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作为系统因子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hsCRP ELLSA)对21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者(LPAF)分别于房颤发作及终止后1周测定外周静脉血浆CRP浓度,并与28例孤立性持续性房颤(LSAF)、27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持续性房颤(RHD)、3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及20例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LB心病人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LSAF和RHD组病人血浆CRP浓度较PS、丌及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LPAF病人房颤发作时血浆CRP浓度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左心房内径无关。而PSVT时血浆CRP浓度与心动过速持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孤立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作为系统因子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hsCRP ELLSA)对21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者(LPAF)分别于房颤发作及终止后1周测定外周静脉血浆CRP浓度,并与28例孤立性持续性房颤(LSAF)、27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持续性房颤(RHD)、3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及20例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LPAF病人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LSAF和RHD组病人血浆CRP浓度较PSVT及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LPAF病人房颤发作时血浆CRP浓度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左心房内径无关。而PSVT时血浆CRP浓度与心动过速持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孤立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心房颤动(AF)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从而了解其相关性。方法对32例阵发性AF患者分别于发作时及终止后1周、26例持续性AF患者分别于发作时及发作2周时测外周静脉血浆CRP浓度,与30例同期住院体检者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F组患者AF发作时血浆CRP浓度(阵发性AF组16.8±5.1mg/L、持续性AF组21.1±5.9mg/L)比正常对照组(2.3+1.1mg/L)明显升高,P〈0.01,且升高持续至AF终止后1周或持续发作2周时;在AF组中,持续性AF组CRP浓度显著高于阵发性AF组,P〈0.01。结论CRP增高反映的炎症状态可能与AF的发生与持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房颤)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10月期间的住院患者,排除风湿性疾病,剔除合并后有体内其他局部炎症反应。分成无房颤组(Ⅰ组)、阵发性房颤组(Ⅱ组)及持续性房颤组(Ⅲ组),采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各组的血清hs-CRP值,并进行比较。结果Ⅱ组、Ⅲ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Ⅱ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可作为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的一项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心房颤动(AF)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从而了解其相关性。方法对32例阵发性AF患者分别于发作时及终止后1周、26例持续性AF患者分别于发作时及发作2周时测外周静脉血浆CRP浓度,与30例同期住院体检者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F组患者AF发作时血浆CRP浓度(阵发性AF组16.8±5.1mg/L、持续性AF组21.1±5.9mg/L)比正常对照组(2.3±1.1mg/L)明显升高,P<0.01,且升高持续至AF终止后1周或持续发作2周时;在AF组中,持续性AF组CRP浓度显著高于阵发性AF组,P<0.01。结论CRP增高反映的炎症状态可能与AF的发生与持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肥胖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的发病机制现已成为了研究热点,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处于慢性持续性的炎症中.本文就肥胖相关炎症反应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肥胖是机体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很可能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分别从促炎和抗炎两个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和肥胖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治疗肥胖方面的作用,为预防和控制肥胖提供科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与出生月份节律及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房颤患者1348例,选取同期就诊的1348例排除房颤的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出生日期、性别、年龄、CHOL、TG等相关基线数据,采用单因素检分析,有统计学差异进入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生月份、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睡眠、CHOL、TG、D-二聚体、INR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月份、年龄、饮酒、睡眠、CHOL、TG、D-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其他出生时间相比,1月份出生者更易罹患心房颤动(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生时间、睡眠、年龄、饮酒、CHOL、TG、D-D为房颤发生危险因素,出生在1月的人群比其它月份更易罹患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9.
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的促凝作用以及凝血-炎症网络的相互作用所致的恶性循环,已成为血栓形成的重要发病机制。长期以来凝血系统局限在止血机制与血栓形成中的研究,炎症局部在创伤与感染病理过程中的探讨。近几年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凝血与炎症之间存在网络关系[1]。1凝血酶的促炎作用凝血酶是研究得最广泛的参与细胞激活和炎症反应的酶。凝血酶除有止血作用外,也通过增加白细胞的黏附与活化促进炎症反应。凝血酶刺激内皮细胞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后者是中性粒细胞的强激活剂,中性粒细胞在被内皮细胞表面的P-选择素结合后特别容易被激活。凝血酶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趋化物。凝血酶作用于凝血时能同时提高白细胞的黏附与活化。凝血酶作用于内皮细胞时,可使其释放一系列的介质,包括血小板活化因子(PAF)、IL-8、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E-选择素、P-选择素以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通过黏附分子“锚定”中性粒细胞,使中性粒细胞对PAF的激活更敏感,释放蛋白酶与活性氧增多,加重对内皮细胞的水解和氧化损伤。凝血酶活化血小板后,可使其释放CD40配体,诱导TF形成,并增加IL-6与IL-8。IL-6在体内可使血小板活化,增进其栓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与炎症反应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例行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血压正常)和观察组(高血压病患者),每组各50例。给予两组测量血压、体重等,收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IRI等;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体重、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观察组的血压与IRI、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治疗炎症反应在减轻患者血压方面有可能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志堂 《现代保健》2014,(15):81-8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后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0例。他汀组入院前已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非他汀组入院前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观察心梗后房颤的发生率及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结果:他汀组的房颤发生率10.0%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22.5%,且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33.3%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MI后房颤的发生率,且有利于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生,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永久性房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80例房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我院2000年4月-2007年2月出院诊断为持续性房颤的28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详细登记及回顾性总结,建立患者的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83例,发生脑栓塞14例(16.86%)。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197例,发生脑栓塞8例(4.06%)(P<0.05),提示华发林抗凝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患病率低于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口服华发林过程中出现出血事件为21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口服华发林相关的出血高危因素为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优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口服华发林危险因素为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单纯监测INR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社区心房颤动患者对疾病认知情况和健康教育需求。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房颤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和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3个城市社区220名心房颤动患者。56%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72%患者认为房颤不需或不急于治疗,84.5%患者对房颤与卒中持有错误观念,96.5%患者希望从医生处获取更多疾病知识。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低,极大多数患者有健康教育需求。结论:社区房颤认知情况及健康教育存在严重不足,需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AF)发作与血同型半胱氨酸、踝臂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AF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AF发作组65例;对照组为不合并AF发作(窦性心律组)55例,分别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踝臂指数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踝臂指数的高低。结果:高血压并AF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踝臂指数小于窦性心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并AF发作有更高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更低的踝臂指数。  相似文献   

15.
杨洪庆 《职业与健康》2011,27(4):464-467
心房颤动是当今心律失常研究的热点和治疗难点。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颤的疗效有限,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导管消融及植入式装置。外科手术向微创外科消融发展,但应用仍较局限;导管消融发展很快,随着对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及心房复杂破碎电位消融的开展,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提高,并发症减少,有望成为心房颤动的一线治疗手段;植入起搏器等装置治疗房颤疗效并不肯定,目前尚不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情况,初步探讨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组成、抗栓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应用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的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肺心病为主。对120例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绝大多数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82例,其中应用华法林者只有18例(21.9%),应用阿司匹林者35例(42.7%),其他抗血小板药物21例(25.6%),未应用抗血栓药物8例(9.7%)。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低,依从性差,抗血小板药使用率高,患者抗栓治疗欠规范,需加强医生和患者抗栓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研究普罗帕酮 (静脉和顿服 )与毛花甙C转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房颤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房颤发作在 0 5h~ 41d的患者 97例 ,临床排除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 (NYHA心功能≥III级 )、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症、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及甲状腺机能亢进。随机分为三组 :⑴静脉普罗帕酮组 :共 3 3例 ,普罗帕酮 70mg于 7min内静注完 ,未转复者予 14 0mg以 0 5~ 1mg/min静滴。⑵顿服普罗帕酮组 :共 3 2例 ,顿服负荷量普罗帕酮 45 0mg。⑶静脉毛花甙C组 :共 3 2例 ,毛花甙C 0 4mg于 5min静注 ,若 4h仍未转复则追加 0 2mg。所有患者均在心电监护下观察心电、血压及症状变化 ,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的变化 ,记录从开始静脉推注或服药到转复为窦律的时间。比较三组患者 3 0min、1、2、4及 8h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结果 三组平均转复时间 :静脉普罗帕酮组 ( 0 8± 0 4)h ,顿服普罗帕酮组 ( 4 1± 1 8)h ,静脉毛花甙C组 ( 3 7± 2 0 )h ,静脉普罗帕酮组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1)。三组 8h内转复率分别为 81 8%、75 0 %、68 8% ,差异无显著性 ( P =0 474>0 0 5 )。结论 上述两药三方法转复房颤 ,以静脉普罗帕酮平均转复时间最短 ,转复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年龄增长是心房颤动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在长期的治疗护理中,由于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等问题导致此类患者在治疗护理中有较高难度。当患者出现持续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下降时,应考虑转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维持窦性节律。从分析研究中得出,老年患者全身抗凝来防治卒中所得到的收益超过严重出血的风险,老年患者抗凝治疗确切有效。同时有效的护理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疗效,包括药物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出院指导及随访和社区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房颤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过程,探讨围手术期的监测手段和治疗措施。方法 28例老年房颤患者中,9例采用全身麻醉,14例采用椎管内阻滞,5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其中23例患者术前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结果 28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积极处理原发病,改善心功能,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以及药物,严密监测,及时纠正心律失常以及血流动力学紊乱,尽可能消除加重房颤的诱因,是病人安全度过围术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