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其咬合面磨耗特征分析。方法:对2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5例男性,23例女性)运用稳定型咬合板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的1、3、6、10周复诊,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咬合板上的磨耗情况并对磨耗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有25例(89%)患者咬合板上出现磨耗面,其中双侧向型者14例(56%),小侧向型者8例(32%),单侧向型者3例(12%)。无磨耗的3例(12%),未发现有前伸磨耗型患者。10周后患者的症状显著性改善。结论:大多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都有如磨牙症一类的功能异常活动,且以侧向型为主。稳定型咬合板能显著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对急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患者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的影响。方法:68例TMD疼痛患者分为急慢性2组,比较分析戴咬合板前和戴咬合板1个月后双侧TA和MM肌电电位。结果:戴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下降(P<0.05);紧咬状态下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患者双侧TA、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戴稳定型咬合板患者仅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慢性组戴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患者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松弛型咬合板更能明显缓解TMD急性患者肌紧张。  相似文献   

3.
殷新民  张道珍 《口腔医学》1998,18(4):186-188
采用微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88例,男25例,女63例,年龄14~48岁,平均27.5岁.结果:症状完全消失40例(45.5%),症状改善45例(51.1%),症状无变化3例(3.4%).结果表明微型咬合板是治疗TMD的一种简便而有较好疗效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4.
上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寻找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3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前牙深覆 He患者给予上颌He板治疗。结果 上颌咬合板对颞下凳关节疼痛,弹响以及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结论上颌咬合板可作为治疗颞下颌关节乱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稳定型咬()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稳定型咬板治疗302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其中207人单侧,95人双侧,总共397例).该疗法对TMD疼痛的总有效率为80.3%,对嚼肌、颞肌、翼外肌疼痛的平均总有效率为86.1%.认为稳定型咬板通过阻断干扰的激惹因素,缓解肌痉挛,从而解除疼痛.它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肌功能紊乱所造成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作者应用稳定型咬板治疗 30 2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TMD)患者 (其中 2 0 7人单侧 ,95人双侧 ,总共 397例 )。该疗法对 TMD疼痛的总有效率为 80 .3% ,对嚼肌、颞肌、翼外肌疼痛的平均总有效率为 86 .1 %。认为稳定型咬板通过阻断干扰的激惹因素 ,缓解肌痉挛 ,从而解除疼痛。它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肌功能紊乱所造成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寻找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前牙深覆患者给予上颌板治疗。结果上颌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以及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结论上颌咬合板可作为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白露  张丽丽  吴琳 《口腔医学》2019,39(5):472-47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口颌面部慢性痛的主要来源,严重干扰日常活动。咬合板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尚未完全明了。学者们多年来致力于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疗效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果。该文将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咬合板的分类、TMD相关疼痛的种类与咬合板的选择、TMD的其他保守治疗与咬合板的关系四个方面对于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疗效进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 ders,TMD)是指诸多原因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及周围咀嚼肌群出现的结构、功能及器质性改变。其发病率较高,约25%~88%。患者主要表现为咀嚼肌及关节区肌肉疼痛、开闭口关节弹响及下颌运动障碍等。严重者可伴有头疼、耳疼、眩晕及听力障碍。本科自2002年2月以来应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此类患者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疗效。方法:选择以口颌面部疼痛为主诉的TMD患者68例(急性30例,慢性38例),每组分别戴用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值及关节疼痛强度的变化。采用SPSS 11.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①静息状态下,2种咬合板治疗后,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②紧咬状态下,松弛型咬合板治疗的急性组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而慢性组患者仅双侧MM肌电电位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组患者双侧TA肌电电位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仅双侧MM肌电电位较治疗前显著上升。③2种咬合板治疗后,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松弛型咬合板治疗后,在功能状态下,急性组患者疼痛缓解的程度更显著。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能缓解TMD疼痛,但松弛型咬合板治疗急性TMD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调牙合对TMD疼痛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TMD疼痛患者58例,将无以下3种咬合表现者归为A组(35例):内倾型深覆牙合、上下后牙同名牙尖相对、反牙合或锁牙合牙≥3处,有其表现者归为B组(23例)。结果:1)A组治疗后即刻及1月时VAS值都降低(P<0.01),B组仅治疗1月后降低(P<0.05);2)治疗1月后咬肌和颞肌前束肌电对称性A组升高(P<0.05),B组无变化(P>0.05);3)治疗1月后A组咬合接触点数及对称性增加(P<0.05),B组无变化(P>0.05);4)上述疗效与TM J病变程度、病程、年龄等因素无密切关系。结论:调牙合治疗可以缓解无明显诱因而发病的TMD疼痛,但其疗效受咬合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腔扩张后手法复位辅助再定位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方法  2 %局麻药 2~ 3ml注入关节上腔 ,手法复位解除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关节盘 ,复位后即刻戴用再定位垫保持良好的盘 突关系。结果 近期临床观察表明 :①开口度恢复 ,最大开口度从治疗前的 2 5 8mm增大到 46 6mm ;②疼痛症状消失 ,疼痛分值视觉模拟尺从治疗前的 2 6 2下降到 0 43;③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 ,Fricton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和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 0 337和 0 185下降到 0 0 2 1和 0 0 11。结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药物治疗和理疗无效的情况下 ,关节盘复位辅助定位垫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再定位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研究不同咬合板对不同TMD症状的疗效对比。方法:TMD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再定位咬合板和稳定性咬合板进行治疗,在佩戴后第1、2、4、6月复查并调磨,同时做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张口度的变化。结果:稳定性咬合板对治疗关节疼痛效果优于再定位咬合板(P<0.05);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明显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1);两种咬合板治疗6个月后张口度与治疗前比较才有效果(P<0.05),且两种咬合板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关节疼痛效果较好,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好,两种咬合板对改善颞下颌关节病的张口度稍有作用,两种咬合板都能使咬合紊乱的牙齿脱离接触而达到新的咬合关系,使髁突复位到关节窝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作者应用流式细胞术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涎腺腺样囊性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正常涎腺组织p53表达均为阴性,涎腺腺样囊性癌p53基因蛋白表达量及表达阳性率与该肿瘤的浸润情况密切相关,p53基因蛋白表达量与预后亦有相关性。结论 p53基因蛋白表达量及表达阳性率与腺样囊性癌组织学分型、DNA倍体水平及细  相似文献   

15.
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咀嚼肌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进行稳定性咬合板的可逆性咬合治疗,然后利用肌电图仪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咀嚼肌(TA和MM)的肌电情况,分析探讨用稳定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10例咀嚼肌功能紊乱患者,在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用肌电图仪对其咀嚼肌(TA和MM)进行肌电检查,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指数情况。结果:戴入稳定性咬合板3个月后,颞肌前束与咬肌的MPP和ICP高电位降低(P〈0.05);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性指数(Astot)、双侧颞肌不对称性指数(ASTA)和双侧咬肌不对称性指数(ASMM)均降低(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通过稳定性咬合板进行咬合治疗后,使患者双侧咀嚼肌的MPP和ICP高电位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TMD患者68例(急性期30例,慢性期38例),每组又分两个亚组,分别戴用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的变化。结果:①戴咬合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两种咬合板缓解疼痛的程度无明显差异;②戴咬合板后功能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但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疼痛缓解程度更显著。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能缓解TMD疼痛,松弛型咬合板缓解TMD急性患者疼痛症状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夹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emporomandibularjointdisorders,TMD)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分析TMD患者夹板治疗前后下颌骨应力分布特征的变化。结果 夹板影响了TMD患者下颌骨的应力分布特征 ,使其下颌骨各部位最大、最小主应力明显降低 ,尤其是患侧髁突应力降低更为显著 ,使两侧髁突应力分布趋于一致 ,而下颌骨各部位应力对称性亦有所改善。结论 夹板通过改善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状况 (应力大小、性质和对称平衡性 )减轻甚至消除对其的损伤 ,使失衡的关节内环境得到调整和恢复 ,此为夹板治疗TMD的最主要的生物力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 M D)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美国 E M2 型肌电仪记录102 例患者带咬合板前后的姿势位( M P P)及牙尖交错位( I C P)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变化。结果:(1)即刻戴入咬合板后颞肌前束( T A)与嚼肌( M M)的 M P P高电位明显降低( P< 0.05);治疗后不戴咬合板复查, T A、颞肌后束( T P)和 M M 肌紧张缓解。(2)戴咬合板紧咬双侧 T A、 T P 和 M M 的肌电活动显著减小( P< 0.05), M M 的肌电活动对称性明显提高( P< 0.05),活动指数显著增加( P<0.05)。结论:肌位咬合板能明显降低升颌肌最大紧咬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的肌电活动对称性及活动指数。  相似文献   

19.
CMD患者咀嚼肌肌电与颞颌关节病症及咬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咀嚼肌功能紊乱与TMJ病症及咬合的关系。方法 根据TMJX线片检查,将患者分为TMJ轻症组和TMJ重症组;根据临床咬合检查将患者分为咬合正常组和5类咬合异常组和5类咬合异常组;记录双侧颞肌,嚼肌和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及最大紧咬时的肌电活动,并与TMJ病症及咬合进行对照。结果 94.44%的患者肌电图异常,以MM和TP功能紊乱较多见;MM肌电异常的人数以及TP姿势位高电位,ICP紧咬低电位人数,重症组显著多于轻症组;不同咬合情况,其肌电图表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咀嚼肌功能紊乱贯穿于CMD的各个阶段,随着TMJ病症的加重,咀嚼肌功能紊乱亦会加重,咀嚼肌功能紊乱与咬合异常有关,不同异常咬合情况,其肌电异常表现特征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