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告6例经CT证实为原发性脑室出血,占同期脑出血的1.5%。临床表现多以头痛首发,伴脑膜刺激征,CT检查前容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头颅CT所见全脑窒出血2例,部分脑室出血4例;死亡1例,存活5例。尽早行CT检查明确诊断可及时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本文针对原发性脑室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6例经CT证实为原发性脑室出血,占同期脑出血的1.5%。临床表现多以头痛首发,伴脑膜刺激征,CT检查前容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头颅CT所见全脑室出血2例,部分脑室出血4例;死亡1例,存活5例。尽早行CT检查明确诊断可及时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本文针对原发性脑室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9例脑干种瘤患儿的临床与CT、磁共振成像表现进行了分析。男5例,女4例,年龄3.5-12岁,病程3-15天。出现我叉体征6例,颅神经损害以Ⅳ、Ⅶ、Ⅸ、Ⅹ多见。结果脑脊液检查70%以上在正常范围;CT检查4/9例示脑干低密度改变,余正常;MRI检查9例均提示脑干中位性病变,其中桥脑肿瘤7例占77.8%,表明MRI检查对脑干肿瘤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为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110例癫痫患儿经CT检查发现有异常者74例(67.3%),其中主要为脑萎缩及/或脑软化,占CT异常总数的43.2%。其次为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和局灶性低密度灶,分别占20.2%、9.5%。影响CT阳性率的因素有:癫痫类型、既往脑损伤史、年龄、智力。作者认为;CT可大大提高癫痫病因的检出率,为癫痫的治疗指出方向和判明预后,对有脑电图异常的癫痫尤应作CT检查,以明确病因,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83例皮质醇增多症病因诊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质醇多增多症83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临床症状对病因鉴别价值不大,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仍为病因鉴别的重要方法(阳性率为87.5%)血ACTH测定对病因鉴别有实用价值,CT检查肾上腺腺瘤,准确率为100%肾上腺CT扫描结合定性诊断是皮质醇增多症病因鉴别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40例脑脓肿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脓肿的病因学,临床特点的演变,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1985年10月 ̄1996年9月间收治的脑脓肿病人40例,经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平片、CT和MRI检查,全组行手术和抗生素治疗。结果:40例病人中治愈35例,治愈率87.5%;死亡5例,死亡率12.5%,近5年无死亡病例。结论:本组脑脓肿的病因以隐源性和外伤性常见;CT及MRI检查是本病主要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仍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报告25例经CT扫描证实的混合性脑卒中,占同期急性脑血管病人5.6%;男女之比为2.57:1;对其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阐述;结合文献及临床将之分为三种类型;提出CT扫描起决定性作用;治疗以中性疗法为妥。  相似文献   

8.
白淑惠  吴福学 《河南医学研究》1994,3(2):162-163,171
按照1985年11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脑囊虫病防治研究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脑囊虫病诊断标准,对确诊的1201例脑囊虫病人进行了临床分析,并应用丙硫咪唑每日20mg/kg,进行10天治疗后3~6个月,经CT、MRI及囊虫免疫试验全面复查,总有效率99.77%,治愈率33.74%,显效率24.65%,好转率41.38%。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供血不足病变部位的超声和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彩超、头颅CT检查短暂性脑供血不足(TIA)患者96例。部分患者经核磁共振(MRI)检查。CT阳性占30.2%,MRI异常占74.1%,TCD异常占77%。62便有动脉狭窄,3例动静脉畸形,其中27例做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TCD诊断全部相符,还常发现有更多的狭窄血管。另有7例做了核磁血管成像,5例有改变,2例正常。狭窄的血管48.5%在颅内,17.8%在颅外颈部,  相似文献   

10.
脑囊虫病人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和CT改变。方法 对216例脑囊虫病人的临床和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囊虫病患者主要通过食用被绦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农村高于城镇;脑电图异常率为63.25%;CT阳性率为84.70%;血和脑脊液间接血凝阳性率分别为86.11%、81.52%;酶联免疫吸附在辅助检查中,CT和脑电图检查对诊断脑囊虫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叶梗塞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对其诊断价值及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CT或Mill确诊的脑叶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特点,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脑叶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偏瘫、语言不清、头痛,顶叶、颞叶多发,单叶累及较多。脑心综合征发生率高。经溶栓、脑保护剂等治疗,症状改善78.41%,无改善12.50%。结论:脑叶梗塞在脑血管病中并不少见,临床症状复杂,结果CT、MRI可帮助确诊。积极宣传有关知识和治疗时间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报道87例经CT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溢血组与CT诊断符合率,临床诊断为58%,李氏积分诊断29.2%,高氏积分诊断为58.2%。脑梗塞组分别为73%,40%,55%,本资料说明,各种诊断方法与CT诊断均有部分不符,笔者认为,为了准确诊断,宜争取头颅CT检查,无条件检查者宜中性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3.
脑腔隙性梗塞的临床与病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脑腔隙性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与TCD分析,探讨脑腔隙性梗塞的的病因。方法 对76例经CT或MRI确诊为脑腔隙性梗塞的患者进行TCD检查。对其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低年龄组发病率增高,50岁以下占21.05%,临床症状主要是头痛(33.37%)、头晕与眩晕(55.26%)、肢体麻木(21.05%),仅1例有轻度偏瘫症状。TCD异常为脑血管痉挛(39.47%)、脑供血不足(5.26%)、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7.64%)、脑动脉硬化伴脑供血不足(18.42%)、脑动脉硬化伴脑血管狭窄(9.21%)。TCD的异常与年龄及症状有关。结论 脑腔隙性梗塞的病因是脑的局灶性缺血,其原因是多样性。TCD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脑腔隙性梗塞的病因。  相似文献   

14.
小儿惊厥85例临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小儿惊厥85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生后1天 ̄14天惊厥小儿,按病因归类,总结临床惊厥发作形式与辅助检查的改变。结果:小儿惊厥病因复杂,发病广泛。发病率最高为癫痫,其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高热惊厥,三者发病率占75.3%。新生儿组全部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多数婴儿脑CT有较重器质性改变。结论:小儿惊厥临床发病急重,病死率高(2.35%)迅速止惊,积极病因治疗,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仿真内窥镜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的成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不同部位的病变行CTVE检查,层厚3~5mm,螺距1.3~1.5,重建重叠率50%,利用Navigator软件生成仿真内窥镜图像并与纤维内窥镜及手术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CTVE图像,准确率为95%。结论:适当的检查前准备、扫描参数、阈值和观察方法是CTVE检查的关键,CTVE提供了一种无创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报告59例小儿自发性脑出血,分析其临床特征及CT的诊断价值。小儿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是:多发生于学龄期,病因多为脑血管畸形,出血部位多在脑叶。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头痛、尖叫、意识障碍、抽搐和偏瘫。CT可以对脑出血进行定位、定量、鉴别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自发性SAH,估计脑出血的性质。讨论了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岳伟东  麻锦玲 《四川医学》1998,19(5):394-395
探讨脑瘫患儿脑CT改变与临床的关系。对190例脑瘫患儿全部行脑CT检查,分析临床资料。病因和脑CT改变。结果:1.发病年龄多集中在6月至3岁,年龄越小异常率越高。2.单纯运动障碍79例,余111例均合并伴随损害。3.原因不明104例,有明确病因者86例。  相似文献   

18.
85例右肺中叶病变经手术治疗,最后病检确诊;其中原发性肺癌52例,良性肿瘤5例,炎症性病变28例。胸部X线表现为典型中叶不张的34例中确诊为恶性肿瘤15例(占44.1%),单纯中叶切除77例。作者认为中叶病变病因复杂,尤其是中叶不张者需X线照片、断层或CT扫描、纤支镜、痰细胞学等全面检查,以防恶性肿瘤的漏诊。对内科治疗不能复张或反复发作、或腔内器质梗阻者主张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对2840例接受检查发现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临床各项检查方法的诊断效率及脑囊虫病的治疗效果。结果 1、典型脑囊虫病的脑CT扫描检查确诊率为85.83%(1502/1750),ELISA和IHA检测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31%(1598/1750)和92.17%(1613/1750),特异IgG4抗体检出率为88.95%(765/860),血清囊虫CAg检出率为69.94%(1224/1750)。2、亚临床型脑囊虫病的确诊率较低,上述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18%(68/422)、13.98%(59/442)、18.01%(76/422)、10.12%(17/168)和8.77%(37/422)。3、脑囊虫病的临床治疗有效药物为吡喹酮,总有效率为100%,3个疗程的治愈率为87.60%(657/760);对于亚临床型脑囊虫病人采用诊断性治疗。结论 脑CT及血清免疫学检查是脑囊虫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临床治疗有效药物为吡喹酮,亚临床型脑囊虫病的诊断较困难,临床上用诊断性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用1.5%-3%的双氧水冲洗上颌窦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696例,有效率为93.4%,与对照组的72.4%相比,差异有性。无效的46例经CT扫描均显示窦内有占位性病变。对药物疗效不佳的病例用影像学特别是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对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