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感染性休克抗介质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一氧化氮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阻滞其产生,抑制其活性是研究感染性休克治疗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抗细胞因子和免疫疗法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由于救治复杂,死亡率很高。本文结合我科收治的38例由明确感染病灶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治疗体会,得出早期诊断感染性休克的原发病灶,采取合适的术式,彻底清除或引流原发病灶是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由于救治复杂,死亡率很高,本文结合我科收治的38例由明确感染病灶引起感染性休克治疗体会,得出早期诊断感染性休克的原发病灶,采取适合的术式,彻底清除或引流原发病灶是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感染休克的患儿首次就诊并非都能在大医院PICU中住院治疗,而且在病理生理上儿童感染性休克和成人的感染性休克并不一致.因此,每个医生(包括内科、儿科)都有可能面对处于急诊状态下感染休克的患儿,正确认识理解儿童感染性休克的特点并熟悉其主要的治疗原则及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内源性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了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性休克时NO水平于绿脓杆菌注射后6小时显著增高。12小时达到峰值,运用NO抑制剂美蓝或/和地塞米松于感染性休克模型,显示可显著降低低病死良。且与NO显著相关。提示NO与CO可能作为内源性介质参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亚甲蓝在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疗效。方法 44例小儿感染性休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休克常规治疗。实验组除按休克常规治疗外,早期应用亚甲蓝治疗,并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监测。结果 实验组患儿总治愈率、重型休克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氧代谢变化两组患儿大致相同。结论 亚甲蓝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儿血液动力学方面异常,提高感染性休克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小儿脓毒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仍是危重患儿的重要死亡原因,近年来由于对脓毒症及休克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出现,关于脓毒性休克的定义、诊断及治疗都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本文就这些变化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休克患儿血管紧张素Ⅱ和一氧化氮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Angll是哺乳动物和人体内发现的一种内源性血管活性肽,在调节水盐代谢中有重要作用,可引起强烈的血管收缩,NO是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因子之一,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两者在感染性休克时均有明显变化,但感染性休克时二者之间变化的关系尚未见报道。为探讨它们在感染性休克中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检测了14例感染性休克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感染性休克病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8例儿童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与MODS发病率、休克持续时间、血清白蛋白浓度、CRP、肿瘤、粒细胞数、碱剩余等的关系。结果感染性休克病死率31.25%,MODS患病率43.75%;伴有MODS的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为71.4%(15/21),明显高于不伴MODS者;死亡组感染性休克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治愈组;休克治疗后治愈组血清白蛋白上升,而死亡组则继续下降,两组血清白蛋白存在显著差异;肿瘤组与非肿瘤组MOD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肿瘤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肿瘤组;感染性休克预后与粒细胞数、CRP、pH值等无关。结论儿童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与MODS、休克持续时间、血清白蛋白浓度、肿瘤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休克是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性休克合并相对肾上腺功能不全,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预后和住院时间。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诊断标准也各不相同,因而使相对肾上腺功能不全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差异很大。相同患者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发病率为3%~85%^[1],给临床诊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休克对血细胞的影响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15003)张建平,朱锦祥,张锡庆,吴嘉伟,白京荣,何敏感染性休克引起机体血流分布异常,并使血液理化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感染性休克不可逆。本实验通过制备幼猪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并循环障碍称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危重症,国内外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为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国内将感染性休克分为代偿期(早期)和失代偿期(晚期)。感染性休克治疗包括快速液体复苏;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多巴胺);尽快使用抗生素;选择性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主张小剂量、中疗程;纠正血凝障碍、机械通气、支持疗法等。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SS)也称脓毒性休克,是儿科常见危重症,其诊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在救治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中毒性痢疾患儿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挽救了许多SS患儿的生命。但严重脓毒症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造成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已有 40余年历史。国内外对其疗效报道不一 ,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 ,重症感染时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 ,可加重机体免疫功能受抑状态 ,造成感染扩散 ,且增加激素合并症的发生率 ;Munchk等认为感染性休克时 ,高皮质醇血症可广泛抑制宿主防御系统 ,避免发生过度免疫反应 ,防止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损伤。Briegel等发现 ,部分感染性休克病人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出现反应异常 ,皮质醇分泌下降 ,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1,2 ] ,故应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亚甲蓝在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疗效。 方法   44例小儿感染性休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按休克常规治疗。实验组除按休克常规治疗外 ,早期应用亚甲蓝治疗 ,并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监测。 结果 实验组患儿总治愈率、重型休克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氧代谢变化两组患儿大致相同。 结论  亚甲蓝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儿血液动力学方面异常 ,提高感染性休克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儿童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评价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虽然儿童重症抢救技术有了长足进展。但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性休克仍然有很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欧美国家其病死率达20%~40%。我院:PICU统计,感染性休克占所有休克患儿的38.5%,居于首位,病死率高达40%[1]。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休克如何扩充血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危重患儿中感染性休克并不少见。我院1996-1998年统计休克患儿共52例,占同期PICU住院患儿的6.5%。其中感染性休克(休克)20例,占38.5%。在急救时对其常规诊断,并根据原发感染估计可能的致病菌,经验性选择有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选择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固  相似文献   

18.
《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已发表,是在国际指南的引领下,并结合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在2006年制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断治疗推荐方案》基础上,主要就儿童脓毒性休克定义、诊断和早期集束化治疗方案进行了部分修订。《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的制定旨在指导临床一线医师对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识别和早期积极干预,并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休克新生儿血浆内皮素和心钠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新生儿休克时血浆内皮素(ET-1)和心钠素(AN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方法:以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29例休克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浆ET-1和ANF水平,并与18例对照组新生儿对比。结果:休克时血浆ET-1和AN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休克纠正后ANF水平迅速下降,但ET-1水平下降不明显;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休克患儿之间其ET-1和ANF水平无明显差异;休克合并心力衰竭时ET-1和ANF水平下降均较缓慢;休克时ET-1和AN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6,P<0.05)。结论:血浆ET-1和ANF均可能参与了新生儿休克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经过,并可作为判断休克转归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静注丙球治疗严重全身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对严重全身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儿炎症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疗效。 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 2 5例严重全身感染 (简称感染组 )和 2 4例感染性休克 (简称休克组 )患儿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IVIG按每次 40 0mg/kg给予 ,感染组每日 1次 ,共用 2~ 3d ;休克组应用 1次。应用前后观察临床效果并测定血清TNF α ,IL 6、IL 10和Ig、CD4、CD8。 结果  感染组和休克组各 12例进行了IVIG治疗。IVIG治疗前后比较 ,TNF α、IL 6明显下降 ,IgG明显升高 (P <0 0 5 ) ,IL 10下降 (P >0 0 5 )。与对照组比较 :疾病严重度评分、血培养阳性率、休克纠正时限和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均有显著改善。 结论  IVIG治疗可调节严重全身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儿的免疫机制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