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檗碱对小鼠全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小檗碱能否对小鼠全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方法利用改良的Pulsinelli-Brierley4血管闭塞法制成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TUNEL法原位检测特征性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梯度带.结果小檗碱组与再灌流各时间段缺血组相比,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缺血组再灌注24h、48h可见典型的DNA梯度带,分别在180、360、540bp等处.小檗碱组未见特征性DNA梯度带.结论小檗碱可以减少小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成年动物全脑缺血损伤或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可以促进大脑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GZ)的神经祖/干细胞增殖、迁移到海马齿状同颗粒细胞(GCL)区或缺血损伤的海马CAl区,纹状体、大脑皮层等区域.一些新牛的神经元存活下来并能够与固有的神经通路进行整合.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如cAMP-CREB信号转导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及一氧化氮系统、CPG15基因、GPR40受体蛋EJ和MOP受体蛋白等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再生的调控.研究脑缺血损伤后促进大脑神经元再生的现象对于脑卒中后损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0年Kitagawa等发现全脑1次短暂缺血即缺血预处理后并未引起明显的脑神经损伤,但对再次致死性缺血损伤产生了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即为脑缺血耐受: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通过其他方法也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弱的损伤如轻度低氧、低温、高压氧、扩散性抑制等刺激均可引发神经细胞对缺血产生耐受。现对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阻断剂α-methyl-(4-tetrazolyl-phenyl) glycine(MTPG)对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抗损伤性缺血所致海马神经元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制造大鼠全脑缺血模型.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几乎无阳性细胞表达;损伤性缺血组可见明显的阳性细胞表达和核固缩,阳性细胞数、总面积、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加(P<0.05);CIP+损伤性缺血组阳性染色细胞数、总面积、平均光密度较损伤性缺血组明显降低(P<0.05);MTPG+CIP+损伤性缺血组阳性染色细胞数、总面积、平均光密度与CIP+损伤性缺血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 mGluR2/3通过抑制凋亡,参与BIT的诱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阻断剂α-methyl-(4-tetrazolyl-phenyl)glycine(MTPG)对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ischemicpreconditioning,CIP)抗损伤性缺血所致海马神经元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制造大鼠全脑缺血模型。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几乎无阳性细胞表达;损伤性缺血组可见明显的阳性细胞表达和核固缩,阳性细胞数、总面积、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加(P<0.05);CIP 损伤性缺血组阳性染色细胞数、总面积、平均光密度较损伤性缺血组明显降低(P<0.05);MTPG CIP 损伤性缺血组阳性染色细胞数、总面积、平均光密度与CIP 损伤性缺血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mGluR2/3通过抑制凋亡,参与BIT的诱导。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对实验鼠分组进行全脑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再灌注, 半定量法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受损情况。结果 实验组四血管阻断3 分钟( 预处理) 后海马区神经元受损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 天间隔6 分钟全脑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元受损较其他组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与全脑缺血预处理时间, 后续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及两者间的时间间隔有关。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多见,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继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其治疗却仍然是一个难题。为了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传统脑缺血模型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多种新型脑缺血模型如原位注射凝血酶、局部应用FeCl_3模型应运而生。文中就目前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缺血后诱发学习和记忆障碍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介绍9种脑缺血造成记忆障碍大鼠痴呆模型。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脑血管病变是血管性痴呆的基础,在大脑实质可见出血或缺血损害,以缺血性多见。根据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特征此文选取了二血管闭塞法、三血管闭塞法、四血管闭塞法、舌下静脉注射铁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多发梗死性痴呆动物模型、高血压脑卒中自发大鼠动物模型、高脂血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去大脑皮层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法模型计9种脑缺血模型。并通过对其行为学和形态学筛选,似可模拟血管性痴呆模型.其方法各有所长,适合不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在线拴法、光化学法诱导血栓形成、凝血块栓塞法等常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推广一种新型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永久性阻断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制备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模型,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实时监测脑血流量,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HE染色检测缺血灶,Clark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监测显示,电凝灼烧离断大脑中动脉后,脑血流量明显降低。TTC染色显示,缺血区仅局限于大脑皮质。HE染色显示,缺血区神经细胞大部分死亡,缺血区周围可见明显的细胞密集,考虑是炎性细胞和各种神经细胞。模型制备后1、3、7和14 d,小鼠平均体重分别为22、20.70、19.50和20.10 g;Clark评分中身体对称性评分分别为0.75、0.75、0.50和0.50分,步态评分均为0分,攀爬评分均为0分,转圈实验评分为0.50、0.75、0.50和0.25分,前肢对称性评分均为0.25分,强迫转圈评分均为0分,胡须反应性评分为1、1、1和0.50分。结论经优化的新型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小鼠模型可以模拟局灶性脑缺血且神经功能缺损较轻微,可以作为一种实验模型用以研究神经损伤后血管病理生理改变和修复过程以及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参与的神经细胞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脑组织长期缺血缺氧会导致脑组织损伤。脑卒中不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亦会对外周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脑卒中诱导的外周免疫抑制综合征(stroke-induc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SIDS)主要表现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1]。脑缺血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脑组织损伤程度是否具有相关性目前研究尚少。本研究拟测定脑缺血大鼠脑梗死面积百分比、神经功能评分、外周血T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建立全脑缺血伴发癫痫的动物模型,探讨脑缺血伴发癫痫的早期病理变化.方法 SD大鼠以胸部压迫8分钟造成全脑缺血性癫痫模型,分成假手术组,全脑缺血非癫痫组及全脑缺血癫痫组,后两组又根据缺血时间分组(6h,24h,72h,7d),观察海马及皮质的病理形态.结果 1.胸部压迫导致的全脑缺血病理损害早期主要表现为神经元坏死,后期主要表现为细胞凋亡;2.造成全脑缺血诱发癫痫与未发生癫痫的动物两组相比,癫痫动物组病理损伤更严重.结论 脑缺血后癫痫的发生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减少神经元死亡可能是减少脑缺血后癫痫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的机理及防治是近年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并掌握有效的治疗时间窗 ,阻止缺血半暗带的损伤进展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突破口。脑缺血损伤的机制复杂 ,多因素参与神经元的损伤。目前 ,无论是动物模型研究还是临床试验均支持IL 1β参与缺血性脑损伤 ,其在脑缺血时过度表达可显著加重脑缺血损害。1 脑内IL 1βIL 1又名淋巴细胞活化因子、前炎症细胞因子 ,是启动抗菌炎症反应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IL 1基因家族中有IL 1α、IL 1β、IL 1ra三个成员 ,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喹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Pulsinelli-Brierley 4动脉阻断方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使用HE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的损伤情况,用Y型电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氯喹处理组大鼠海马区损伤较缺血损伤组大鼠减轻,氯喹处理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强于缺血损伤组大鼠,但仍比假手术组大鼠差(P〈0.05)。结论氯喹可以通过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损伤减轻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神经元对各种损伤如缺血、缺氧、低血糖、感染等十分敏感。不同神经元亚群的易感性不同。动物实验中,短暂全脑缺血再灌注数日后出现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死亡,而其它神经元,如:顶叶或海马CA3,则易感性稍低。这种缺血数日后出现的细胞死亡称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人类缺血性损伤时相似的现象也可发生。由于海马CA1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故明确海马CA1神经元缺血后死亡的确切机制至关重要。尽管许多机制已被提出,但这种迟发的神经损伤的原因仍未完全阐明,以前多数机制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最终的细胞死亡发生在缺血损伤开始后的3至4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酪氨酸羟化酶 (TH)和多巴胺 β 羟化酶 (DβH)表达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利用改良四血管闭塞法 ,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 1,3,5d断头取脑 ,行免疫组化染色 ,在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的变化 ,并计数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 1d ,TH及DβH的表达呈阴性 ,海马CA1区神经元未见显著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 3d ,TH及DβH呈阳性表达 ,海马CA1区可见部分神经元死亡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 5d ,TH及DβH呈明显阳性表达 ,海马CA1区可见大部分神经元死亡。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 ,由于TH及DβH异常表达 ,使得儿茶酚胺生物合成增加 ,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GIRI)是指脑缺血致脑细胞损伤,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的现象.CIRI是创伤性颅脑损伤、脑梗死等脑缺血性疾病共同出现的病理生理现象.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常压氧疗法能通过多种机制,抢救急性缺血脑组织,延长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保护方法.本文就常压氧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机制、治疗方式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局灶缺血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脑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取线栓法建立局灶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大鼠经10分钟短暂预缺血处理.24h后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组只在第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单纯短暂缺血组只在第一次处理时缺血10分钟。各组均在末次处理24小时后用RT-PCR法检测HGF的表达。结果:单纯短暂预缺血组脑缺血边缘区几乎无HGF的表达.预处理组脑梗死边缘区HGF的表达较单纯脑梗死组HGF的表达增强。结论:短暂局灶缺血预处理引起脑梗死边缘区HGF的高表达可能与缺血耐受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对脑缺血损伤组织的保护及修复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处理大鼠海马区神经元p38MAPK表达变化,探讨脑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组(IR组)、脑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Sham组只切开头部皮肤不电凝,分离颈总埋线不夹闭。IR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4-VO)法制作全脑缺血大鼠模型,缺血时间20min;IpostC组于IR组恢复再灌注前给予再灌注15s/缺血15s,重复3次处理。每组又按恢复再灌注后6h、24h、48h、72h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大鼠)。应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磷酸化p38MAPK表达情况。结果 IR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结构损伤严重,各时间点神经元坏死率增加,神经元磷酸化p38MAPK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结构损伤明显改善,各时间点神经元坏死率下降,神经元磷酸化p38MAPK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后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38MAP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半暗带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结合局部脑血流量(rCBF)测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半暗带的解剖定位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及再通模型、采用TTC染色法观察分组动物在MCA闭塞的不同时间再灌流48h后脑梗死灶的分布,并用氢清除法测定缺血区rCBF的变化.结果大鼠MCA闭塞1~2h,梗死灶主要位于缺血侧的外侧尾壳核和额顶叶皮质下部;MCA闭塞3h、梗死灶向周围扩大;MCA闭塞4h、梗死灶进一步扩展至大部分新皮质区,但与MCA闭塞6h时无明显区别.MCA闭塞后缺血侧的内侧尾壳核和额顶叶皮质上部rCBF下降至对照组的27%~45%.结论大鼠MCA闭塞后在2~3h的时间窗以内恢复血流,可使位于缺血边缘区的内侧尾壳核和额顶叶皮质上部脑组织被挽救,该区域可能相当于缺血半暗带的等值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β—羟化酶(DβH)表达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利用改良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1,3,5d断头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在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的变化,并计数海马CAl区正常神经元。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d,TH及DβH的表达呈阴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末见显著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全脑缺血再灌注后3d,TH及DβH呈阳性表达,海马CA1区可见部分神经元死亡;全脑缺血再灌注后5d,TH及DβH呈明显阳性表达,海马CA1区可见大部分神经元死亡。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由于TH及DβH异常表达,使得儿茶酚胺生物合成增加,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