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爆发性心肌炎性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中山市人民医院ECMO研究室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对21例爆发性心肌炎性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联合ECMO辅助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联合应用前、辅助期间、联合应用后的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存活出院,5例死亡。ECMO辅助时间17~288 h,平均52(62.4)h,主要并发症为肾功能衰竭10例、感染败血症6例、脑出血2例、下肢缺血3例、胃肠道并发症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肾功能衰竭、脑出血、下肢缺血、胃肠道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辅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联合前,联合前患者中心静脉压高于联合后(P0.05)。结论 ECMO与IABP联合应用于爆发性心肌炎性心源性休克患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对行心脏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外周体外膜肺氧合(ECMO)循环辅助患者大脑血流量(CBF)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间10例冠脉搭桥术后心源性休克接受静脉-动脉(V-A)ECMO联合IABP辅助治疗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开/关(暂停15 min)IABP情况下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评估CBF变化。根据脉压大小将CBF数据分为两组(脉压10 mm Hg为P组和脉压≤10 mm Hg为N组)。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其中6例存活出院(60.0%)。ECMO联合IABP辅助时大脑CBF为(240.30±73.03)ml/min,暂停IABP单独ECMO辅助时CBF为(239.75±74.24)ml/min,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894)。N组中与单独ECMO辅助大脑血流量(246.56±91.19)ml/min相比较,ECMO联合IABP辅助时CBF较低(229.50±90.32)ml/min,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P组中与单独ECMO辅助相比较,ECMO联合IABP辅助时CBF较高[(256.23±77.62)ml/min vs(238.91±42.16)ml/min],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ECMO联合IABP辅助,心脏功能状态决定IABP对大脑血流量影响。心肌顿抑时IABP减少CBF,心脏功能有所恢复情况下,联合IABP治疗可明显增加CBF。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体外膜肺氧合(ECMO)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2008年住院的54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其中23例行ECMO辅助,31例行LABP辅助,观察ECMO和IABP辅助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以及行PCI治疗的情况.结果 心脏指数,心排出量在ECMo辅助后明显增加,高于IABP辅助下的心脏指数和心排出量增加量,P<0.05.ECMO对患者动脉血压的改营作用也明显优于IABP(P<0.05).结论 与IABP相比,ECMO能更好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患者进行PCI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有望提高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ECMO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9例经ECMO支持治疗的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ECMO前状态、应用ECMO时机、ECMO并发症及疗效、收集患者ECMO 2 h前及2 h、6 h、12 h、24 h和48 h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剂量及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入选者男5例,女4例;年龄12~5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例,急性暴发性心肌炎4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例。6例患者应用ECMO前行心肺复苏(CPR),时间10~180 min;2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女患者复苏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临时起搏器;1例因室性心动过速安装临时起搏器;2例患者应用IABP支持。应用ECMO后2 h平均动脉压上升、中心静脉压下降、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升高,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逐步减少,与ECMO支持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CMO支持12 h后,乳酸水平开始明显下降,p H值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CMO辅助支持24 h后,患者血液动力学保持稳定,休克改善。ECMO辅助时间12~220 h。9例中成功撤机8例(88.9%),生存出院5例(55.6%)。因急性肾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用ECMO时机过晚、合并多种并发症、家属放弃治疗等原因死亡4例。结论 ECMO能迅速改善患者心源性休克,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准确把握使用ECMO时机、加强临床护理及降低机体并发症均是提高ECMO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心脏手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提供临时机械循环支持的应用效果及早期死亡率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6 986名成人心脏术后患者中有54例(0.77%)患者因为术后心源性休克而应用静脉动脉(VA)ECMO支持。使用指证包括:心脏术后难以脱离体外循环,容量合适的情况下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和/或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仍难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有11例(20%)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支持时间少于24 h未纳入统计分析。结果 4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0岁,男性30例,女性13例。ECMO平均支持时间是5.1 d。31例(72.1%)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30 d及1年死亡率分别为60.5%(27/43)和69.8%(30/43)。ECMO患者院内死亡率为65.1%(28/43)。对出院患者进行门诊随访,ECMO患者1年生存率为30.2%(13/4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应用ECMO后72 h左室射血分数(LVEF)≤30%和ECMO应用3 d内悬浮红细胞输入量是院内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OR=14.76,95%CI=2.34-93.25,P=0.004;OR=0.60,95%CI=0.38-0.94,P=0.03)。结论 ECMO为心脏术后严重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临时心肺支持。辅助期间较低的LVEF和较多的悬浮红细胞输入量是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在ECMO辅助支持期间,应该每日监测LVEF变化及悬浮红细胞的输入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及评估体外膜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及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在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同时接受ECMO与IABP及CRRT一体化治疗8例患者资料,收集患者临床特征基线资料、血流动力学指标、重要脏器功能等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生存出院率,ECMO脱离成功率以及辅助循环主要并发症;按患者是否存活出院分存活出院组及院内死亡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代谢指标、重要脏器功能等指标。结果共8例患者接受ECMO与IABP及CRRT一体化治疗,其中男性4例。平均年龄(63.95±6.58)岁;其中瓣膜置换术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型1例,Bentall+半弓置换1例。ECMO辅助平均时间(16.4±4.2) d,脱机成功5例,生存出院4例;出现并发症患者5例,其中血行感染3例,下肢血管并发症1例,ECMO后引流增多进行二次手术1例次。生存出院组与院内死亡组比较,其中IABP与ECMO同期安装比例更高(4∶1);停ECMO前左心射血分数较高[(45.4±6.8)μmol/L vs.(30.2±5.3)μmol/L(P=0.010)];血乳酸[(1.05±0.30) mmol/L vs.(4.23±1.20) mmol/L(P=0.011)]及B型钠尿肽[(1 198.0±393.0) ng/L vs.(3 873.3±453.2) ng/L(P=0.001)]水平更低。结论 ECMO联合IABP及CRRT一体化治疗可以为心脏外科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有效的辅助支持;加强抗感染治疗以及出血的预防与控制、乳酸等代谢产物水平的监测及管理,有利于提高此类患者脱机成功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是心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及时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是挽救这类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这类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IABP联合ECMO对AMI合并CS患者的疗效,AMI合并CS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病房)住院的应用IABP救治的AMI合并CS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应用ECMO分为IABP组(n=65)及IABP+ECMO组(n=26)。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出院12个月生存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应用ECMO的影响因素。 结果 IABP组IABP后心搏骤停比例、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水平、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气管插管应用比例、肺部感染比例、下肢缺血比例、急性肾损伤比例、消化道出血比例、出院后12个月生存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应用比例低于IABP+ECMO组(P<0.05),CCU住院时间短于IABP+ECMO组(P<0.05),年龄高于IABP+ECMO组(P<0.05)。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组别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乳酸、pH值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收缩压、舒张压、乳酸、pH值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心率主效应不显著(P>0.05);组别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乳酸、pH值主效应不显著(P>0.05)。其中两组治疗后24 h、72 h收缩压、pH值均高于上机前,乳酸水平低于上机前;两组治疗后72 h收缩压、pH值高于治疗后24 h,乳酸水平低于治疗后24 h(P<0.05)。IABP组治疗后24 h、72 h舒张压均高于上机前(P<0.05)。IABP+ECMO组治疗后72 h收缩压高于IABP组(P<0.05);IABP+ECMO组治疗后24 h的乳酸水平低于IABP组,pH值高于IAB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治疗后24 h VIS、IABP后心搏骤停是AMI合并CS且应用IABP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IABP联合ECMO能改善AMI合并CS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患者1年生存率,年龄、24 h VIS、IABP后心搏骤停是AMI合并CS且应用IABP的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IABP辅助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20例治疗后转心内科继续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回访1年病人生活良好,2例因顽固性心衰IABP停机困难,家属要求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IABP辅助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救治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体外膜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过程中患者低氧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提高临床医生对ECMO联合IABP治疗过程中低氧血症的处理、鉴别及分析能力。方法:收集1例采用ECMO和IABP支持治疗心源性休克伴发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低氧血症的原因和治疗方式,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48岁,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1 d,加重4 h入院。住院后1 h行冠脉造影,见前降支近段闭塞,给予前降支支架植入。患者术中血压92/60 mmHg,心率110 min-1,安装IABP (1∶1反搏)。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心力衰竭,常规强心和利尿治疗后症状不缓解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行ECMO支持治疗。ECMO支持第2天,突然出现呼吸和循环症状加重(心率上升至150~160 min-1,血压下降至98/79 mmHg,呼吸频率上升至35 min-1),经皮脉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89%。床旁超声检查,心脏心室壁搏动弱,左心室饱满。经排查后考虑为膜肺水肿和IABP反搏频率过高所致。调整机械...  相似文献   

10.
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否能够改善基于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分类的心源性休克C期(典型期)、D(恶化期)和E期(终末期)的患者预后。检索本院信息系统数据库, 所纳入的满足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遵循相同的治疗原则。分类分析SCAI心源性休克C期、D/E期中应用IABP与患者1和6个月生存率之间是否相关。本研究共纳入心源性休克C期141例, 心源性休克D/E期267例。心源性休克C期患者中, 应用IABP是提高患者1个月生存率[OR值(95%CI)为0.372(0.171~0.809), P=0.013]和6个月生存率[OR值(95%CI)为0.401(0.190~0.850), P=0.017]的相关因素;校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后, 与提高1和6个月生存率相关的因素是PCI/CABG。心源性休克D/E期患者中, 应用IABP是提高1个月生存率的相关因素[OR值(95%CI)为0.053(0.012~0.236), P=0.001]。因此, IABP可辅助心源性休克C期患者渡过PCI/CABG围手术期并提高生存率, IABP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边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床边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合并给予机械通气(MV)治疗。观察心源性休克纠正时间、MV撤机时间、IABP撤机时间、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本组35例患者死亡15例,病死率为42.85%;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床边IABP联合MV治疗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确切,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通过加强护理及监护,降低病死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可提高PCI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56例患者中,54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96%。结论 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危重心脏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对20例危重心脏病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患者应用IABP治疗,其中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室壁瘤切开折叠术,1例主动脉瓣加二尖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冠状动脉移植术(Bentall)加全弓置换术,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其中5例发生心脏骤停并进行心肺复苏术(CPR)。结果:10例顺利撤离IABP,抢救成功率50%。结论:IABP是抢救危重心脏病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应该及早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PTCA)+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选择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例,在IABP辅助下行冠状动脉造影极(CAG),并对梗死相关动脉(IRCA)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及AMI的常规治疗。结果 6例患者全部存活出院。1例于术后30个月死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结论 IABP辅助下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是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方法,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 (AMI)紧急血循环重建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35例确诊高危AMI ,2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13例同时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 ,均经常规药物治疗无效 ,行IABP和紧急血循环重建治疗。结果  35例中 ,狭窄冠脉≥ 2支者 34例 ,另 1例为左主干完全闭塞。 2 9例 38支狭窄血管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共置入 2 4个支架 ;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3例经上述治疗后病情稳定 ;12例死亡。其中 2例因球囊堵塞提前拔除反搏泵 ,1例因股动脉血肿形成进行了外科手术。结论 IABP置入在高危AMI患者 ,尤其是合并心源性休克者的紧急血循环重建治疗中安全、有效 ,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 ,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13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7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1例发生再梗死,2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存活9例,死亡4例,存活率为69.2%。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再梗死,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了时间,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49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49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存活38例,死亡11例,存活率为77.6%.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98-100,104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或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pulsa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IABP支持下,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对照组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出现并发症概率、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指标上升,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和心率指标均降低,两组治疗后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预后出现并发症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