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颈浅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4JD例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单纯全麻;B组用颈浅丛阻滞复合全麻。记录围麻醉期MAP、HR及全麻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结果两组诱导前后MAP、HR无明显差异,但A组于切皮、切除腺瘤和拔管时MAP、HR显著高于B组(P〈0.05),全麻用药量A组明显多于B组(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B组较A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全麻复合颈浅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和单纯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B组采用单纯气管内全麻,常规麻醉诱导插管,麻醉维持A组用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两组均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术后睁眼和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 A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 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气管内全麻,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探寻一种比较适用于该种术式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凭静脉全麻组(A组)、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B组)及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C组).B、C两组分别先以0.25%罗哌卡因及0.25%罗哌卡因与吗啡4mg混合液25 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15min后行全麻,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等的用药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并进行术后镇痛VAS评分.结果 芬太尼用药量B、C两组明显少于A组(P<0.05);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B、C两组明显短于A组(p<0.05);术后6~24 h内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或0.05),而术后14~48 h内VAS评分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 <0.01或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C组明显长于A、B两组(P<0.01或0.05).三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是一种更适合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副作用较少且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布比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对全身麻醉的影响。方法 50例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予同样的方法进行诱导及气管插管。A组在气管插管成功后予0.25%左布比卡因+舒芬太尼0.2μg/kg混合液共20ml,每侧取10ml行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B组不做特殊处理。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切皮时(T2)、术中30min(T3)、术中1h(T4)、手术结束缝皮时(T5)、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6)、拔管后30min(T7)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及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各时点HR、MAP的比较及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苏醒期躁动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结论左布比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降低麻醉费用。  相似文献   

5.
龚拯  梁宁  马利  黄中华 《广西医学》2013,35(2):191-192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颈浅神经阻滞丛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及其在快通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组(快通道组)和常规静吸复合全麻组(常规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病人围麻醉期全麻维持用药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后术毕至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苏醒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毕至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后SpO2降低(SpO2<90%)发生率、呼吸困难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通道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快通道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各类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茶永康  张茂荷  徐娇 《中外医疗》2012,31(16):44+46-44,46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颈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优越性。方法 84例甲状腺择期手术,ASA I~Ⅱ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全麻组(A组);全麻复合颈丛阻滞组(B组),观察患者切皮前10min,术中30min,术中1h和术毕拔管后5min的血压(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和术毕拔管时间及拔管后切口疼痛程度,丙泊酚用量,异氟醚吸入MAC量。结果两组间BP、HR、MAP在术前,术中30min,1h无明显差异(P〉0.05),术毕拔管后5min BP、MAP、HR 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术毕苏醒拔管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苏醒时疼痛程度高于B组,A组丙泊酚用量、异氟醚吸入MAC量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全麻复颈丛阻滞行甲状腺手术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12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全身麻醉组,B组罗哌卡因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C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全麻药用量,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术中全麻药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不仅减少全麻药用量,而且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少,镇痛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胡先保  郑翔  金希彪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0):1775-1777
目的 研究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混合液复合全麻对甲状腺手术的疗效。 方法 选取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普外科收治的单侧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择期行甲状腺次全切治疗患者152例,A1组(76例)行气管全身麻醉,术后行格拉斯琼和芬太尼联合用药镇痛治疗;A2组(76例)行气管插管全麻、颈浅丛阻滞麻醉,局麻药为10 ml 0.75%盐酸罗哌卡因及芬太尼1 μg/kg。 结果 A1组在切开皮肤时、切开皮肤后20 min、手术后闭合切口、拔管时、拔管后10 min、15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显著高于A2组(P<0.05);A1组在切开皮肤时、切开皮肤后20 min、手术后闭合切口的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输注速度显著低于A2组(P<0.05);A1组在手术结束即刻和术后3、5、10 h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A2组(P<0.05);A1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呼唤回应时间明显多于A2组(P<0.05)。 结论 甲状腺手术治疗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颈浅丛阻滞麻醉(局麻药10 ml 0.75%盐酸罗哌卡因及芬太尼1 μg/kg),可有效稳定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芬太尼注入速度较单纯全麻小,并且术后患者意识恢复更快、镇痛效果好,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80例甲状腺手术分为A、B、C三组,A组为全麻加颈丛阻滞组;B组为单纯全身麻醉组;C组为单纯颈丛阻滞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前、切皮后5min、切皮后30min及术毕30min的血压、心率、血糖及清醒拔管时间。结果A组与B组、C组相比切皮后5min、30min及术毕30min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及术毕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全麻加颈丛阻滞是复杂性甲状腺手术最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艾司洛尔及舒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例80例,颈丛阻滞药液为1%利多卡因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总量30ml。随机分为A、B、C、D4组,A组在颈丛阻滞药液中加入艾司洛尔1mg/kg;B组加舒芬太尼0.2μg/kg;C组加艾司洛尔1mg/kg、舒芬太尼0.2μg,/kg;D组(对照组)不加药物。观察阻滞后5、15、30min时血压(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并行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颈丛阻滞后15—30min,与颈丛阻滞前比较,A、B、D组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增高(P〈0.05),C组的血压和心率相对平稳,无明显变化(P〉0.05),B、C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A、D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艾司洛尔及舒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满意度高,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应用于改良颈浅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80例,随机分为0.25%罗哌卡因组(R组)和0.25%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改良颈浅丛阻滞法(即将局麻药注射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皮下)阻滞双侧颈浅丛。观察2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对抬头肌力的影响及并发症。结果: 阻滞起效时间R组为(6.33 ±0.92) min,B组为(4.75 ±0.9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阻滞麻醉有效率R组为95.0%,B组为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B组在T2、T3时间点HR均增快(P < 0.05和P < 0.01)。2组在T2、T3和T4时间点的DBP、SpO2均较T0升高(P < 0.05~P < 0.01),2组不同时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有4例发生抬头肌力减弱,但头颈仍能自主活动;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罗哌卡因应用于改良颈浅丛阻滞,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术中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于本院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更趋于平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优异,并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与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两种不同超前镇痛方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以0.25%的罗哌卡因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每侧注射5 ml;B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静脉推注0.5 mg/ kg咪达唑仑注射液;C 组患者不做处理。三组术后4 h 内均不予任何镇痛处理,4 h 后根据患者要求,给予一定量的杜冷丁。所有病例均不予镇痛泵持续镇痛处理。分别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后1、2、3、4 h 患者安静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使用镇痛药的用量等。结果术后观察的各时间点,A 组、B 组 VAS 评分均小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第4小时VAS 评分,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药用量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术前应用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患者术后均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并降低患者额外镇痛药量,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而术前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较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降低患者使用额外镇痛药量更多,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时机对血液动力学及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C组为神经阻滞前5min静注舒芬太尼0.15μg/kg;Q组为切皮同时静注舒芬太尼0.15μg/kg,记录术前(T0)、颈丛穿刺时(T1)、切皮(T2)、切皮后30min(T3)及术毕时(T4)的SBP、DBP、HR、VAS评分。结果 Q组T1时点SBP、DBP、HR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与Q组相比,各时点SBP、DBP均高于C组,T1时点HR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Q组在T1、T2、T3、T4时点的评分均高,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用于甲状腺手术血液动力学稳定,镇痛效果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低浓度利多卡因和左布比卡因合剂在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时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传统的改良一点深丛阻滞法,但两侧深丛各只注药4ml;浅丛于胸锁乳突肌后缘,在皮肤与颈阔肌间向头、足、对侧各注药3 ml,胸锁乳突肌中点处注药2 ml。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分别对麻醉前、麻醉后5 min、10 min、切皮时、术中探查时和手术后6个时间点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并发症及麻醉效果。结果利左布合剂组(L组)在阻滞后的10 min、切皮时和术中探查时阻滞效果优于单纯用0.25%布比卡因组(B组),P〈0.05;L组起效时间短、完善时间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67%利多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合剂应用于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锁骨骨折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2例,A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B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C组采用先进行臂丛阻滞麻醉,15min后进行颈丛阻滞麻醉的联合麻醉方法,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两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40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15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呼吸再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孙朝辉  孙传良  黄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69-2670,2676
目的:以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三种不同局麻药用于颈丛神经阻滞,比较观察其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三组均于入室20min后行双侧C4横突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分别用0.25%布比卡因(A组),0.25%罗哌卡因(B组),0.25%左旋布比卡因(C组),三组均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混合液共20ml。每侧C4横突注药6ml,后退针至颈阔肌表面扇形注射4ml,双侧同时阻滞。记录颈丛神经阻滞前(T0)、颈丛神经阻滞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时的SBP、DBP、HR、SpO2。结果:T1~T4时三组SBP、DBP、HR均明显高于T0时(P<0.05),T0~T4时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pO2三组各时段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维持于95%以上。三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均为100%。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能增强麻醉效果,并使循环更趋稳定,但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安全性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9.
赵朝华  赵俭  何玉明  杨国艳 《四川医学》2010,31(10):1520-1522
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胸段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和对照组(单纯胸段硬膜外麻醉),各25例。记录麻醉前(T0)、硬膜外麻醉首剂注射后15min(T1),手术切皮后5min(T2)、清除腋窝淋巴结(T3)时的SBP、DBP、HR、SpO2,观察麻醉效果,并记录辅助药使用情况。结果两组在手术开始时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在清除腋窝淋巴结时(T3)的SBP、DBP、HR对照组明显高于联合麻醉组(P〈0.05);对照组在清除腋窝淋巴结时(T3)的SBP、DBP、HR与手术切皮后5min(T2)相比明显升高(P〈0.05)。联合麻醉组麻醉效果整体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达到I级的为18例(72%)VS 9例(36%)。两组辅助药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麻醉组中有19例(76%)患者未使用任何辅助药,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辅助药,其中有9例(36%)还需要大剂量辅助药方能完成手术。结论胸段硬膜外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硬膜外阻滞,可安全用于乳腺癌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20.
舒芬太尼、芬太尼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丽英  邱翠银 《当代医学》2010,16(21):69-70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芬太尼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发生情况,比较舒芬太尼、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S组,舒芬太尼组,以咪达唑仑0.1mg/kg、舒芬太尼0.4μ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胺0.12mg/kg诱导插管;F组,以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胺0.12mg/kg诱导插管。吸入1%异氟醚维持麻醉,切皮前静注舒芬太尼10μg(S组)、芬太尼0.1mg(F组)。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10min(T3)、20min(T4)的躁动评分、意识状态评分及拔管时间。结果 T1~T3时,S组RS低于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OAAS:T1、T2时S组评分低于F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舒芬太尼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比芬太尼低,更能有效地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同时不影响苏醒拔管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