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整合素 β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水平及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整合素 β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 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PCR可对皮肤细胞内的整合素 β1作较准确的测定 ,其方法简便且敏感。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中整合素 β1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引起瘢痕增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有文献[1 ,2 ] 报道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定性分析发现整合素水平异常与瘢痕形成有密切联系 ,但存在研究方法精确度不够的问题。我们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 10例增生性瘢痕组织及 10例正常皮肤分别进行了整合素β1 表达水平的定量检测 ,旨在以准确、特异、敏感的实验方法了解整合素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10例增生性瘢痕及 10例正常皮肤标本 ,均来源于我院整形外科。瘢痕增生的患者在取材前无外用防治增生性瘢痕药物史 ,不伴肿瘤及其它严重疾患。主要试剂和仪器有 :RNA提取试剂盒 ,Taq酶、dNTP ,…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整合素与TGF-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测定经原代细胞培养后,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1、β1与TGF-βR mRNA的表达量,并对两者间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整合素α1和β1与TGF-βRⅠ间在表达的强度上,均成正相关的关系(r=0.74、0.68,P<0.05).结论整合素和TGF-β受体在瘢痕形成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相互协同和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整合素α5β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5β1 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运用SP免疫组化及SPA 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 15例增生性瘢痕、15例瘢痕疙瘩及 10例正常皮肤进行整合素α5β1 的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及定量分析。结果 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5β1 呈阳性表达 ,较正常皮肤强 (P <0 0 1) ;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较增生性瘢痕强 (P <0 0 1)。结论 整合素α5β1 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设法减少整合素α5β1 在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软化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整合素与TGF - 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分别测定经原代细胞培养后 ,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1、β1与TGF - βRmRNA的表达量 ,并对两者间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整合素α1和β1与TGF - βRⅠ间在表达的强度上 ,均成正 相关的关系 (r =0 .74、0 .6 8,P <0 .0 5 )。结论 整合素和TGF - β受体在瘢痕形成的过程中 ,可能存在着相互协同和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基因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采集未经治疗的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各20例,应用免疫荧光组化对MCT的表达进行定位,应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MCT主要集中在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柬之间,以瘢痕组织浅层分布较多;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结果显示MCT基因在瘢痕疙瘩中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皮肤(P<0.01),瘢痕疙瘩中MCT基因表达量约为增生性瘢痕的2.5倍,皮肤的5.4倍.结论 MCT在瘢痕的形成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基因转录SP1表达水平,研究增生性瘢痕中SP1表达所发生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P1mRNA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样品与内参照物基因组拷贝数的比值为(SP1/GAPDH×100%),增生性瘢痕组为(252.66±145.91)%,正常皮肤组为(3.90±3.45)%,相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FAKSiRNA对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与瘢痕增生相关因子整合素α1、TGF-βR、黏着斑激酶(Focalad hesivekinase,FAK)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影响,探索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设计特异性探针合成FAKSiRNA片段,脂质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并用荧光定量PCR法(FO—PCR)检测、比较转染前后成纤维细胞内以上各因子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转染48h后,FAK mRNA、整合素α1 mRNA、TGF—BR mRNA、α-SMA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FAK SiRNA可能通过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1、TGF—βR、FAK和α-SMA的表达,从而抑制瘢痕的增生与挛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TGF-β受体和整合素在瘢痕增生和挛缩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法(FQ-PCR)测定经TGF-β受体、整合素和粘着斑激酶(FAK)抗体阻断后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受体以及整合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经不同抗体阻断后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其TGF-β RI和整合素β 1的基因拷贝数均较阴性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TGF-β受体和整合素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间可能存在着正反馈的效应,共同促进瘢痕的增生和挛缩.FAK是两条信号传导途径的交汇点和作用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小RNA-21(miRNA-21)基因与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_1)基因在正常皮肤组织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6例烧伤整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临近的正常皮肤组织,提取组织中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技术分别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iRNA-21与TGF-β_1基因表达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iRNA-21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是正常皮肤组织的2.18倍;增生性瘢痕中TGF-β_1的表达量多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是正常皮肤组织的2.31倍;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iRNA21基因表达量与TGF-β_1基因表达量呈正相关(r=0.836,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iRNA-21和TGF-β_1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瘢痕组织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Notch信号相关分子在增生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是否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方法 收集年龄、性别、部位互为对照的增生性瘢痕和健康皮肤组织各8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①表皮分化标志物,包括整合素β1、角蛋白14(K14)和19(K19);②Notch受体1~4以及配体Jagged1.行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otch下游基因P21和P63的表达以及定位. 结果 组织学检测发现增生性瘢痕表皮较健康表皮明显增厚,基底上层细胞层数显著增多.表皮干细胞标志整合素β1、基底细胞层短暂扩充细胞标志K19和有丝分裂后细胞标志K14的表达在增生性瘢痕表皮中明显减少(P<0.05).增生性瘢痕Notch1和Jagged1表达在基底上层角质形成细胞中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健康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表皮P21表达较正常表皮增多,而P63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增生性瘢痕角质形成细胞表达过量的受体Notch1和配体Jagged1,通过上调下游基因P21表达,下调P63基因表达,刺激瘢痕表皮过度分化,从而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白介素17(IL-17)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组织中IL-17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结果 IL-17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0%、20.0%、82.5%。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显示,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IL-17蛋白及m RNA表达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疙瘩组织中IL-17的过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瘢痕疙瘩的持续生长中起到一定的作用;IL-17可能是瘢痕疙瘩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圆盘状受体(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s,DDRs)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取13例瘢痕疙瘩,10例增生性瘢痕,10例正常皮肤,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经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成纤维细胞中DDR1、DDR2水平。结果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DDR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20.98对4.2,P<0.01;7.9对4.23,P<0.05),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DDR1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0.98对7.9,P<0.01),DDR2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8,332对278,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可准确测定组织中DDR含量,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学行为与DDR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67例增生性瘢痕和11例正常皮肤对照组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00%,且高表达为54例,低表达为13例.11例正常皮肤仅有3例为低表达,阳性率27.27%.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增强,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在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β-catenin和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半定量检测β-catenin在30例增生性瘢痕(H组)、30例瘢痕疙瘩(K组)与30例正常皮肤(N组)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β-catenin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比较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β-catenin的过度表达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关,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β-内啡肽和μ-阿片受体(MOR)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采取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和10例痛痒症状明显的增殖期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处皮肤与非病变处正常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所取标本进行β-内啡肽和MOR荧光染色,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MO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所有被检测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真表皮内均发现β-内啡肽和MOR的阳性表达.其中正常人皮肤与瘢痕患者非病变处来源组织真皮与表皮内的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生性瘢痕患处组织真皮与表皮内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两组(P<0.01).同时,PCR的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MORmRNA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正常皮肤.结论 β-内啡肽和MOB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瘢痕愈合后感觉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表皮干细胞表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在瘢痕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表皮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从组织学角度探讨表皮干细胞参与瘢痕增生的证据。方法:术中切取8例伤后6月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组织及同例患者的正常皮肤,将其制备切片并分组,用E1i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皮干细胞表面标志物β1整合素和CK19的表达,计数阳性细胞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瘢痕组织真皮层中,表达阳性细胞数β1整合素和CK19较正常皮肤β1整合素和CK19明显增多(P〈0.05),成纤维细胞数显著增多。结论: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中,表皮干细胞可能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从而参与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褪黑素受体含量的差异,探讨其意义.方法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各10例,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褪黑素受体GPR50的表达,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检测组织中褪黑素受体MT1、MT2 mRNA含量,并将PCR阳性产物基因测序.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褪黑素受体GPR50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正常皮肤表皮基底层细胞、毛囊和汗腺均有褪黑素受体阳性表达,增生性瘢痕组织表皮、残留的毛囊和汗腺内也存在褪黑素受体表达;同时发现增生性瘢痕真皮成纤维细胞有广泛褪黑素受体阳性表达,而正常皮肤组织中则少见表达.荧光定量PCR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T1、MT2 mRNA含量分别为(1.16584 4±0.21829)和(0.99550 ±0.14624)拷贝数/μl cDNA,正常皮肤中为(0.99081±0.26485)和(0.77083±0.15927)拷贝数/μl cDNA,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T1、MT2 mRNA含量均高于正常皮肤(P相似文献   

19.
整合素在增生性瘢痕挛缩过程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了解整合素在瘢痕挛缩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10例增生性瘢痕标本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通过荧光定量PCR法(FQ—PCR)测定经整合素和黏着斑激酶(FAK)抗体阻断后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中α-SMA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经整合素和FAK抗体阻断后培养的成纤维细胞α-SMA的基因拷贝数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整合素及FAK通过促进α-SMA的合成引起瘢痕的挛缩,在瘢痕挛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瘢痕成纤维细胞α1-4整合素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增生性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膜上α1-4整合素粘附分子表达水平,并探讨整合素在瘢痕增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提取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细胞膜蛋白,以免疫斑点杂交检测整合素表达水平;组织标本石蜡切片,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不同亚型整合素的表达部位。结果 ①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提取的膜蛋白内含有相对较高的α1、α2、α3和α4整合素成份;②在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的表皮基底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