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17例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特点、术式及疗效.方法:2007年9月至2011年4月对17例确诊为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颈侧经颈静脉孔舌咽神经切断术.结果:17例患者均行颈侧切开经颈静脉孔舌咽神经切断术,术后随访6月~4 a,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完全消失.其中15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1例于术后两周疼痛完全消失,1例于...  相似文献   

2.
23例膝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膝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3例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施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配合功能锻炼。结果随访8个月~5年,平均3年2个月,根据自觉症状,膝关节功能和后抽屉试验来评定治疗效果,23例中优18例,良5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手术治疗疗效满意;膝后内侧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颈外侧入路射频热凝毁损治疗顽固性舌咽神经痛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25例顽固性舌咽神经痛患者,在CT引导下行颈外侧入路经皮穿刺,行射频热凝舌咽神经毁损治疗.其间进行如下护理:(1)做好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2)术中积极配合医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3例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其余2例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期间22例患者疼痛消失无复发.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精心细致、及时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射频毁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应用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43例(面肌痉挛21例,三叉神经痛20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20例三叉神经痛及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9例术后痉挛立即消失,2例术后3 d痉挛消失.未见听力下降、面瘫、眩晕、血肿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4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来应用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43例(面肌痉挛21例,三叉神经痛20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三叉神经痛及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9例术后痉挛立即消失,2例术后3d痉挛消失。所有患者未见听力下降、面瘫、眩晕、血肿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4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82-883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手术治疗10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采用常规乙状窦后入路,54例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垫入Tefflon垫棉。结果:49例常规入路手术中32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10例1周至3月疼痛消失,2例疼痛较前缓解,5例术后6月疼痛复发或未缓解。15例次出现各种并发症,54例锁孔入路术中39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例1周至3月疼痛消失,3例疼痛较前缓解,6例术后6月至1年疼痛复发。6例次出现各种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采用锁孔入路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正确的植入垫片,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19例,其中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根据撕脱骨折块的大小分别使用直径3.5 mm的空心双头加压螺钉固定11例,锚钉固定8例,2组病例术后都给予石膏屈膝关节30°固定4周,拆除石膏适当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19例获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4~6个月均骨性愈合,术后6月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评定优1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7%。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根据撕脱骨折块的大小分别使用直径3.5 mm的空心双头加压螺钉或锚钉固定,使固定安全、暴露清楚,并根据骨折类型及撕脱骨折块大小来选择内固定方式,对手术内固定操作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有效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早期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的疗效,并介绍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及神经根切断术(rhizotomy,RZT)的治疗经验.方法 自1986年以来共对63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其中施行微血管减压术55例,神经根切断术8例.结果 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且随访6个月内无复发.38例患者随访5~12年,没有复发.手术治疗无并发症.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根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包括诊断、病理、治疗选择和疾病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1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18例患者手术路径包括:经颈侧入路96例,经颈-下颌骨裂开入路9例,内径辅助下经鼻入路7例,经口入路6例,经颈-腮腺入路3例;(2)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占85.6%,恶性占14.4%;(3)11.9%(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声嘶最常见。118例患者随访6个月~8年,2例失访,101例良性肿瘤中3例出现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17例恶性肿瘤在术后均采用综合治疗,其中2例失访,2例术后1年内因复发而死亡,其余无复发。结论咽旁间隙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具有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经双后内侧入路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虞城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70例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均予以关节镜下经双后内侧入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恢复状况。结果术后6周,所有患者骨折均已经达到愈合标准,没有出现移位症状。术后半年随访发现有1例患者推拉试验结果呈阳性,其余患者为阴性,且伸膝时未感到任何限制,有7例患者屈膝10°~15°时存在限制。患者屈膝的平均活动度达到(138.0±5.2)°,膝关节功能分数平均(90.3±4.7)分。结论关节镜下经双后内侧入路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1月~1997年12月,对17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显微血管减压术3例、血管减压术同时行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上部1根~2根丝切断术4例、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上部1根~2根丝切断术10例。结果:17例患者疼痛全部消失,3例出现偶发性干咳,其中1例伴轻度声音嘶哑及吞咽功能障碍。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上部1根~2根丝切断术或2种术式合用均为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采取哪种手术方式应由术中有无责任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压迫的方式而定  相似文献   

12.
曹家敏  冯康  朱涛  杨广涛 《中外医疗》2010,29(36):14-14,16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小关节脱位前路复位术选择及效果。方法颈椎骨折小关节脱位前路复位术者7例,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结合颈椎X线和MRI、CT检查,观察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经前路颈椎骨折小关节脱位复位6例手术复位成功,1例经后方切开复位成功。结论可以经前路颈椎骨折小关节脱位复位手术并能够得到成功,减少手术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陈敏 《中外医疗》2014,(18):43-44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肱骨外科颈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有患者50例,治疗组患者麻醉方式选择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而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然后对两组患者手术中不同时间段疼痛以疼痛划线记录法进行评分,主要记录患者在手术开始、手术1h候后、手术2h候以及手术结束时候。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有23例需另行添加静脉镇痛药,5例需要改为全麻醉。而治疗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手术能够顺利完成。在手术的各个时间段内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记录评分都比对照组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巩固外科颈手术的中臂丛神经阻滞+肋间壁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可以临床治疗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并发乳糜漏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术后并发乳糜漏21例中18例行保守治疗,3例再次手术(打开手术切口,找到漏口,结扎、缝扎或局部肩胛舌骨肌填塞)。结果乳糜漏的发生率为3.0%,术后并发乳糜漏21例中18例经保守治疗治愈,3例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对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并发的乳糜漏应及早诊断,出现乳糜漏后应及时采取适当方法处理。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王芳  张东云 《当代医学》2009,15(2):37-38
目的充分探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的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具体有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临床资料中94例手术患者恢复良好。结论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促进手术成功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会芹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5):3400-3401
目的:探讨县级综合医院对于外科肿瘤患者术后行周期化疗期间血管的保护措施。方法:选择30例肿瘤术后需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据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接受能力决定治疗期间所选择输液途径进行观察,分A、B两组,分别采用常规静脉穿刺化疗和静脉留置针置管化疗。结果:两种输液途径穿刺次数及各自药物外渗情况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肿瘤术后患者在综合医院多周期化疗期间应尽早行静脉留置针化疗,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外渗发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血管,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血管神经损伤延迟治疗术后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治疗的23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完全移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延迟治疗的患儿资料,术前高度怀疑神经损伤20例,其中桡神经损伤6例,正中神经损伤13例,1例正中神经伴发尺神经损伤。19例术前出现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或搏动减弱情况。入院后对22例伴有严重神经或血管损伤的患儿在1~8h内行手术治疗,选择克氏针内固定+石膏或外固定架外固定。结果22例患儿术后达解剖复位,20例患儿切口Ⅰ期愈合,2例切口Ⅱ期愈合,无感染及肘关节功能障碍。19例血管损伤患儿,术后2周内18例恢复较好,桡动脉搏动正常,1例因活动不当致血管再次断裂,经再次手术后恢复较好,术后6个月复查桡动脉损伤症状消失,触及桡动脉搏动良好。3例桡神经损伤患儿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6个月症状基本消失。8例正中神经损伤患儿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1例伴有尺神经损伤的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善,1例再次出现神经症状,2例患儿均行二次手术神经探查,分别发现正中神经部分离断和正中神经被周围软组织增生压迫出现神经症状,分别行神经探查吻合及周围软组织松解术,2例患儿术后9个月复查时神经损伤症状基本消失。结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血管损伤延迟治疗的病例因术后并发症较多,主张早期行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冯月宁  史继荣 《当代医学》2013,(32):100-101
目的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改良技巧与效果。方法将367例行三孔LC患者随机分两组,改良组185例由后三角入路,对照组182例前三角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改良组手术与住院时M、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及术后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安全、有效,更符合微创要求。  相似文献   

19.
枕颈部疾患经口咽前入路手术治疗的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波  徐荣明 《医学综述》2009,15(1):129-131
枕颈疾患手术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治疗寰枕关节的严重不稳及神经压迫的外科手术中,枕颈融合是可供选择的措施之一,后路内固定包括椎弓根螺钉、经关节螺钉及侧块螺钉技术;经前路分颌下入路和口咽入路,经口咽前入路已经被临床证实是一种治疗枕颈部疾患有效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其与颈椎病的鉴别方法。方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和后期经手术证实的颈椎病患者各20例,先联合应用肌肉松弛药物、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进行诊断性治疗,对于无明显效果的病例进行诊断性局部封闭,随访1年以上,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5例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经诊断性治疗后获痊愈,5例经治疗后短期内症状缓解,复发后给予诊断性局部封闭,随访至今未见复发。20例后期经手术证实为颈椎病患者,对诊断性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后期均采用手术治疗。结论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以前、中及小斜角肌为主的颈前肌群和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丛、臂丛及颈神经后支所致,采用减轻软组织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诊断性治疗,有助于同颈椎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