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泄泻之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夏秋较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出水样便。祖国医学对此病认识较早,《内经》有“濡泄”“飧泄”“洞泄”“注泄”之称。《丹召玉案》说:“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为泄泻”。泄泻致病之因,本乎脾胃功能失调,如《景岳  相似文献   

2.
杨老师是河南中医学院附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家训,博览群书、勤于实践。我随师实习数周,见其对泄泻一病辨证施治颇得医道、乃潜心求教,杨老师遂尽述心得。笔者略加整理,就正于同道。一、“遵之经”,历述泄泻病因杨老师遵《内经》“湿胜则濡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难经》“湿多成五泄”及张景岳“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等论述,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将自己对本病的  相似文献   

3.
1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与“浊气在上 ,则生月真胀”相应 ,原指清阳之气在下而不升 ,就会发生泄泻、下痢等病症。我们知道 ,血液中的各种蛋白 ,乃属水谷精微物质 ,来源于中焦脾胃 ,受肾脏之封藏而不致溢泄于外。肾之所以能封藏水谷之精 ,全赖肾中清阳之气亦即肾气的升清功能。若肾气亏损 ,气化不足 ,封藏无权 ,则会导致精微物质的外泻 ;因此用“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来解释蛋白尿的形成机理 ,亦中肯挈。临床上运用补肾固涩法来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在湿热证不显时 …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辨治慢性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目前以本病持续半年以上者称慢性泄泻,祖国医学称之为"久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胃的  相似文献   

5.
腹泻,中医称为“泄泻”或“下利”。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呈水样便。严格地说,泄泻有程度上的不同,泄是大便溏薄似酱,泻是大便泻下如水。在《内经》中有濡泄、洞泄、飧泄、溏泄、注泄等名称。其发病部位与脾胃、大小肠病变有关。引起这些脏腑病变的致病原因多与感受寒、湿、暑等外邪或饮食不节或其他脏腑虚损等有关。在临床上常根据症状差异、进行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6.
慢性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它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肠结核等疾患。往往由于迁延日久,身体渐形虚弱,治之颇为困难。笔者多年来治疗了不少慢性泄泻,对该证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用药等略有体会。现简介于下,希同道们指正。病因病机 (一)病因重在湿邪,病机不离脾虚慢性泄泻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说:“湿胜则濡泻。”“清气  相似文献   

7.
泄泻的辨治     
泄泻是指大便稀,次数增多而言。中医古典《黄帝内经》单称为“泄”。又分别以大便稀薄为“濡泄”,泻下如注为“注泄”,泄下无度为“洞泄”,完谷不化为“飧泄”等。说明病情复杂而为临床所常见。汉唐方书统称为“下利”。宋代以后概称为“泄泻”。 临床所见,因病程长短有新久之分,因体质差异有虚实之别,由病因不同有寒、热、湿、食等症状各异。兹将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肠病 ,以血性粘液便、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 ,属于中医“泄泻”、“肠辟”、“下利”等范畴[1 ] ,中医学在历代医籍中都有本病症状及治疗的描述 ,现结合个人经验作一简述。1 古代对本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秦医缓和》中记叙发生肠胃疾病的病因曰 :“淫生六疾”,“雨淫腹疾”等。《内经》不仅对“飧泄”、“肠辟”的发生 ,相互关系有详细描述 ,而且阐述了主症及病机 ,曰 :“阴者 ,地气也 ,主内……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胆满闭塞 ,下为飧泄 ,久为肠辟”。《难经…  相似文献   

9.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似水样,常伴有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祖国医学将泄泻分为溏泄、鹜泄、飧泄等。西医见于各种肠炎,肠结核,食物或药物中毒,结肠过敏,肠功能紊乱等病人。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l)是指排便次数≥3次/d,或粪便总量>200g/d,其中粪便含水量>85%,且病程超过4周的消化系统疾病[1]。目前常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的药物有解痉剂、止泻剂、胃肠动力剂、肠道微生态制剂、抗焦虑药物[2]。在中医学上,慢性腹泻属于“泄泻”的范畴。该病首载于《黄帝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溏泄”“泄注”等相关的描述[3,4]。《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提示脾胃病变乃泄泻发生的根本。明代医家李中梓更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