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研究硫酸镁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6),观察临床效果,并对治疗后第7天脑水肿带、第10天GCS、伤后半年COS和死亡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第7天脑水肿带、第10天GCS评分、半年后CO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硫酸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能减轻脑水肿、促进清醒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置管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对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经皮PEG置管行肠内营养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均在颅脑损伤或开颅手术后第3~7天内实施PEG;全部置管成功,无操作死亡病例。并发症包括造口区皮肤渗血2例,红肿5例,感染1例,吸入性肺炎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胃造口营养管保留时间7~185天,平均31.6天;32例中成活27例,死亡5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经皮PEG置管肠内营养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且操作安全、舒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患者入院后第10天GCS及3个月后Glasgow预后分级(GOS)。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第10天GCS及3个月后GOS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伯毅  罗杰  郑翔  陈黎  黄云飞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529-3530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机械通气组(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及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并评估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机械通气组在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死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可有效地限制血清IL-6水平的升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道廓清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抢救治疗基础上辅以气道廓清技术排痰。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第14天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采用超声检测膈肌厚度分数(DTF)、成功撤离呼吸机和转普通病房的患者比率、发生呼吸机相关性性肺炎(VAP)情况。结果:治疗后第3、7及14天时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PaO2、PaO2/FiO2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均P<0.05),PaCO2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PaO2、PaO2/FiO2升高和PaCO2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观察组患者第14天时GCS评分、DTF和成功撤离呼吸机、转普通病房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发生VAP比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辅以气道廓清技术帮助排出气道分泌物,能有效改善氧供、改善膈肌功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早期撤机率,缩短患者在重症病房住院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方法]建立重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肠内营养组给予三九全营素,乳酸杆菌组给予三九全营素加乳酸杆菌,合生元组给予三九全营素加乳酸杆菌、纤维素,假手术组给予正常饮食,于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通过灌服葡聚糖兰-2000,检测大鼠胃排空、小肠推进功能,并动态观察大鼠的体重变化.[结果]肠内营养组于伤后第1天、第3天及乳酸杆菌组、合生元组于伤后第1天胃排空率和小肠传输率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0.01或P<0.05),但伤后第3天,乳酸杆菌组的胃排空率和肠传输速率都已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而合生元组肠传输率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乳酸杆菌组、合生元组伤后第3天胃排空率和肠传输率速率较肠内营养组显著加快(P<0.05);伤后第7天,4组间的胃排空及肠传输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致伤大鼠体重在1周内均持续下降.[结论]乳酸杆菌对重型颅脑伤大鼠的早期胃肠动力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33 ℃~35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1例入选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亚低温组20例,伤后24 h内采用亚低温治疗,使直肠温度控制在33 ℃~35 ℃,维持5 d;常温治疗组21例,采用传统的物理及化学方法使直肠温度控制在36.5 ℃~38.0 ℃,其他治疗两组完全相同.分别在入院后第1、3、5、7 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动态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 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 d时间内33 ℃~35 ℃的亚低温治疗不会明显抑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周敏  朱京慈  尹华华 《护理研究》2010,24(3):581-584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方法]建立重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肠内营养组给予三九全营素,乳酸杆菌组给予三九全营素加乳酸杆菌,合生元组给予三九全营素加乳酸杆菌、纤维素,假手术组给予正常饮食,于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通过灌服葡聚糖兰-2000,检测大鼠胃排空、小肠推进功能,并动态观察大鼠的体重变化。[结果]肠内营养组于伤后第1天、第3天及乳酸杆菌组、合生元组于伤后第1天胃排空率和小肠传输率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0.01或P〈0.05),但伤后第3天,乳酸杆菌组的胃排空率和肠传输速率都已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而合生元组肠传输率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乳酸杆菌组、合生元组伤后第3天胃排空率和肠传输率速率较肠内营养组显著加快(P〈0.05);伤后第7天,4组间的胃排空及肠传输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致伤大鼠体重在1周内均持续下降。[结论]乳酸杆菌对重型颅脑伤大鼠的早期胃肠动力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小卫  傅诚章  刘汉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2998-300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 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及APACHEⅡ≥10分)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其入院第1、3、7天血管内皮素(ET)、血小板颗粒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D-D)及入院第1、3天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取同期健康人群20例作对照组。结果:ET、GMP-140、D-D在入院第1天明显升高,之后呈下降趋势,第3 天仍高于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GMP-140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 ET及D-D仍高于对照组(P<0.05)。APTT、PT、TT在入院第1天明显延长,APTT、TT3d后虽有所缩短,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PT在入院第3天恢复正常。ET、GMP-140、D-D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APTT、 PT、TT与GC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发生凝血纤溶异常,其异常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将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3)。观察组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入院时、治疗第1天、治疗第5天颅内压、血糖、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泛羟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变化以及治疗后6个月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第1、5天颅内压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第1、5天颅内压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1、5天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第1、5天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GFAP、UCH-L1水平第1天、第5天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GFAP、UCH-L1水平第1、5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中残、重残及植物状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曲马多对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机械痛敏、背根神经节(DRG)SP和CGRP表达、胃液pH和胃窦粘膜的影响。方法:22只雄性SD大鼠,建立右侧CCI模型,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n=6)、曲马多1 mg/kg组(T1组,n=8)和曲马多4 mg/kg组(T2组,n=8)。自术后第8天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曲马多1 mg/kg和4 mg/kg灌胃,每日两次共7天。观察大鼠后肢机械痛阈,L4~5 DRG SP和CGRP表达,胃液pH值和胃窦粘膜变化。结果:(1)灌胃第3天和第7天,T1组和T2组右后肢痛阈与NS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2)灌胃第7天,右侧DRG SP和CGRP表达与NS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3)灌胃后第3天和第7天,T1组和T2组胃液pH值显著升高(P<0.05),且胃窦粘膜未见异常。结论:曲马多降低CCI大鼠机械痛敏,减少DRG SP和CGRP表达,提高胃液pH值,对胃窦粘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自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纽和针刺组各20例,均按重度颅脑损伤常规处理。针刺组患者伤后第1灭即配合针刺人中、电针内关、涌泉、劳宫等穴。治疗1、2、3、5及7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脑脊液中IL-6,ID8的浓度。结果:在伤后1d时2组脑脊液中IL-6,IL-8浓度与正常值比较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3d开始逐步下降,7d后轻度上升。针刺组2、3、j及7d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抑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6,IL-8的浓度,从而减轻损伤后炎症反应所致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3.
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恩比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入选6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mL静滴,1次/d,疗程2周;治疗组给予恩必普软胶囊0.2g,3次/d,口服,疗程4周;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50mg,1次/d,连用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中国卒中量表(CSS)及巴氏指数(BI)评分及不良反应,在发病后d1、d3、d7、d14测定血浆S-100B变化。【结果】两组入院时的CSS及BI评分基本一致(P〉O.05);治疗1个月后两组CSS及BI评分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优于对照组(P〈O.05或P〈O.01)。两组患者S-100B水平在d3达到峰值,与发病d,比较明显升高(P〈O.05),其后逐渐降低,两周后两组S-100B水平明显低于发病d1(P〈0.01);治疗组d。的S-100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不良反应:治疗组有5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可降低发病期间S-100B水平,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程疼痛管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totalkneearthropiasty,TKA)术后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采用配对的方法将行单侧TKA的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患者给予实施全程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7d内(第1d、2d、3d、5d、7d)疼痛评分及术后10d内(第1d、3d、7d、10d)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d、2d、3d、5d、7d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d、3d、7d、10d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o结论全程疼痛管理有助于TKA术后患者疼痛的控制和促进患者膝关节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左房顿抑情况及其可能影响的因素。方法阵发性房颤组35例,持续性房颤组19例,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超声心动图检测房颤患者复律当日、3 d、7 d、1个月的左房整体、局部收缩功能,并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患者于复律当日检测血浆心钠素。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复律当日和3 d时二尖瓣口血流频谱A峰最大流速(VA)、左房射血力(LAF)、肺静脉口血流频谱负向a波最大流速(PVa)、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负向a波速度峰值(MVa)及左房壁局部组织多普勒a波速度峰值(LAVa)均低于复律后7 d和1个月(P均0.05),复律当日、3 d、7 d上述指标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持续性房颤组(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阵发性房颤组房颤持续时间和血浆心钠素水平与复律当日LAF独立相关。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存在左房顿抑,房颤持续时间和血浆心钠素水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学军  刘玥 《检验医学》2010,25(7):553-55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黏附分子及纤溶分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58例ACS患者,入院后即接受常规治疗,同时随机分为2组:A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9例,B为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9例。A组术前2h以及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的量均为40 mg/d。B组术前2 h服阿托伐他汀80 mg/d,手术后第八天改为每晚40 mg/d。共观察14 d。2组于术前、术后3 d、7 d、14 d分别抽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以及I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结果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第7天,2种血清黏附分子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此外,常规剂量组术后3 d PAI-1仍显示升高(P〈0.05),而负荷剂量组PAI-1升高与术前没有明显差异,但与常规剂量组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时段内2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常规剂量组显著降低sICAM-1、sVCAM-1以及PAI-1水平,从而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的发生,改善纤溶系统平衡,进而减少PCI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监测50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入我科后第1、3、5、7天CRP和PA水平,根据患者的预后将患者分成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及非死亡组第1天CRP和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天死亡组患者CRP明显高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A明显低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CRP水平明显升高,PA水平呈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损伤脊髓中NG2胶质细胞的活化。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15):手术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在术后3 d、7 d、30 d,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G2细胞活化。结果相比较假手术组,手术组脊髓损伤后NG2细胞活化明显,细胞增殖活化在术后3 d升高,7 d达高峰,持续至30 d(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NG2大量活化增殖,参与了胶质瘢痕形成,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将AMI患者分为丹红注射液组(n=29)和对照组(n=30),丹红注射液组给予PCI+常规药物+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PCI+常规药物治疗.于PCI前及PCI后1、7、14天抽取静脉血,分别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内皮素(ET),同时观察PCI后1、7、14天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PCI后1、7天ST段回落率.结果 两组PCI后1天hsCRP均升高,术后7天hsCRP均降低,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1.59±0.53)mg/L vs (4.52±0.76)mg/L(P<0.01);两组PCI后7、14天ET均降低,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7天(74.65±2.17)μg/L vs (82.82±2.16)μg/L(P<0.01),14天(64.65±4.19)μg/L vs (75.15±4.01)μg/L(P<0.01);两组PCI后7、14天LVEF均升高.丹红注射液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7天(51.31±1.90)%vs(49.97±2.45)%(P<0.01).14天(61.82±3.17)% vs (51.26±2.65)%(P<0.01);丹红注射液组PCI后7天心电图ST段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2% vs 66.7%(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抑制PCI后炎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内皮功能、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及抑制心肌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9-2013-12我院急诊医学部收治的64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以入院期间为观察终点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根据PCT浓度分为正常组、低水平组、高水平组。测定患者入院后第1、3、7天的血清PCT,比较不同分组患者PCT浓度差异并分析PCT浓度变化与预后关系。结果:164例患者存活35例,死亡29例,存活率为54.7%。根据早期PCT浓度分为正常组、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3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PCT浓度与MODS的发生率比较,高水平组MOD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CT动态变化显示:死亡组第1、3、7天PCT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第1天:(1.61±0.76)∶(0.06±0.02),第3天:(2.13±1.32)∶(0.19±0.09),第7天:(2.51±1.26)∶(0.12±0.08),P〈0.05];生存组患者PCT于第3天左右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死亡组则呈逐步上升趋势。结论:PCT浓度升高可作为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毒严重程度的指标;及时动态检测PCT,对了解中毒程度,预后评估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