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衄即严重鼻出血。唐容川曰:“脑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从口出。”又云:“脑衄只鼻衄之甚者耳。”脑衄之治疗,不仅出血难止,且有一定危险性。十年来,我们以丹芍茅花汤加减,结合填塞,收到了较好  相似文献   

2.
赵斌副主任医师,从医30年,学验俱丰,在中医理论研究及急重症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救治方面多有建树,尤其对中风病的诊治颇有心得,现将其诊疗经验介绍如下。1溯源求本,倡“脑衄”说“脑衄”之名,虽源于《内经》,而正式提出则见于清末唐容川的《血证论》。赵老师在《“脑衄”新识》一文中,详细论述脑衄的出处及其含义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脑衄”与“鼻衄”不能混为一谈,倡导恢复脑衄的本来面目,发展和丰富中风诊治理论,为临床辨证论治及护理理清了思路。《素问·调经论》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返则生,不返则死”,“肝阳化…  相似文献   

3.
大黄为血证要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患。《血证论·用药宜忌论》谓:“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当其腾溢,而不可遏,正宜下之以折其势,”又言:“血证火气太盛者最恐亡阴,下之正是救阴。”如是说,笔者临证以生大黄粉治血证,其效甚捷。  相似文献   

4.
衄血属血证范畴。以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外渗于肌肤为特点的病证。衄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鼻腔出血,如《伤寒论》46条谓:“……剧者必衄,衄乃解。”指的是鼻衄;广义则泛指人体上部及体表皮下出血,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载“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而《张氏医通》明确指出:“其衄血种种,各有所从,不独出于鼻者为衄血。”此论反映了血证的内在联系,故后世医家多宗其意。由于出血的部位不同,临床分为鼻衄、齿衄、舌衄、眼  相似文献   

5.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离经妄行,溢出体外的病证。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命以不同的名称,如衄血,吐血,呕血,咳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之因虽多,但不外气火淤三者,气火盛则迫血妄行,气火衰则血失统摄,淤血阻滞则血不归经。其中尤以火热所致者最多,《血证论》说:“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济生方·吐衄》亦说:“失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至于因外伤所致出血则另当别论。出血的治疗,诸家各有特点,刘河间从火,朱丹溪从痰,张锡纯  相似文献   

6.
<正> 鼻衄的发病原因,无论虚实皆为热伤阳络所致。《内经·五常政大论》中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这说明鼻衄是由火邪伤于阳经络脉而引起的。鼻衄在临床上可分三类:一、实火鼻衄;二、虚火鼻衄;三、虚中挟实鼻衄。实火鼻衄多为急性,虽病情重  相似文献   

7.
<正> 鼻衄是鼻腔粘膜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轻者因经常出血造成贫血,影响健康;重者因失血过多,可发生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鼻衄之因颇多,有外因、内因、损伤三方面因素所致,辨证关键在于辨明属“实火”或“虚证”。家父为中医,行医近60年,对鼻衄的治疗有一定经验,他认为:“鼻衄者,血妄行也,血得热则妄行,当降其热,当清其血”。又说:“鼻衄者,血不循经,脾失统摄,当养血归脾”。笔者幼承  相似文献   

8.
失血,即出血,又称血证、血溢。除外伤因素引起出血外,多由六淫、疫疠等损及脏腑,损伤血络所致;亦可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包括眼、耳、鼻、舌、二阴及肌肤出血。《血证论·吐血》篇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二者互为影响,和则俱和,病则俱病。故失血治疗以“调气和血”为总则,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为要法。临床分鼻衄、眼衄、齿衄、舌衄、肌衄、咳血、吐血、便血、溺血,  相似文献   

9.
出血乃内科常见之急证,属于中医血证之范围。唐溶川谓:“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如鼻衄,齿衄、舌衄、呕血、咳血,下出于二阴如尿血、便血、崩漏,或溢于肌  相似文献   

10.
瘀血者为“瘀之血”,血瘀者乃为“血之瘀”,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瘀血是由于跌打损伤,或内脏出血所致的瘀阻。如《灵枢·贼风篇》云:“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不去……,血气凝结。”又如《血证论》云:“吐血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因其为血管破裂,血溢于脉外,不能及时排出  相似文献   

11.
从瘀论治功能性子宫出血21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属于中医的“崩漏”范畴 ,既是妇科常见病 ,亦是疑难重症。目前治疗崩漏多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序第进治 ,其或效或不效。实此法与瘀血崩漏的病机绝少切合。《素问·调经论》中“孙络外溢 ,则经有留血” ,《血证论·瘀血篇》曰 :“吐衄便漏 ,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瘀血。”据有关文献提出的出血致瘀、因瘀致崩的理论 ,遵唐客的“即已成瘀 ,不论初起、已久 ,总宜散血”之意 ,从 1994年以来 ,我们运用行气活血调经法 ,治疗功血 2 1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 10例…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紫癜属于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特点为皮肤紫癜和粘膜出血及浮肿,常常伴有腹痛便血,关节肿痛及肾脏病变等。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无“紫癜”这一病名,但类似本症的描述则散见于有关文献中,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决》说“九窃一齐出血名曰大衄,鼻出血曰:鼻衄……皮肤出血曰肌衄,又如葡萄疫节下注曰:状若葡萄,发于遍体惟腿胫居多。”《诸病源侯论》对本病更有较详细之阐述……因此“过敏性紫癜”属于祖国医学“肌衄”“发斑”“血症”范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报道日渐增多,本文仅讨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所致出血性中风。1理论依据 中医理论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清·唐容川《血证论·瘀血篇》说:“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脑出血即脑血管破裂形成局部脑血肿,故从八十年代以来,根据微观辨证观点认为应属中医“血证”范畴。而中医学理论还有“瘀血不去,新血难安”的观点,强调活血化瘀治疗出血中风,理论即源于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 ITP)因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产生了自身抗血小板抗体 ,使血小板破坏增多 ,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皮肤粘膜紫、鼻衄、齿衄、血尿、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 ,本病属中医“血症”范畴 ,在治疗上有较好的疗效。现就近几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情况作一概述。1 病因病机《医学正传·血证》将各种出血归在一起 ,并以“血症”之名概之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症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唐容川的《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著 ,该书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  相似文献   

15.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毕生精力潜心研究血证而著称于医林。所撰《血证论》皆“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凡例》)。唐氏曾谓:“血证宜凉者多,非谓血证全不用热药”(《补救论》)。兹对其使用温热药的经验试作探析。血脱气散用温热回阳救脱“血脱气散”,阴阳将欲相离,生命危在旦夕。唐氏继承前人“血脱益气”的方法,对暴吐、暴衄、产后血崩、产后喘促、产后大汗亡阳、产后阴虚发热,以及大出血后目光散大、手足厥冷、神昏多睡、脉伏如丝或浮大无根等证,均归为“阴脱阳亡”“血脱气散”。如说:“身热脉浮喘促,足厥者乃气随血泄,阴脱阳亡危急之候也,宜独参汤加附子稠煎。”(《脑衄》)又如:“产后血崩乃荣气空虚不能摄血归经,大剂归脾汤主之,如兼汙出  相似文献   

16.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属中医吐血、便血范畴。患者以呕吐黑血及下柏油样便为主要临床见症。甚者,因盈盆盈碗吐下而发生厥脱(失血性休克人故此,迅速止血,防止有效血容量的再丢失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正如《血证论》所说:“所谓止血者,非徒止其溢人胃中之血,使不吐出而已也。盖大吐之时,经脉之血,辐转而至’··’··独动于经脉之中而尚未溢出者,若令溢出则不可复返矣。惟急止之…··例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遵止血为第一要法之旨,目拟赧石黄芍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BS例,疗效满意。现报…  相似文献   

17.
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慎用活血化瘀方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以来 ,部分学者将出血性中风的辨证归属为血证 ,并根据传统中医学“离经之血便是瘀”以及“活血化瘀药不同于西药的抗凝作用”等理论 ,提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中风的观点 ,虽有报道初步的临床疗效似乎得到肯定 ,但笔者对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却存在以下若干看法 ,现提出来与同道进行探讨。1 古代经典理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 对经典的推衍应多方位考虑清代医家唐容川的《血证论》说 :“吐衄、便、漏 ,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的血已暌绝而不合……此血在身 ,不能加于好血 ,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血证 …  相似文献   

18.
鼻衄     
谢××,女,24岁,农民。初诊:1974年5月1日,患鼻衄已五年,每次鼻血来很多,半月来并有腹痛,痛在心下,头晕,但月经正常。舌净无苔,脉缓弱。辨证:连年鼻衄,月经正常,说明与经闭之逆从口鼻而出者不同。其腹痛,头晕,晕甚时看不见物,脉缓弱,皆由脾虚失摄,气血两虚,肝气乘脾犯胃,肝胃不和所致。治则:补  相似文献   

19.
鼻衄,即鼻出血,轻者仅涕中带血,重者血如泉涌,有“鼻洪”、“鼻大衄”之称,可引起贫血、休克乃至死亡。解小龙[1]将鼻衄依四季不同,而分为3类,即春之鼻衄、夏之鼻衄、秋冬之鼻衄。笔者自2003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鼻衄患者180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辨证施护,均获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杜××,女,14岁。一九七○年三月十六日来诊。家长代诉,前几天患麻疹,疹出时疹点红润清疏,斑点色紫赤,量多成片,鼻子出血,口吐鲜血,其血不止。曾用中西药治疗不效。检查:垂危病容,面色白,神疲倦怠,时时欲吐,血随而出。身无大热,口不渴,微苦,鼻衄不止,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欲绝。辨证:本例属阴阳俱伤,外邪扰络。虽未成九窍大衄,但已有危候,属气血两虚营卫不和之衄血。《张氏医通·诸血门》认为,“其衄血种种,各有所从,不独出于鼻者为衄也。”衄血是血液不循常道迫血妄行,血液上逆于清道而成衄血。证有虚实.法有补泻。本倒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疹毒伤阴耗气,正气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