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3岁,59kg,主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拟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超声报告主动脉瓣轻度狭窄,中到重度关闭小全,二尖瓣少量返流,LVEF65%。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伴室内差传,心室夺获,左室肥大。心胸比0.85。入室心率、血压、CVP均正常。麻醉诱导用药咪唑安定2mg,依托醚酯12mg,哌库溴铵8mg,芬太尼0.5mg,诱导过程平稳顺利。持续泵入得普利麻2~3mg/(kg·h),间断吸入异氟烷1%~1.5%,呱库溴铵,芬太尼间断静推维持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6年8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共完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2 021例,期间发生11例体外循环术后VS,均在术后6 h内得到确诊。结果 11例VS患者心脏术后早期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动力学高排低阻现象。所有患者经大剂量缩血管药物治疗,均顺利出院。结论 VS是心脏外科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正确诊断,尽早使用合适的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3.
范春芹 《实用医技》2008,15(3):399-400
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一种心脏手术病人脱离体外循环后早期发生的、以严重的低血压伴血液动力学高排低阻为特征的现象,而患者同时伴有严重肺动脉高压极为罕见,1例该类患者的术后监护,总结监护的经验.较好监护病人。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关注,VS的显著特点是持续、顽固的体循环低血压,正常或升高的心排血量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致升压药物的使用剂量亦明显增加,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在不同的机构和专业领域,VS的发病率、诊疗及预后亦存在巨大差异。导致VS发生的风险因素有高龄、输血、体外循环、器官移植、创伤和脓毒症,以及特定药物的应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等;VS的发病机制有:炎性因子和神经介质的释放,诱导一氧化氮的产生过剩,血管加压素受体的下调,使平滑肌丧失收缩功能,导致血管麻痹。目前对VS的治疗包括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亚甲基蓝和高剂量羟钴胺素,以及使用腺苷三磷酸敏感的钾通道阻滞剂,核因子κB抑制剂,靛蓝二磺酸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1年1月-2005年3月共发生8例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体外循环后早期。8例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动力学高排低阻的现象。2例由于认识的局限,治疗不佳,最终死亡;6例经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的治疗,平顺出院。结论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体外循环后少见的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诊断;使用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一种心脏手术病人脱离体外循环后早期发生的、以严重的低血压伴血液动力学高排低阻为特征的现象,而患者同时伴有严重肺动脉高压极为罕见,1例该类患者的术后监护,总结监护的经验,较好监护病人。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在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24例体外循环后VS患者分别予以小剂量垂体后叶素(0.04 u·kg-1·h-1,A组)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N组),治疗目标为达到平均动脉压(MAP)≥70 mm Hg,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心功能分级、诊断、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后1、3、5、10、20、30、60、12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尿量、肾功能、电解质、耗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剂量及病例数、临床并发症等.结果 予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后1 min MAP和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均显著升高(P<0.01),与N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治疗后1 min的MAP升高显著(P<0.01);在治疗后3 min的心指数(CI)显著降低(P<0.01);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无明显变化;每搏量变异(SVV)明显下降(P<0.05).尿量显著增加(P<0.05),血肌酐(Cr)显著下降(P<0.05).结论 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可明显改善体外循环后V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并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管麻痹综合症(VS)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1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 h内出现平均压<70 mm Hg,外周血管阻力指数<1400dyn.s.cm-5/m2,心指数≥2.5 L/(m in.m2)的患者被诊断为VS,并详细记录其围术期资料。结果211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了VS(1.9%),4例患者均需缩血管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患者平均带管时间20h,平均ICU滞留时间为76h,两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结论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不能完全避免VS的发生,准确的判断,及时的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患者在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需要大剂量的缩血管药物来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1]。VS预后差,死亡率可达24%~25%[2],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熊刚  杨康  廖克龙  唐令凤  张玉霞 《重庆医学》2004,33(12):1767-176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2000年3月~2004年2月间8例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该症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本组3例病人死于术后33~52h,其余5例病人在7~55个月的随访期中心功能Ⅰ~Ⅱ级,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体外循环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列环素及血栓素B2水平在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3例发生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VS组),以及未发生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非VS组),分别于CPB前、CPB后30 min、1、2、4、8、16、24 h测定血PGI2、TXA2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的浓度,并记录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6-Keto-PGF1α在VS组较非VS组明显升高,TXB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中的高排低阻可能与6-Keto-PGF1α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2003年1月至2003年11月间心脏外科手术后所发生的,符合血管麻痹综合征临床表现的2例病例,结合文献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2例病人经及时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的应用均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结论 血管麻痹综合征是心脏手术后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诊断和处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下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 V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2月至2013年12月253例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体外循环(on-pump-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ff-pump-CABG)患者VS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9例患者出现VS,发生率为3.6%。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峰值剂量为0.05~0.2μg/(kg·min),平均0.098μg/(kg·min);应用时间72~264 h,平均151 h;入住ICU 5~12 d,平均7.7 d;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3例。存活6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33.3%。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97例中出现VS 7例,发生率为7.2%;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56例中出现VS 2例,发生率为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后VS治疗上需要较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较长,虽然发生率低,但死亡率较高。非体外循环下CABG VS发生率比体外循环下发生率较低,应尽量选择非体外循环下CABG以减少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2000年2-7月对2例灌注后早期出现的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患进行抢救治疗。结果:因认识及治疗方法不同,1例死亡,1例存活。结论:及早诊断和及早救治是治疗的关键,应用血管收缩药物-去甲肾上腺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间共观察到22例心血管手术后V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V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22例均在术后2~6h内发生VS,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经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微泵输注,剂量从0.05μg/(kg·min)起,最大用至0.4μg/(kg·min)。治疗目标是维持MAP≥70mmHg,SVRI≥140.0kPa·s/(L·m2),NE应用时间10~48h。本组患者无肾功能衰竭和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无死亡。结论:正确诊断VS和评判治疗效果必须要有Swan-Ganz导管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脏手术后VS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是值得推荐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并发周期性麻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6例干燥综合征并发周期性麻痹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免疫学检查。结果: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眼干燥和低钾麻痹表现,辅查提示有高γ球蛋白血症和肾小管酸中毒,5例SSA抗体阳性,4例SSB抗体阳性,经补钾及激素治疗病情缓解。结论:口眼干燥、低钾麻痹、高γ球蛋白血症是诊断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线索,SSA、SSB抗体阳性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补钾加小剂量激素为干燥综合征并发周期性麻痹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陶军 《重庆医学》2008,37(17):1892-1894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心脏手术患者在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1].  相似文献   

18.
低温对兔心脏手术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u J  Long C  Qi R  Xie L  Shi S  Zh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27-130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机制。方法 将 2 4只白兔进行全身肝素化后静脉麻醉 ,分离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周围结缔组织 ,将动脉切成长为 3.0mm动脉血管环 ,将血管环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8只 ,即对照组 (常温组 ) :实验温度 37℃ ;实验 1组 :实验温度 30℃ ;实验 2组 :实验温度 2 4℃ ;实验 3组 :实验温度 16℃ (实验 1~ 3组均为低温组 )。将血管环放在 37℃的Kreb溶液中孵育 1h ,检验血管环内皮的完整性 ,抛弃内皮破坏的血管环。利用血管张力计算机软件记录不同温度下血管张力变化。测量低温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时 ,各组血管环继续在对应温度的Kreb溶液中孵育 30min ,依次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加入人工合成去甲肾上腺素 ,低浓度去甲肾上腺素达到平衡后 ,依次加入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 ,依次记录每一浓度血管环张力。结果 各低温组与常温组相比 ,低温可引起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舒张 (F肺动脉 =6 9 90 9,F肾动脉 =131 192 ,F颈动脉 =5 0 6 6 3,P<0 0 0 1) ,并且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肺动脉 (F =2 6 9 12 1,P <0 0 0 1)、肾动脉 (F =2 5 0 5 35 ,P <0 0 0 1)及颈动脉 (F =2 12 5 85 ,P <0 0 0 1)的收缩。结论 低温可能是心脏手术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的术后转归。【方法】2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病人同时选入48例术后未发生血管麻痹的患者以1:2的比例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麻痹组术后12h胸腔引流液,心律失常的发生率,IABP安装率显著增多(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麻痹组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病人,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胸腔引流液,IABP使用率明显增多,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