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经动脉灌注化疗及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8例乳腺癌术后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采用经患者倘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灌注化疗,3例同时选择性锁骨下动脉分支栓塞术。结果5例患者化疗后肿块缩小,患侧上肢症状缓解;2例无变化;2例肿块增大,上肢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2.
董宇慧  李正标  沈斌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882-1883
[目的]探讨术前短周期选择动脉灌注介入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时经活检证实3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前2周,应用介入技术选择插管至惠侧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内,根据肿瘤供血情况及肿块所处乳腺部位用E-ADM、CTX、5-FU对乳腺癌供血区及其转移途径之淋巴结供血区有针对性地分配化疗药量进行灌注化疗后手术.[结果]完全缓解(CR)5例(13.9%)、部分缓解(PR)19例(52.7%),微效(MR)6例(16.7%),无变化(NC)6例(16.7%),无进展病例.术前可扪及腋窝肿大淋巴结14例,化疗后5例消失,4例明显缩小.化疗期间无心肝肾等脏器毒性损害,不影响手术时机及术后恢复.全组随访1~3年,无局部复发病例,3例在随访期间发现骨转移,经放疗和化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结论]术前短周期选择动脉灌注介入化疗有较高缓解率,可减少术中血行转移.提高了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应用紫杉醇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乳腺癌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患侧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应用紫杉醇及表阿霉素行大剂量灌注化疗,灌注后2周左右施行手术。灌注前预防性应用抗过敏药物,灌注后加强观察与护理。结果灌注后,原发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变软,粘连减轻。其中18例患者行改良根治术,12例行保乳根治术。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新辅助化疗是中晚期乳腺癌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恰当及时的观察和护理能有效避免乳腺癌动脉灌注化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当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近侧发生狭窄或闭塞,因虹吸作用盗取对侧椎动脉血流,经患侧椎动脉逆流进入锁骨下动脉,供应患者上肢,在患侧上肢活动时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严重时颈内动脉血液可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出现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引起脑及上肢缺血的临床综合征[1],本文总结了6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46例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其分支及肿瘤血管情况,超选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先行局部化疗药物灌注,后以碘油加化疗药物混合乳剂进行栓塞.结果 46例大多血供丰富,二次介入治疗者肿瘤血管减少.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5例,稳定8例,进展1例.有效率80.4%.症状缓解率51.4%.结论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肺癌近期疗效较好,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的血液供应及术前动脉灌注化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乳腺癌的血液供应来源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60例经穿刺细胞学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锁骨下动脉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观察乳腺和淋巴结内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其血供来源.根据肿瘤血管多少及来源分别对胸廓内动脉、胸外侧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灌注不同剂量的丝裂霉素、表柔比星和5-氟尿嘧啶.结果 47例(78.3%)乳腺内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67支动脉单独或参与乳腺内肿瘤供血,其中胸廓内动脉占56.7%(38/67),胸外侧动脉29.9%(20/67),腋动脉直接乳房支11.9%(8/67),肩胛下动脉1.5%(1/67).不间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血供来源无统计学差异.2例纵隔淋巴结为胸廓内动脉供血,35例腋窝淋巴结染色者胸外侧动脉供血占75.6%,肩胛下动脉占24.4%.灌注后4周完全缓解(CR)3例(5%),部分缓解(PR)48例(80%),疾病稳定(SD)9例(1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胸廓内动脉是乳腺内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胸外侧动脉足腋窝淋巴结的主要供血动脉.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保乳手术率.  相似文献   

7.
锁骨上淋巴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晚期临床表现 ,以往一直被列为绝对手术禁忌症 ,因此 ,多放弃手术而采用化疗方法 ,但效果不佳。 1993年 3月~ 1997年 4月 ,我们对锁骨上淋巴转移的 15例乳腺癌患者 (无其他器官转移 )施行根治术 ,同时对患侧下颈部行清扫术 ,术后进行正规化疗及放疗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均为女性 ;年龄 33~ 5 5岁。病程2个月~ 2年 ,平均 10个月。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 15例 ,乳头内限 2例 ,橘皮样改变 6例 ,局限性凹陷 5例 ,乳头血性溢液 1例。术前均经胸透、B超及 CT证实无其他器官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肺癌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多支供血动脉情况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肺癌动脉介入治疗中发现存在多靶血管情况的51例病例,并对此组病例结合其临床、影像资料及治疗情况,对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51例多靶动脉供血的肺癌患者中(2支者45例,3支者3例,4支者3例),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各分支、心包动脉等均可参与肺癌的供血,而且供血有一定特点:多支支气管动脉均对肿瘤及淋巴结供血者中,中央型肺癌比例较高;周围型肺癌存在患侧支气管动脉对肿瘤及部分淋巴结供血而对侧支气管动脉提供部分纵隔及对侧肺门淋巴结血供的情况;肋间动脉参与肿瘤供血以中央型肺癌为多;锁骨下动脉属支参与肺癌供血者中多为上叶病灶,其中以胸廓内动脉参与机率最高,这其中多为中央型肺癌;心包动脉及心包膈动脉可参与下叶肺癌的供血;肺癌伴肺内转移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对原发灶及肺内转移灶多动脉供血;在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后可形成新生供血动脉,特别在栓塞治疗后。结论肺癌的体循环介入中可呈多靶动脉性,并具一定特点。肺癌的动脉介入治疗应尽量找到所有供血血管,以完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锁骨下动脉造影与灌注化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腺癌介入治疗及血供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本文通过锁骨下动脉造影探讨乳腺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的血供并行动脉灌注化疗。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本组15例均为女性,年龄36~73岁,平均457岁。全部均经病灶或淋巴结穿刺活检证实。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例,乳腺单纯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9年12月35例经阴道镜活检确诊为宫颈癌临床分期Ⅱa~Ⅲb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行1次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化疗药物为博莱霉素(BLM)+顺铂(DDP)+环磷酰胺(CTX),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加明胶海绵颗粒。介入治疗后14~20d行子宫全切加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前后肿块的大小变化、术中肿块粘连状况及出血量的多少。结果经介入治疗后肿块缩小32例: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9例,肿块无变化(NC)2例,进展(PD)1例,治疗有效率为91.4%。31例选择了手术治疗,手术率为88.6%。术中肿块粘连状况:无粘连24例,轻度粘连6例,中度粘连1例。术中出血量:≤100mL7例,100~200mL18例,200~400mL6例。结论中晚期宫颈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能有效地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正>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是晚期乳腺癌常见的症状,但亦有因各种原因就诊时即伴此症状而无其他远处转移者。我院采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共4例,年龄37-67岁,病程15d-2年。3例表现为无痛性肿块,1例伴局部疼痛。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证实为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4例均行根治术。病理特点;肿瘤大小2-18cm,平均5.7cm,仅1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镜下表现:癌巢有多边或棱形细胞构成,细胞质细染,3例可见明显角化珠和细胞间桥。4例随访时间为12-85个月。3例健在,1例术后第11个月死于肺转移。结论: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有效可靠方法,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预测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后微小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在我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并手术的46例宫颈鳞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是否存在微小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短轴径<10 mm)及短期随访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将其分为无微小淋巴结转移组(n=32)和存在微小淋巴结转移组(n=14),比较其CT灌注参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存在微小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化疗前肿瘤最大直径、血流量(BF)、血容量(BV)均大于无微小淋巴结转移组(P均<0.05);两组间化疗后肿瘤最大直径、渗透性、达峰时间(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F、化疗前肿瘤最大直径是新辅助化疗后微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BF[AUC=0.86,P<0.001,95%CI(0.75,0.96)]较化疗前肿瘤最大直径[AUC=0.70,P<0.02,95%CI(0.54,0.88)]对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后是否存在微小淋巴结转移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CT灌注成像对预测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后微小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77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7例)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n=40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淋巴结阳性率、阴道切缘阳性率、宫旁累及率和脉管浸润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FIGO分期、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及病理学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化疗总有效率为73.0%,两组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阴道切缘阳性率、淋巴结阳性率、宫旁累及率及脉管浸润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术前新辅助化疗可降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术后阴道切缘阳性率、淋巴结阳性率、宫旁累及率及脉管浸润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55例IB2期宫颈癌经1~2疗程"伊替立康+奈达铂"方案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实验组)和32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评价新辅助化疗(NACT)在IB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伊立替康+奈达铂"方案化疗不良反应轻,总有效率为89.09%,其中完全缓解(CR)16.36%,部分缓解(PR)72.72%,鳞癌有效率90.0%,腺癌有效率75.0%,新辅助化疗组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为19.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3.8%,P〈0.05).两组患者宫旁侵润及阴道切缘阳性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3年累积生存率70.12%,明显高于对照组55.26% (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安全有效,可缩小局部病灶,降低部分患者临床分期,提高手术率,控制盆腔淋巴结转移,并减少化疗并发症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DCFPyL PET/CT显像对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同时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49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的18F-DCFPyL PET/CT图像及其临床资料。统计清扫淋巴结的总数及转移淋巴结情况,计算18F-DCFPyL PET/CT对区域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切除后的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长径、中径及短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49例患者共清扫淋巴结511枚,其中10例患者共出现14枚淋巴结转移,18F-DCFPyL PET/CT正确诊断出其中的9例共12枚转移淋巴结。切除后的转移淋巴结组及非转移淋巴结组的长径、中径及短径的均值分别为1.64±1.23 cm VS 1.12±0.61 cm、1.05±0.87 cm VS 0.59±0.39 cm、0.61±0.54 cm VS 0.36±0.19 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18F-DCFPyL PET/CT诊断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7.96%,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7.50%。 结论: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与其大小无关,18F-DCFPyL PET/CT对于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望用于指导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时是否需要清扫区域淋巴结及其合理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PET/CT显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PET/CT检查的初诊NSCLC患者13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大小、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预测因素。结果 68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得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SUVmax、大小、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原发灶SUVmax是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SUVmax、大小及分化程度有关;原发灶SUVmax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患者血清miR-146a和miR let-7a水平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行乳腺癌根治术并经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 IHC)检测证实为TNBC的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检测血清miR-146a和miR let-7a的水平。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血清miR-146a和miR let-7a在肿瘤直径≥3 cm,临床分期III期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肿瘤直径<3 cm者,临床分期I~II期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1~10.39,均P<0.05)。TNBC患者化疗后血清miR-146a和miR let-7a表达水平(0.81±0.32和0.60±0.26)显著低于化疗前(1.77±0.51和1.92±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1,10.11,均P=0.00)。疾病控制组患者血清miR-146a和miR let-7a表达水平(0.37±0.12和0.51±0.17)低于疾病进展组(1.40±0.79和1.62±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7,10.22,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iR-146a和miR let-7a表达水平与化疗疗效呈负相关(r=-0.199,-0.150,均P<0.01)。结论 血清miR-146a和miR let-7a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化疗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 48例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均于化疗前、化疗后对乳腺癌原发灶进行声像图的观察及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检查显示,化疗前后原发灶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原发灶内血流丰富程度降低或消失;最高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降低(P <0.01,P< 0.01) ;相应病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也呈现上述表现.结论 利用对乳腺病灶化疗前后的超声检查,可为新辅助化疗提供有效、安全的疗效观察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1972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28例乳腺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0个月~32年,6例死亡,7例复发。5年生存率为80.3%,10年生存率为71%。该病的诊断需要病理证实。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肿块较小,无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单纯乳房切除;对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需要行根治术。对局部复发的患者不应放弃再次手术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