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敏 《当代医学》2011,17(32):123-12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5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围手术期的精心、细致的护理,对成功实施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即通过经皮穿刺周围动脉 (股动脉或桡动脉 ) ,沿动脉向心方向送入球囊及 (或 )支架等介入治疗器械至目标冠状动脉 ,对其狭窄病变进行扩张及疏通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 ,对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药物不能完全控制的心肌缺血、血管狭窄 >70 %的病人 ,疗效显著。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12月 ,我科共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加内支架安置术 12 6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 6例病人中 ,男 93例 ,女 33例 ;年龄 2 8~ 78岁 ,平均5 3岁。单支血管病变 4 8例 ,…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律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在临床介入性心脏病学中,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发展最快,血管内支架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现将7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护理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亚芹  刘悦琦 《当代医学》2010,16(26):137-138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CS)是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将金属支架置入冠状动脉病变处治疗急性血管闭塞,降低PTCA后再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1]。成为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改善心脏血供,维持心脏功能的极其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并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结果:本组23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结论:术前、术中、术后专业、精心、细致的护理,对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的成功与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随着冠心病介人治疗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内支架术(STENT)已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在术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我院自1999年4月~2002年4月对32例患者实施PT—CA STENT,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樱  扈佐鸿 《九江医学》2004,19(1):53-54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营养供需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严重者会危机生命。本病外科治疗危险性大,手术难度大,病人经济负担重。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方法简单,见效快,危险小,又经开胸费用少。我院自2003年4月至9月已成功地治愈5例冠脉狭窄和闭塞病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更明确认识,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冠心病介入治疗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被广为重视的心血管技术。据文献报道我国1997-1998年两年完成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8725例,远远超过了过去12年病例总数。现将我科96例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病人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董丽群 《大家健康》2016,(5):244-244
目的:探究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患者围手术期11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展开我院的准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对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进行护理,并分别对围手术期的整个过程进行护理,分析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指标。结果:经过护理后,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为100%,且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升(P <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并有效抑制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我科 1997年 11月至 2 0 0 1年 9月对 6 1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均获得成功 ,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1例中男 5 2例 ,女 9例 ,年龄 30~ 84岁 ,平均 (5 6 .1± 10 .7)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2 0例 ,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或运动试验阳性 39例 ,急性心肌梗死 2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 15例。单支病变 4 2例 ,双支病变 15例 ,三支病变 4例 ,完全闭塞病变 9例。全部病例均有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指征。1.2 方法 :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 ,在局麻下经皮穿刺右侧股动脉 ,先行冠脉造影 ,选…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性治疗的迅速发展 ,给冠心病治疗带来新的有效低创的手段。现将我科 2 0 0 2年 5月收治的 3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4 8~ 6 2岁 ,住院诊断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 :分别为冠状动脉前降、中段 70 %~ 95 %狭窄。1 2 操作方法 患者入导管室 ,取平卧位 ,腹股沟常规消毒铺巾 ,1%利多卡因局麻 ,穿刺股动脉 ,送入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口 ,送入 0 0 14″的Fusion钢丝于狭窄动脉…  相似文献   

12.
郭金花  李琴 《中国病案》2004,5(1):40-40,25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支架降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是介入治疗后即刻的管腔扩大,能防止血管弹性回缩并通过外力使斑块固定在管壁与架之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护理经验,探讨整体护理应用于专科疾病的具体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在术前加强健康教育,术中积极配合,严密监护生命体征,术后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取得较满意效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掌握正确的术后护理方法对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赵丹凤  帅毅 《华夏医学》2005,18(5):876-878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护士应对其各种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护理,并加强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I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S)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可确保血运重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能有效改善预后.冠脉介入治疗在我国开展比较普遍、成熟也只是近10年,多数病人对其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对自身疾病认识,是否已达到介入治疗的程度,介入治疗原理、过程、创面的大小、术式,危险性及预后远期效果如何等.因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介入治疗的成败.因此,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1999年 1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科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 5 0例均获得成功。现将该手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 ,男 4 7例 ,女 3例 ;年龄 6 0~ 76岁 ,平均 (6 6 .18± 6 .2 7)岁。病程最短 2年 ,最长 13年 ,平均(6 .80± 3.5 8)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所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且术前冠脉造影显示管腔狭窄程度均在 6 0 %~ 95 %。1.2 治疗方法 :在利多卡因局麻下 ,经皮右 (或左 )股动脉穿刺 ,送入动脉鞘管 ,将肝素钠 80 0 0 U注入 ,送入 7F指引导管行冠脉造影 ,显示病变…  相似文献   

18.
19.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人术的护理措施.结果 80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G)成功,无一例发生心脏严重栓塞、手部缺血及动脉搏动消失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冠心病支架置入治疗安全有效成功率高,但基层医院开展较晚,治疗费用高,患者担心治疗效果,因此术前心理疏导、术中实时护理、完善的术后护理措施对行冠心病支架置人术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多选用股动脉途径,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技术[1,2],具有术后易止血、无需卧床,术后局部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将我院开展此技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