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84例黏液腺癌区分属单纯型或混合型,分析发病年龄、肿块大小、部位及腋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黏液腺癌占女性乳腺癌的4.5%。单纯型黏液腺癌的10年生存率为95.1%,混合型者的10年生存率仅为70.3%。结论单纯型的预后较好,但也有个别病例发生肺、脑转移;混合型者多伴浸润性导管癌。治疗方案的制订应参考伴随癌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
乳腺粘液癌     
本文报道了1966年~1984年期间所收治的14例乳腺粘液癌,占同期收治乳癌总数的3.16%。作者对其临床和组织学特点、组织学分类、转移和复发形式等进行讨论,并与一般浸润癌进行了比较。1.临床表现:本组通常型浸润癌平均年龄为50.7岁,而粘液癌为53.6岁,平均年龄较高,且无小于40岁者。粘液癌中,纯型为53.5岁,混合型为53.8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微小乳腺癌的直接数字化X线征象,并探讨其与临床查体及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微小乳腺癌68例。采用直接数字化乳腺X线机后处理工作站屏幕阅读方式。结果X线征象为结节者39例,单纯钙化14例,结构紊乱8例,致密影7例,除单纯钙化外,其他征象伴有钙化者37例。临床触诊阳性42例,阴性26例。本组15例(占22%)为非浸润性癌,不可触及微小癌中46%为非浸润性癌。结论微小乳腺癌X线表现为结节、单纯钙化、结构紊乱或致密影,细钙化是微小癌重要X线征象。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对诊断临床触诊阴性的微小乳腺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青年乳腺癌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2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TNM分期,II,III期病例占86.5%。49例行手术治疗,3例行非手术治疗。病理分型以乳腺浸润性癌多见(90.4%)。47例行术后化疗,20例术后放疗。3,5年生存率为44.2%,20.9%。提示青年乳腺癌多数为浸润型癌,发展快,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麦默通检出早期乳腺癌的经验,探讨其对检出早期乳腺癌的意义及术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4年1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收治的21例超声引导下行麦默通微创手术确诊为恶性乳腺多发肿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21例均行麦默通微创手术经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肿瘤直径5~20 mm,导管内癌3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3例,浸润性导管癌6例,混合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黏液癌2例,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3例。经病理确诊恶性后,均于2~4 d内在全麻下行保乳手术或单纯乳腺切除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或不联合一期乳房重建术,均未见区域淋巴结癌转移。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7~54个月,无复发转移者。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对于多发肿块及可疑恶性病灶,可达到准确定位、确切诊断,可实现乳腺良性多发病灶的完整切除,并可能作为发现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分型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38例男性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分型资料。结果 38例男性乳腺癌病人,占同期乳腺癌病人0.83%,中位年龄68.5(24~88)岁,病灶位于左侧20例,位于右侧18例。其中29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为分泌性癌,1例为实性乳头状癌伴微浸润, 2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癌伴微浸润,4例为包裹性乳头状癌(其中2例伴微浸润)。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Ⅰ级2例,Ⅱ级20例,Ⅲ级7例。16例伴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36例ER 阳性,35例PR阳性。分子分型Luminal A型18例,Luminal B型16例,基底细胞型2例。结论 男性乳腺癌少见,发病年龄较晚,临床分期较高,预后较差,且发生第2种原发性癌的可能性增加,加强对其认识,争取早期诊断、治疗及监测非常重要。男性乳腺癌仍须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双侧乳腺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双侧乳腺癌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有关问题,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28例双侧乳癌的临床资料.28例中有7例第二侧为转移性癌,其中4例放弃手术而死亡,24例第二侧癌经手术治疗,并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术后2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8%、82.1%、53.6%和21.4%,与同期总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相差无几.第二侧癌发生的最短时间距第一侧癌术后7个月,最长时间为14年.第一侧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第二侧癌为49岁.第一、第二侧乳癌均以T2占大多数,T1仅1例次,T3为12例次,T4没有.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多,其次为单纯癌.结论 双侧乳腺癌的生存率与总体乳腺癌的生存率相差无几,一旦发现应该积极处理,只要处理得当,预后还是相当好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收治的12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特点。结果 12例BPBC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415例)的2.9%,同时性BPBC3例,占0.7%,异时性BPBC9例,占2.2%。91.7%(11/12)的第一侧乳腺癌肿瘤大小为T2,而第二侧乳腺癌中有2例(16.7%)为T0期癌。第一侧乳腺癌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癌,第二侧乳腺癌中有3例(25.0%)为导管内癌。第一侧原发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第二侧原发乳腺癌有2例行全乳切除术,1例行保乳手术。12例BPBC均无病生存。结论单侧乳腺癌发生后应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BPBC有较早的临床分期和较高的导管内癌比例,可行保乳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Ki-67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钼靶BI-RADS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孝感市中心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19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钼靶BI-RADS分级资料。结果 Ki-67指数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钼靶BIRADS分级、ER、PR、HER-2及浸润性导管癌WHO分级均有关(均P0.05),与年龄无关(P0.05)。髓样癌Ki-67指数平均值(61.47%)大于浸润性导管癌(36.26%)、粘液癌(15.10%)、浸润性小叶癌(20.62%)及导管内癌(12.53%)(均P0.05)。浸润性导管癌Ki-67指数平均值大于粘液癌及导管内癌(均P0.05)。Luminal B型(35.43%)、HER-2阳性型(39.58%)及三阴性型(57.26%)Ki-67平均值均大于Luminal A型(7.23%)(均P0.05),Luminal B型Ki-67平均值小于HER-2阳性型(P0.05)。三阴性型Ki-67平均值大于非三阴性型(30.20%)(P0.05)。结论 Ki-67指数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钼靶BI-RADS分级均有关,对乳腺癌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经治的1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且均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腋下肿块切除术1例,腋下肿块切除加单纯乳房切除1例,乳腺癌根治术6例,改良根治术4例。11例获随访1—15年。随访期间行腋下肿块切除和加行单纯乳房切除的2例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22个月死于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者于术后3年出现腋淋巴结转移而再次手术,于再次术后4年死于肺转移;其余患者仍存活,其中已生存3年以上2例,5年以上2例,10年以上4例。结论 对原因不明的腋下肿块,应考虑到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同时应予切除并送检病理确诊。腋下淋巴结转移癌的组织学结构对肿瘤来源能提供重要线索。一经确诊,本病宜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予辅助性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原发性食管癌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检测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在中国人原发性食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技术,检测63全名国人原发性食管癌组织中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结果 食管癌中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的发生率为41.2%,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小鼠的治疗过程,研究抗生素和血清制剂对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脓毒症模型采用NH1小鼠,腹腔大肠杆菌。治疗分3组,先锋霉素5(CEF),新生小牛血清(NBS),生理盐水(NS)。结果NBS组的72小时生存率明显高于NS组(P<0.05)。CEF组3小时白细胞计数低于NS组(P<0.05)。NBS组的1、3小时LPS水平低于NS对照组(P<0.05),血IL1和TNF低于NS组(P<0.05)。结论抗生素对抑制白细胞升高起主导作用,对LPS和细胞因子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血清制剂可能同时具有抗休克和抗炎症的双重作用,对提高早期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验证正常大鼠骨骼肌组织是否存在有氧糖酵解的生理过程,烧伤早期和脓毒症状态下骨骼肌组织有氧糖酵解过程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方法借助大鼠烧伤和脓毒症模型,建立伸趾长肌和比目鱼肌的充分供氧离体孵育系统,采用NADH荧光探针方法,检测骨骼肌组织细胞乳酸的产生量及其变化。结果在可靠的肌肉组织充分供氧离体孵育系统中,两种肌肉组织在烧伤后和脓毒症情况下乳酸产生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类型的肌肉组织有氧糖酵解的水平及其在烧伤后和脓毒症状态下有氧糖酵解过程的改变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结论在烧伤和脓毒症情况下,骨骼肌细胞存在有氧糖酵解增强的病理生理过程,即组织缺氧并非细胞乳酸产生增加的唯一原因。对烧伤及脓毒症中骨骼肌有氧糖酵解及其发生机理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意型皮瓣蒂宽瓣宽比例与皮瓣成活长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揭示随意型皮瓣蒂宽瓣宽比例与皮瓣成活长度的关系。方法 在6 只小猪背躯干部制作7 组瓣同蒂不同、蒂同瓣不同的42 块窄蒂随意型皮瓣,对其进行荧光素钠染色、ECT 静态和动态血流测定、成活面积微机分析等观察。结果 ①在机体一定部位窄蒂随意型皮瓣蒂宽的变化不影响瓣的成活长度,因此宽蒂设计并不具明显临床意义且不便于旋转。②在相同长度下皮瓣的宽度超过蒂宽的3 或4 倍不影响皮瓣的成活,但成活面积却因瓣宽变化而显著增加。③随意型皮瓣一定宽度的蒂部所带动的皮瓣成活面积接近以成活长度为半径的半圆形范围。结论 机体一定部位随意型皮瓣的成活长度有其固有值,且蒂、瓣宽比例在1∶3~1∶4 范围内变化不影响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5.
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分析20余年来经手术、病检及长期随访确诊的胰头部肿块型胰腺炎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62岁。临床首发症状:上腹隐痛9例,黄疸8例、疲劳乏力1例。病程2天~3年,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部分病人进行CT、经皮肝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Whipples手术15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3例,文章讨论了该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毒素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内毒素、L左旋精氨酸和硝基左旋精氨酸进行处理,并检测上清液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 含量。结果 内毒素使ET1 和NO 含量增加;NO 则使ET1的含量降低。结论 内毒素能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使ET1 和NO的合成和释放增加;NO则抑制ET1 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17.
应用胶原酶消化分离大鼠胰岛细胞,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同时分离大鼠肝细胞。以链脲霉素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2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小鼠预先输入供体大鼠肝细胞,6在后再经门静脉植入同供体经培养的胰2岛细胞。对照1组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置,对照2组单纯植入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颌面整形美容外科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尸头行10%福尔马林血管灌注固定后,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①首次对少数国人与鼻唇沟区域相关的各表情肌逐块进行长、宽、厚的显微解剖测量。②测得鼻唇沟内侧脂肪厚度为13mm,外侧为45mm。③鼻唇沟内侧真皮层有肌纤维附着,外侧也有稀少肌束附着。④面部表浅肌肉之间不但存在腱膜,还由筋膜、肌肉、腱膜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网状结构。结论进一步证实了有关SMAS中央腱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9.
脾脏肿瘤(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3~199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脾脏肿瘤12例。9例原发性脾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上腹部疼痛,其中4例脾恶性肿瘤伴有乏力、贫血、体重减轻。B超和CT检查显示脾脏均有不同程度肿大;并有单个或多个占位病灶。9例脾原发性肿瘤,采用脾切除术。5例脾血管瘤术后存活(1~13年)。2例脾恶性淋巴瘤术后合并化疗已分别存活3年和8年。2例脾血管肉瘤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3例脾转移性肿瘤:1例结肠脾曲癌肿侵入脾脏,行左半结肠切除、脾切除术,术后合并化疗,已存活6个月;1例贲门癌术后脾转移,行脾切除术后发现肝转移,经介入化疗后2年死亡;1例右结肠癌术后脾肝转移,单用化疗6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20.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证实伴行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呈丛状分布,与深浅筋膜内的动脉网广泛交通,并以此动脉为轴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方法 15 只下肢尸体的解剖观察和7例临床实践。结果 依据解剖学研究所设计的7 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本手术成功率高,损伤小,代价低,操作简单,对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修复不失为一项可供选用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