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单采血小板输注减少同种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SD)与输注随机多供者血小板(MD)疗效的比较。方法:对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病人,SD组78例和MD组35例,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LCT),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计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MD组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和抗体强度明显高于SD组(P〈0.01),CCI值明显低于SD组(P〈0.01)。结论: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比输注随机多供者的血小板,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关系,观察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ITP血清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 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歧化酶(GSH Px)水平,并给予维生素C治疗。结果:32例ITP血清MDA、T SOD、Mn SOD水平较正常人高(P<001),GSH Px水平正常(P>005);维生素C治疗后,氧自由基水平下降(P<001)。结论:氧自由基水平升高可能与ITP有关,维生素C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中髓鞘碱蛋白(MB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4例急性颅脑损伤组患者CSF中MBP。结果:CSF中MBP在急性颅脑损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ADCI患者明显高于ALCI患者(P<0.01);ADCI患者入院时GCS明显低于ALCI患者,而GOS明显差于ALCI患者(P<0.01);MBP与GCS和GOS均呈明显负相关(r=-0.612,r=-0.598,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SF中MBP升高,测定CSF中MBP有助于估计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有助于ADCI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族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家系中非糖尿病(DM)一级亲属的血浆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方法对家族性NIDDM家系中非DM一级亲属97人和健康对照55人作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各时点的血糖和血浆胰岛素,并由此计算OGTT葡萄糖、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比(SGI)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来反映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在年龄、体重指数(BMI)及性别构成比可比的条件下,非DM一级亲属的SGI和ISI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OGTT的0、30、60、120分钟的血浆胰岛素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P<001)。相关分析显示,SGI与ISI呈显著正相关(r=039、041,P<001),而SGI和ISI均与BMI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039、032、025,P<001或P<005)。此外,空腹血浆胰岛素在两组均与BMI呈显著正相关(r=030、034,P<005)。结论家族性NIDDM家系中非DM一级亲属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其胰岛素敏感性显著降低,提示非DM一级亲属存在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测定6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血小板量(pit),血小板聚集率(AGG)的变化。发现妊高征组MDA水平比正常孕妇组明显升高(P<0.001);红细胞SOD水平、血小板量及血小板聚集率则明显降低(P<0.05,P<0.001,P<0.001);中、高度妊高片与轻度妊高征比较,MDA值明显升高(P<0.01),而SOD,pit,与AGG显著降低(P<0.01,P<0.001,P<0.001);MDA与pit、AGG呈显著负相关(P<0.001,P<0.001),SOD与Pit,AGG呈显著达相关(P<0.01,P<0.01)。提示妊高征的发病与高水平的自由基(ORK)有关,pit、AGG可作为判断妊高征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罗红梅  闫秀兰 《河南医学研究》1999,8(2):158-159,162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外基质(IV型胶原,CIV和层粘蛋白,LAM)浓度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放免法测定患者血清CIV、LAM浓度。结果:糖尿病肾病组血清CIV、LA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无糖尿病肾病组(P<005);血清CIV、LAM值与血糖、病程呈正相关(r分别为030和026,P<001和P<005)。结论:血清细胞外基质水平的增高可能是引起糖尿病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截瘫是胸降主动脉和胸腹主动脉外科手术中严重并发症,实验用兔脊髓缺血模型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的脊髓保护效应。方法28只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对照(C)组、东莨菪碱(S)组、氯胺酮(K)组、东莨菪碱+氯胺酮(S+K)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生化指标:乳酸,丙二醛(MDA),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以及组织水含量与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h,后肢运动功能S+K组优于C组(P<005);脊髓水含量C组(804%±69%)比S+K组(699%+06%)增加105%(P<001);组织学改变S+K组最轻,C组最严重。阻断中S+K组MDA浓度较C组显著下降(P<001),SCBF比值较C组显著增加(P<001);开放30minS+K组MDA、TXB2水平较C组显著下降(P<001与P<005);缺血2hS+K组与C组MDA与SCBF比值的差别与阻断中相类似。结论S+K组比S、K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推测S和K合用可能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颅脑病患者手术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方法:随机将43例要进行颅脑手术的患者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组(治疗组),检测2组术前及术后1、3、7d患者血浆中的SOD、MDA含量。结果:对照组MDA含量术后1、3、7d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显著降低(P<001);SOD活性对照组术后1、3、7d逐渐降低,而治疗组则逐渐升高,但手术后与手术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术后d7,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颅脑术后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增强,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可增强机体清除超氧阴离子(O·2)能力,对保护脑细胞膜具有一定作用。SOD、MDA的水平可用于评价颅脑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检测3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人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红细胞C3b受体及免疫复合物(IC)受体花环率。结果表明,肝硬化组红细胞SOD、GSHPx活力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降低(P<001),IC受体花环率明显升高(P<001);肝硬化病人红细胞SOD、GSHPx活力与IC受体花环率呈负相关(r1=-0.64,P<0.01;r2=-0.87,P2<0.01),红细胞MDA含量与IC受体花环率呈正相关(r=0.64,P<0.01)。本结果提示,肝硬化病人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降低对肝硬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53例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浆,采用半定量筛选试验测得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其它各组明显升高(P<001);UA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SA组和OMI组明显升高(P<001);而SA和OM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检测D二聚体对观察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演变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应用溶栓药物治疗的疗程监测和疗效考核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治疗HSCT和血液病患儿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患儿血小板减少时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方法在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和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抑制期血小板输注无效时输注HLA—I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以24h血小板校正计数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8例进行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的患儿中,HLA—I类半相合或1个位点不合血小板输注者7例,共提供HLA—I类半相合血小板输注者43例次;HLA—I类全相合血小板1例,共提供HLA—I类全相合血小板2例次。4例为父母供者,共提供10例次血小板输注,24hCCI值为18.24±2.45;4例为非血缘关系供者,共提供35例次血小板输注,24hCCI值为8.78±1.47;父母供者血小板输注后24hCCI值明显高于非血缘关系供者。8例患儿血小板配型输注前后24hCCI自身对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患儿,输注HLA—I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可明显增强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尤其以直系亲属供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新鲜血小板输注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用新鲜和深低温保存的浓缩血小板悬液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42例患者用新鲜浓缩血小板悬液输注,另外49例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共接受血小板输注79次,平均每例输注1.88次,CCI值有效率35.4%,临床疗效有效率88.09%;输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组共131次.平均每例2.67次,CCI值有效率16.79%,临床疗效有效率81.63%;两组间比较CCI值及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疗效优于输注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方法将160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输注新鲜血小板,n=82)和对照组(输注冰冻血小板,n=78)。比较输注后两组患者的出血时间,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增高校正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血小板后1h的出血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的CCI值和PPR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鲜血小板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作用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陈方祥  何静  罗梅 《重庆医学》2007,36(24):2484-2485
目的探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非滤过组(A组)和滤过组(B组)患者血4、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6.67%(17/30),HPA抗体阳性率为16.67%(5/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6.67%(14/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智勇  董玉红  何凤娥 《四川医学》2010,31(10):1486-1488
目的探讨机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81例次为机采组,输注手工血小板制剂患者86例次为手工组,分别在输注前和输注后24h作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发生,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CCI、PPR、止血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注无效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工血小板临床疗效接近机采血小板,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8.
热依汗·茹孜 《吉林医学》2012,33(25):5420-5421
目的:探讨分析机采血小板与手工采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机采和手工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机采组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较手工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组输血不良反应较手工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较手工分离血小板显著。  相似文献   

19.
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研究龙岗区各医院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计输血小板前、后1h和24h血小板值,算出血小板增值(CCI);对治疗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其输血小板前和后1h的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hCCI>7.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92.3%(36/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5.2%(40/4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χ2=0.297,P>0.05);24hCCI>4.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46.2%(18/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5%(38/4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χ2=18.60,P<0.01);用于治疗性输注时,在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无显著性(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t=2.447,P<0.01)。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不佳,而用于治疗性输注时效果优于新鲜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对脊柱外科患者炎性反应、凝血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预计出血量超过600 ml, 全麻下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6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自体血液回输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记录2组患者自体或异体输血前、输血后1 h(T2)、24 h(T3)、48 h(T4)、72 h(T5)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 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观察术后感染、切口愈合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A组自体血液回输后T2~T5时点IL-6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1), 而IL-10均低于B组(P<0.01);2组输血后不同时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无任何相关输血并发症的发生, 切口愈合良好, 手术后住院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脊柱手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可明显减轻IL-6和IL-10等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变, 减少患者手术后并发症, 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