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重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7):111-122
肠道选择性净化联合微生态制剂对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预防效果;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40例临床分析;低钠血症对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急性乙型临界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71例重型肝炎并原发性腹膜炎临床分析;重型肝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分析;膦甲酸钠治疗乙型重型肝炎38例。[编按]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了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22例慢性肝病合并泌尿系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为中段尿培养阳性2次以上,且前后培养结果一致,从而排除了假阳性的可能。调查发现,22例患者中肝炎肝硬变占81.8%,其中合并原发性肝癌占9%,合并慢性重型肝炎占59.1%;存在原发性腹膜炎或胸膜炎占63.6%,发生真菌感染前半月内有静脉长期给予抗生素者占63.9%,合并糖尿病者占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的类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北京及内蒙古三家医院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1 342例,包括感染类型、细菌分布及预后,选择重型病毒性肝炎未合并细菌感染者200例做对照组分析预后。结果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1 342例中,革兰阴性细菌感染937例(69.8%),革兰阳性细菌感染405例(30.2%),败血症、腹膜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的比例分别为:28.6%、23.6%、24.9%、13.8%及9.1%。合并细菌感染总体病死率为53.1%,明显高于无细菌感染组的43.5%,同样是合并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病死率。结论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以败血症为主,其次是呼吸道感染和腹膜炎,感染直接影响预后,尤以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预后更差,遇有此类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重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2):130-136
重型肝炎病人血浆对体外培养HepG2细胞生长和解毒功能的影响;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学分析及护理对策;前列腺素E1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及其血清N0、NOS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30例;低钠血症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重型肝炎多器官功能衰竭52例临床研究;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慢性重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85例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已参照欧美诊治指南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HBeAg阳性和阴性两类,两类肝炎的临床特点、疗效以及预后等均有所不同。现将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进行比较,分析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与预后。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204例患者,其中HBeAg阴性85例,HBeAg阳性119例;男169例,女3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53例、中期65例、晚期86例。  相似文献   

6.
365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365例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单纯的HBV感染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重叠病毒感染(HBV HCV和/或HBV HEV)均加重病情;(2)重型肝炎好发年龄主要分布于(20~6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60岁老年患者病死率达74.5%,预后与性别无关;(3)重型肝炎病死率为54.8%,其中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及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分别为83.3%,64.3%和53.0%;(4)预后与不同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血胆固醇及有无胆酶分离密切相关,但与总胆汁酸无显著相关;(5)93.1%重型肝炎患者合并并发症,并发症(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其它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结论 年龄、病因、临床分型、多个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均能影响重型肝炎的转归,性别、总胆汁酸与重肝预后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对 16 8例住院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 2例 (85 71% )患者多核细胞 (PMN)相对值≥ 0 5 0。 32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 ,共分离细菌 4 2株 ,大肠埃希菌占 4 2 % ,腹水蛋白≤ 10g/L并发SBP发生率高于腹水蛋白 >10g/L患者。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SBP临床症状大多不典型 ,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比较可靠的参数。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蛋白 <10g患者应警惕SBP发生 ,应及早做腹水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好转组(n=26)和死亡组(n=23),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重型肝炎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和人血小板活化因子值,统计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率.结果: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85.71%(42/49),死亡组和好转组血清内毒素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好转组治疗后血清ET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死亡组和好转组的血清PA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好转组治疗后血清PAF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患者PAF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患者(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TBIL、ET、PAF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成正相关(P<0.05或0.01,OR=0.799、0.040、2.007),PTA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成负相关(P<0.05,OR=0.015),其中以PAF与预后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血小板活化因子下降与肝功能改善、临床表现好转有密切关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可作为评价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终末期肝病并自发性腹膜炎10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终末期肝病患者并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以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根据腹水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观察其疗效及转归并判断其预后。结果终末期肝病并自发性腹膜炎(SBP)109例,占所观察532例肝病患者的20.49%,其中,重型肝炎占46.53%(47/101),肝硬化占14.61%(52/356),原发性肝癌占13.33%(10/75),分别死亡27例、4例和3例;外周血白细胞>10.0×109/L者29例(26.61%),中性粒细胞分类>0.7者62例(56.88%),体温>38℃者21例,腹水培养阳性率为19.26%,其中大肠埃希菌占培养阳性者占38.10%,治疗有效率为66.06%。结论终末期肝病并SBP临床表现不典型,存在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腹水培养阳性率低,因此以腹水白细胞、多形核细胞及血白细胞分类作为诊断SBP的主要依据。重型肝炎并SBP发生率高于肝硬化及肝癌,同时三者的病死率均高于不并发SBP者。因此,预防SBP的发生,给予敏感药物积极有效治疗SBP对提高终末期肝病患者疗效及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789例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差异显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差异显著;②乙型肝炎仍是各型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④急性重型肝炎(急重)、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重)和慢性重型肝炎(慢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43.0%和42.5%,急重与后2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急重、亚急重和慢重患者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腹水。结论①各型重型肝炎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不同,慢重和急重、亚急重的病因明显不同;②肝性脑病是急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明显高于亚急重和慢重,而腹水是亚急重和慢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③PTA等指标对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在无肝性脑病的患者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6例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分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慢性重型肝炎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在腹膜炎发作前、腹膜炎发生时、腹膜炎治愈后的变化,以同组中未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为对照。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在腹膜炎发生时下降,腹膜炎治愈后回升(P均〈0.01)。结论:血小板计数变化可作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的一项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抗菌药物在防治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作用。方法 84例慢性重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在入院前1周未经抗菌治疗、入院时无感染征象、住院时间均超过72h,在采用积极保肝、营养支持的基础上,治疗组52例采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头孢噻肟钠),对照组均未预防性应用任何抗菌药物。结果 治疗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2例(23%),死亡率为37.5%;对照组发生感染17例(53.1%),死亡率为50%;治疗组SB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TBP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40例TBP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诊疗经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组TBP患者年龄以20-40岁为高发(57.5%),仅22.5%的病例既往有结核病史或慢性疾病史.发病以慢性起病多见(85.0%),症状以腹胀(85.0%)、食欲减退(67.5%)、发热(52.5%)、腹痛(47.5%)常见.体征以腹水(67.5%)、腹痛(65.0%)多见,腹壁柔韧感少见(35.0%).血清学检查特异性低,腹水多呈渗出液的特点,但腹水ADA>33U/L,单核细胞占优势等有助于诊断TBP的特点较少见(16.0%-34.0%).腹水抗酸杆菌涂片和结核菌培养阳性率低(4.75%,0%).PPD实验和胸部X线的阳性率均为37.5%.CT和B超检查多数表现为腹水、腹膜增厚、粘连等(78%),女性患者子宫、附件受累常见(72.7%).本组TBP患者误诊5例,误诊率为12.5%,最常见是误诊为妇科肿瘤(n=3).仅4例患者(10%)获病原学或病理确诊,其余90%依靠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获得诊断.结论:在欠发达地区,目前依靠腹腔镜、B超引导下活检等手段获得病理标本,确诊TBP的比例仍很低.绝大部分TBP病例诊断主要依靠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及对疗效的动态观察.临床医生能够怀疑到TBP的可能并积极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是TBP诊断的关键.对2wk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要动员患者接受更积极的腹腔镜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4.
92例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和抗生素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92例并发SBP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2例患者中,发热72例(78.26%),腹胀85例(92.39%),腹痛38例(41.30%),反跳痛35例(38.04%),83例(90.2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分类≥0.75,40例(45.98%)腹水PMN计数≥250个/mm3,79例(90.80%)腹水PMN比值≥0.50,11例(12.00%)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细菌17株,G-杆菌占52.9%(9/17),其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及泰能敏感,对丁胺卡那、氧哌嗪青霉素敏感性较低。临床治疗显示,联合使用头孢他啶和甲硝唑效果较好,并较少出现继发真菌感染。结论重型肝炎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腹水培养阳性率低,外周血和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比较可靠的参数。治疗SBP,可首选二联使用头孢他啶与甲硝唑,疗程约10~14日。  相似文献   

15.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iagnostic methods in infants with Cholestasi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INTRODUCTIONCholestatic jaundice in early infancy is an important clinical condition that results from diminished bile flow and/or excretion, and can be caused by a number of disorders. Idiopathic neonatal hepatitis (INH) and biliary atresia (BA) are two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及活动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霉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9例重型肝炎及活动性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霉菌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并以221例重型肝炎及活动性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作为对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9例重型肝炎及活动性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霉菌感染患者中,医院感染72例(91.1%),院外感染7例(8.9%)。临床诊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肝炎53例,活动性失代偿期肝硬化24例。经治疗好转18例(22.78%),无效25例(31.65%),死亡36例(45.57%)。在霉菌感染发生前,有47例临床诊断细菌感染,并分离出G-杆菌18株(60.0%)、G^+菌8株(26.67%)。感染部位以腹腔居多,其次是肺、血液等。分别有65例和44例患者曾使用抗生素及激素。霉菌感染以曲霉菌为主,感染部位多见于肺部(64.65%),予抗真菌药物后有效24例(30.38%),无效55例(69.62%)。结论重型肝炎及活动性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霉菌感染患者以医院感染为主,抗霉菌治疗疗效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慢性重型肝炎伴胃粘膜病变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上消化道粘膜病变特点。方法 将列入观察对象的患者分为 2个组 :A组为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转重而符合慢性重型肝炎诊断者 ;B组为慢性肝炎病情转重者。同期住院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作为对照观察。结果 A组慢重肝患者有 68 6% ( 13 1/ 191)胃体粘膜出现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改变 ;B组PHG为 2 4 6% ( 43 / 175 ) (P <0 0 5 ) ;A组胃粘膜病变 (GML)的检出率为 42 4% ( 81/ 191) ,与B组的45 1% ( 79/ 175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重度PHG的发生与肝脏功能密切相关。门脉压变化影响胃粘膜微循环 ,对PHG形成有一定作用。慢性重型肝炎发生GML构成多脏器功能损伤表现之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门脉高压的作用 ;高胃泌素血症 ;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作用有关。多种因素中某一因素可能在某一时期起主导作用。临床应重视整体治疗 ,如积极的支持疗法 ,改善肝功 ,补充凝血因子 ,纠正低氧血症 ,调节酸硷平衡。出现消化道症状及时进行胃镜检查 ,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重新探讨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使用SPASS软件和SDAS软件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565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生于急性肝炎的45例,发生于慢性的有明确的肝病史及无明确的肝病史分别为400例及120例。②9例急性重型肝炎,出现肝性脑病7例,均在7天内出现。36例亚急性及5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12周内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分别为100. 0%及82. 2%。③急性重型肝炎发生的肝性脑病均为首先出现,无1例发生腹水。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首先出现肝性脑病仅为11. 1%及1. 7%,仅发生腹水分别为5. 6%及3. 5%。④无明确肝病史的120例患者,最后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早、中及晚期分别为17例、31例及72例。结论①重型肝炎依发病基础分为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暴发性肝衰竭)及慢性重型肝炎;②暴发性肝衰竭、亚暴发性肝衰竭的时限分别为14天内、15天至24周(半年);③亚急性重型肝炎分腹水型及脑病型;④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仍应区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总结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帮助.方法 调查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6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16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5例,医院感染率为21.6%.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肠道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茵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常见.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住院时间15-30d,占72.09%.医院感染组治疗无效率(20%)显著高于非医院感染组(7.09%)(P<0.05).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肝功能,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从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探讨慢性肝炎重症化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发生于急性肝炎的28例,发生于慢性肝炎有明确肝病史和无明确肝病史的分别为245例和76例;引起重型肝炎的病毒中以HBV单一或重叠感染率最高,占82.2%(287/349),6例(1.72%)未能确定病原,未发现单一HAV、HDV和HGV感染者,HBV重叠HEV感染者病死率为65.2%(15/23),HEV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0%(18/30),均比单一HBV或单一HEV感染者高(P<0.01和P<0.05)。结论重型肝炎仍以HBV感染为主,HBV和HEV重叠感染可以加重病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