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元医家承《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对药性理论的阐述,结合时代背景,从归经引经、升降浮沉理论的提出,五味与四气、升降沉浮、食疗本草的结合运用,四气含义的嬗变,七情相反配伍的禁忌,性味药理和法象药理的发展,以及药物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几个方面,发展了药性理论,指导后世的临证用药。  相似文献   

2.
当前,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理、总结、升华,使之上升为一般理论,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3.
《内经》五味阴阳理论刍议刘耀1邵锋21山东中医药大学1995级研究生2500142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红卫分院276300关键词黄帝内经五味阴阳理论研究中图法分类号R221《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  相似文献   

4.
“清浊”是经典中医的一对非常重要的“元概念”。当论及清浊之阴阳时,一般以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但这与寒热阴阳、气味阴阳以及营卫阴阳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另外,“清升浊降”是中医学中与“清浊”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这个理论从类比自然界中的浮力现象而来。然而,根据浮力原理,物质在液体里上升还是下降,只与该物质的密度有关,而与用量无关;升提或下降之力的大小,则与密度和用量有关。而根据清轻者为阳主升的假设,药物在人体里上升还是下降,不仅与该药物的密度有关,而且与用量有关,二者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临床用药困惑。  相似文献   

5.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是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将人的形体分为五形并配合五色、五音归纳成二十五种禀赋不同的体质类型,依据传统中医的文化理论,根据每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并与五运六气相结合确定针刺调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出生年月日的干支代表的是人类个体的生命密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作为阴阳二十五形人分形标准,且有利于中医的科学化、有利于完善及辅助医者辨证论治的能力。阴阳二十五形人针刺调治原则为根据个体差异、外部环境、气血盛衰确定生命磁场主波动频率、确定调治的主要部位、确定调治的主要穴位,针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疗效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药性是指药物的药效和性能,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把药物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  相似文献   

7.
性味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古以来各种本草书籍在论述每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中药的性与味反映了药物自身属性,提示了药物主治功能,体现了疾病治则治法.以药物性味为中心,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发展形成了中药特有的性味理论.性味理论是对中药功效主治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对组方配伍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草衍义》,北宋医家寇宗夷撰于1116年。寇氏在书中记述了一些药性理论,并解释了部分药物的治疗机理,虽然内容比较散在,不成系统,但没有局限于既往所述的四气五味。这对金元医家从多途径解释药物功效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本草衍义》中的药性理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四时五藏阴阳"是关于藏象学说的命题,反映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课题组通过"肾应冬"、"肺应秋"等系列实验研究结果初步证明"四时五藏阴阳"理论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具有科学性,其与季节性疾病的发生相关,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等五味功能,成为五味理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的阐释。后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中药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11.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肿瘤血管生成为治疗靶点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很多生长因子及其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热疗用于现代肿瘤治疗中已有近百年历史。热疗属于物理治疗范畴,它是通过物理方法将电能或其他能量转化为热能,以热效应对机体组织产生生物学变化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热疗按治疗范围可分为局部、区域性及全身性热疗三大类;按温度区分为亚高温(39~41℃)、常规高温(41~45℃)、固化高温(热凝固,70~100℃)热疗[1];按产热设备及方式则分为微波热疗、射频治疗、红外线及超声波(海扶刀)等热疗。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面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居多,单纯热疗往往难以取得整体治疗效果,故将热疗与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方式,成为中晚期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而热化疗是目前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青春期前特发性矮身材(I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该院收治的ISS患儿56例,根据治疗剂量不同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rhGH(0.12、0.20 U·kg-1·d-1)治疗,疗程18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长速率(G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GV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2组疗效优于治疗1组,治疗后治疗1组GV为(7.05±2.70)cm/y,治疗2组的GV为(9.27±3.50)cm/y,治疗后治疗1组的骨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BA)为(-0.96±0.48),治疗2组的HtS-DSBA为(-0.78±0.5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H可以促进青春期前ISS患者的生长,高剂量疗效优于低剂量,不同给药剂量对骨龄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淋证源流考     
中医学对淋证的认识历史悠久,论载丰富。淋证多分为石淋、热淋、劳淋、膏淋、气淋和血淋6种。其病因可归纳为外感内伤两方面,湿热蕴结、脾肾亏虚、气血郁结为其主要病机。治疗淋证方法包括祛除湿热法、补脾益肾法、调和气血法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信息动态     
在生物材料表面构建微米、纳米及微/纳米复合结构,可以实现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相对于微米尺度,纳米尺度的拓扑结构与机体内细胞生长的自然环境更为相似.本文就有关微纳米拓扑结构的构建以及对细胞行为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该方法对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婕  何伟星  韩国栋  陈贵全  李洪胜 《广东医学》2014,35(15):2390-2392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腺癌患者12例,诊断年龄为54~74岁,平均(61.5±6.39)岁,其中10例进行了单纯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例在诊断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进行姑息性手术.根据临床分期,4例为Ⅱ期,7例为Ⅲ期,1例为Ⅳ期.所有患者均无癌症家族史或男性乳腺癌高危因素.结论 男性乳腺癌表现为散发性,且发病率很低.个体化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辅助化、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有助于提高总生存率.男性单侧乳腺肿物应高度怀疑为乳腺癌,及早就医,以获得最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信息动态     
患者,女,14岁,因左侧肢体无力4个月余,左侧视物不清12 d于2013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于2013年6月29日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上肢不能平举,不能握拳,下肢不能行走.在当地医院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吴隼  黄琰  马栋  杨满  字友梅  贺立山 《广东医学》2014,35(15):2321-2322
目的 观察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型白血病瘤苗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不进行任何处理,B、C、D组均进行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B组采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治疗,C组采用灭活的FBL-3瘤苗治疗,D组采取灭活的FBL-3细胞+ISCOM瘤苗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巨噬细胞(M(Ψ))杀伤活性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结果 治疗后,C组M(Ψ)杀伤活性、B组M(Ψ)杀伤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均显著低于A组(P<0.01),C组M(Ψ)杀伤活性、D组M(Ψ)杀伤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和D组小鼠未见明显脱毛,进食较正常,瘤体小于B组;C组和D组M(Ψ)杀伤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B组(P<0.01),D组具有最高的M(Ψ)杀伤活性和CTL杀伤活性.结论 ISCOM型白血病瘤苗可通过增强荷瘤小鼠的M(Ψ)活性和CTL活性达到改善荷瘤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