患者 66 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一侧椎动脉颅内段有无狭窄将其分成常规组 (全部椎动脉无狭窄情况,仅为单纯椎动脉发育不全,30 例)以及观察组(椎动脉颅内段发生狭窄,36 例),另选择同期 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 35 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颈部血管超声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检查结 果。结果:观察组 X 侧的椎动脉直径、血流量、收缩期峰值血液流速以及舒张期末血液流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以及常规组, 常规组 X 侧的椎动脉直径、血流量、收缩期峰值血液流速、舒张期末血液流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 X 侧的阻力指数以及阻力指数差值均高于对照组以及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且 X 侧与 Y 侧阻力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通过采取颈部血管超声评估受检者的椎动脉直径、 血流量、收缩期峰值血液流速、舒张期末血液流速、阻力指数以及阻力指数差值,可对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进行有效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价针刺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 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针刺推拿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天麻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通过检查TCD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Vm、Vs、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4%,有统计学差异( P<0.05);在改善椎动脉Vm、Vs、Vd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对椎动脉Vm、Vs、Vd方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皮下血肿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与电针配合推拿治疗相比,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对中老年颈性眩晕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超声对中老年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对145例颈椎病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进行了检测并与与所测30名同龄健康人的正常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36名颈性眩晕患者进行转颈试验,结果显示病变组椎动脉弯曲明显增多,占56%;其部位以C4-5、C5-6段为多;内径(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与健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病变组患者在转时,椎动脉的收缩和舒张末血流速度明显下降,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D)较仰卧位时明显增高(P<0.05,P<0.01)。结果表明,颈椎病所致的椎动脉弯曲、狭窄等结构改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而转颈时椎动脉的上述改变明显加重。提示,这些改变均可作为临床上运用彩色多普勒诊断颈性眩晕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受压动物模型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椎动脉受压动物模型血浆内皮素的变化。方法:用手术方法造成兔子右侧椎动脉受压,将造模成功的兔子与正常兔子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分别在4天、8天、15天、22天、29天造将模的兔子与正常兔子一起采血,测定血浆内皮素。结果:造模的兔子的血浆内皮素值明显高于正常兔子。结论:血浆内皮素可作为衡量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测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壮颈康复剂治疗实验性椎动脉受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壮颈康复剂对椎动脉受压动物模型血浆内皮素以及血液粘度值的影响。方法:用手术方法造成兔子右侧椎动脉受压,将造模成功的兔子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造模组。在治疗后第2周,将造模的2组兔子与正常组兔子一起采血,测定血浆内皮素和血液粘度。结果:壮颈康复剂明显降低升高的血浆内皮素值和血液粘度。结论:壮颈康复剂通过降低血浆内皮素值和血液粘度发挥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TCD在测定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中的作用以及做为颈部推拿前筛选适应证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眩晕、颈椎病患者及查钵和年青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眩晕和颈椎病患者右侧推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等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右侧椎动脉较左侧推动脉易发生动脉硬化等病变,对眩晕和颈椎病患者要慎用左旋推扳手法。TCD在颈部推拿前筛选合适的病例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与眩晕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与眩晕的关系.方法:通过对86例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经3D-CTA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者10例12支,分析其特征及与眩晕的关系.结果:双侧异常2例,单侧异常8例,左侧异常7支,右侧异常5支;从C5横突孔进入2支,C4横突孔进入9支,C3横突孔进入1支.分析V1段入孔异常与解剖结构关系、血管形变及其危害.结论: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V1段延长游离,易受到骨结构、软组织的压迫、牵拉、挤压及炎性刺激,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旋颈试验对诊断该病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治疗与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3例,药物组32例,观察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进行TCD检查。结果电针组治愈率为41.86%,总有效率97.67%,药物组治愈率为25.00%,总有效率84.37%,两组比较其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TCD检查血流速度均增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电针组增快速度大于药物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组治疗效果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7.
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7.2%和96.4%,对照组分别为37.5%和83.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及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头项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9.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头痛改善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剔除10例,脱落11例,进入统计分析174例,随机分配到手法组和牵引组。手法组采用旋提手法,牵引组采用牵引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月、3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患者的头痛情况。结果:从第7次治疗后手法组减轻头痛优于牵引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2组治疗头痛均有减轻,头痛症状有进一步的改善(P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共计109味,使用频次741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84.75%;其中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积频率达86.18%;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2.29%;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累积频率达67.08%。结论: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虚弱为主,临床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等中药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