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目的测定食管癌患者化疗前血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并评价其与临床特征、化疗疗效及毒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食管癌患者68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血内源性二氢尿嘧啶(H2U)/尿嘧啶(U)值代表血DPD活性,化疗方案为FLP(5-FU/CF/PDD)方案。评价患者血DPD活性和临床特征、化疗疗效及毒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8例食管癌患者均接受FLP方案化疗。化疗前查血DPD活性为3.27±1.35,最低1.72,最高6.79,呈正态分布,个体差异较大。Spearman相关分析统计显示血DPD活性与5-FU致毒性反应及化疗疗效呈负相关。血DPD活性与一般临床特征无相关性。结论检测血DPD活性可以预测5-FU化疗毒性和化疗疗效,为实现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的组织细胞化学显示法在光镜和电镜中的应用,并对观察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的组织细胞化学显示法在光镜秘中的应用,并对观察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汉族人群中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莉  李建华  蔡剑平  郭健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5,19(4):202-204,207,F0002
目的:对中国汉族人群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DPYD)上与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相关的3个突变位点进行多态性调查.方法:采用PCR-SSCP-银染色法对122例健康汉族人DPYD的突变位点IVS14 1G→A、Exon13的A1627G和Exon11的G1156T进行筛查,并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DNA测序分析加以证实.结果:122例样本中有11例在Exon13的A1627G位点发生变异,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DNA测序分析表明均为杂合型变异,其变异频率为4.5%;而IVS14 1G→A和Exon11的G1156T两个位点没有发现变异.结论:中国汉族人群DPYD的Exon13 A1627G位点具有多态性;IVS14 1G→A和Exon11的G1156T两个位点没有多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砷对人淋巴细胞过氧化氢酶(CAT)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NaAsO2(2、5、10、15、30、60 μmol/L)作用于淋巴细胞24、48、72 h,紫外分光法检测CAT活力.NaAsO2作用淋巴细胞72 h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A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10 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CAT活力提高,10 μmol/L以上染毒组CAT活力降低;与2、5 μmol/L染毒组比较,15~60 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CAT活力降低,各染毒组在24 hCAT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在时间-剂量交互效应(F=2.149,P<0.01);RT-PCR电泳结果可见,2~10 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CAT/β-actin吸光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轻微上升,15~60 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CAT/β-actin吸光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且呈剂量-反应关系.结论:15 μmol/L以上NaAsO2可降低淋巴细胞内CAT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水平,CAT的诱导下降与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性有关,可以考虑作为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5-氟尿嘧啶(5-FU)对肿瘤患者应用广泛,疗效较显著,但有时会发生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死亡,如能在用药前预测毒副作用的发生,将给患者带来福音。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5-FU的代谢过程、二氢嘧啶脱氢酶的作用机制、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的结构及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预测5-FU毒副作用的手段,其中主要强调了利用基因手段来进行检测,同时指出了该手段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DPYD)的T85C和A1627G突变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临床资料完整的17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检测并分析了DPYD基因编码序列的第85位点和第1627位点的核苷酸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T85C和A1627G位点联合突变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呈正相关。T85C和A1627G位点单突变对乳腺癌患者预后无影响,而与对照组相比,存在T85C和A1627G位点联合突变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乳腺癌患者中,DPYD基因T85C和A1627G联合突变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且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T85C和A1627G联合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董秋美  郑伟华  张鹏  何友兼  沙丹 《广东医学》2006,27(9):1309-1311
目的 通过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二氢嘧啶脱氢酶(DPID)的表达,同时观察患者接受5-FU化疗引起的毒性,探索预测化疗毒性的方法,为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RT-PCR法检测36例结直肠癌患者肠癌组织及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DPD的表达,并分析DPD的表达和化疗后毒性的相关性。结果 DPD在肠癌组织的表达和毒性无相关性,DPD在正常肠黏膜的表达状况与口炎、腹泻的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通过检测正常肠黏膜DPD的表达可以预测患者化疗后口炎、腹泻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蔡乐  朱珠 《中国医疗前沿》2007,(19):1441-1445
目的 综述二氢嘧啶脱氢酶(DPD)的功能、特点及其与5-氟尿嘧啶(5-FU)疗效和毒性的关系.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与结论 DPD是体内嘧啶碱分解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其活性个体间变异程度较大;其也是5-FU分解代谢的限速酶,与5-FU的疗效和毒性反应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检测DPD活性以及界定DPD活性缺乏的临界值,对避免或减少5-FU严重毒性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结直肠癌患者血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活性并评价其与5-氟尿嘧啶(5-Fu)化疗的毒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术后接受5-Fu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评价其二氢尿嘧啶(UH2)/尿嘧啶(U)值,并观察5-Fu化疗的毒性反应。结果40例术后接受5-Fu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中,4例因UH2/U值较低而引起严重毒副反应,其余36例UH2/U值正常者,化疗毒副反应都较轻微。结论接受5-Fu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测定其UH2/U值,可以预测5-Fu的化疗毒性,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价态及剂量砷染毒对大鼠血清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的影响,为阐明砷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70只,采用喂饲法染毒,暴露于不同价态无机砷.动物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即正常对照组(C);亚砷酸钠低 (AL)、中 (AM)、高 (AH) 剂量组;砷酸钠低 (BL)、中 (BM)、高 (BH) 剂量组.大鼠饲养至第3个月末,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大鼠在不同价态及剂量砷染毒后血清PK活性变化.结果 血清PK活性在亚砷酸钠和砷酸钠高剂量组中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亚砷酸钠和砷酸钠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亚砷酸钠和砷酸钠与对照组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价态高剂量无机砷染毒,可导致PK活性降低,并且机制不完全相同.PK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影响砷代谢及其毒作用的重要环节,低剂量染砷未见PK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不同价态染砷大鼠尿液中砷形态含量及比例的分析,寻找不同价态砷代谢和转轨间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砷代谢产物与砷中毒作用机制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7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亚砷酸钠高、中、低剂量组;砷酸钠高、中、低剂量组,70只大鼠分别经口摄入去离子水、亚砷酸钠和砷酸钠1个月后,采集各组大鼠尿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各组染砷大鼠尿液中砷形态的含量,并比较不同价态染砷组的构成比.结果 中剂量组,亚砷酸钠染毒大鼠尿液中iAs3+∶iAs5+∶DMA为36.1%∶3.0%∶60.8%;而砷酸钠染毒大鼠尿液中iAs3+∶iAs5+∶DMA为55.9%∶0.8%∶43.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3,P<0.05).高、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价态无机砷的体内代谢和转轨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烫伤后早期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B组)、亚砷酸钠预处理组(SA组)及亚砷酸钠 槲皮酮预处理组(sA Qu组),另取6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Western blot检测HSP70蛋白表达情况,于30%TBSA Ⅲ度烫伤后3、6、12、24、48h检测血浆内毒素及D-乳酸含量变化,肠粘膜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肠粘膜损害情况。结果 亚砷酸钠预处理可显著诱导HSP70蛋白表达,槲皮酮预处理可明显抑制HSP70的诱导;SA组伤后各时相点小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低于B组,大鼠烫伤后血浆内毒素及D-乳酸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A组伤后多数时相点血浆内毒素及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B组,SA Qu组小肠组织病理评分及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与B组无显著差别。结论 亚砷酸钠诱导的HSP70表达增加可明显减轻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的肠粘膜屏障破坏,降低肠粘膜通透性,减少肠道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染砷大鼠生物样品(尿液)中砷形态的分析,为进一步探讨砷代谢产物与砷毒作用机制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推测砷毒作用及其体内代谢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HGAFS)测定染砷大鼠尿液中砷形态的含量.结果 尿样中iAS3+、iAS5+和DMA 3种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该方法线性范围为20~100 μg/L,尿样中iAS3+、iAS5+和DM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6、0.985 8和0.997 8.DMA的回收率为95.3%~108.4%,尿样中iAS3+、iAS5+和DMA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12.03、6.67和8.66 μg/L.结论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高,回收率高,结果准确.因此,该方法可以用于染砷大鼠尿样中砷形态代谢产物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亚砷酸钠亚慢性染毒对小鼠不同脏器的毒性作用及砷在不同脏器中的蓄积情况.方法 采用亚慢性毒性实验方法.昆明种小鼠60 只,按体重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低剂量组(L)、中剂量组(M) 和高剂量组(H) 4组,每组15只,分别自由饮用蒸馏水及0.125 mg/kg、0.5 mg/kg 和2.0 mg/kg 的亚砷酸钠水溶液,连续染毒90 d,实验结束后光镜下对各组小鼠肝脏和肾脏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小鼠肝、肾组织砷含量.结果 不同剂量的亚砷酸钠能破坏小鼠肝、肾脏器的正常结构,肝脏和肾脏组织砷含量随着砷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结论 小鼠经不同剂量的亚砷酸钠染毒90 d后,可出现肝脏、肾脏等脏器损伤,推测砷在脏器的蓄积是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亚砷酸钠(NaAsO2)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NMuMG)的影响,为砷致乳腺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小鼠乳腺上皮细胞为模型,研究亚砷酸钠对乳腺上皮细胞形态的影响;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亚砷酸钠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细胞周期基因P21 mRNAs表达水平.结果 NaAsO2对NMuMG具有毒性效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NaAsO2浓度升高,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凋亡明显增多,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细胞增殖的抑制基因P21 mRNA水平增高了18.12倍.结论 亚砷酸钠可能通过上调P21基因的表达来抑制NMuMG增殖,可能是砷中毒引起乳腺癌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亚砷酸钠(NaAsO-2)对正常人淋巴细胞活力的影响,观察砷对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酶的作用,进一步探讨砷中毒的作用机制,为砷中毒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2名健康人血液,分离出淋巴细胞,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亚砷酸钠(2、5、10、15、30、60 μmol/L)作用于淋巴细胞,采用四噻唑兰(MTT)还原法观察不同染毒时间(24、48、72 h)各染毒剂量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生长情况;采用生物试剂盒测定淋巴细胞中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 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活力增强,10 μmol/L以上染毒组淋巴细胞活力降低,且存在时间-剂量交互效应(F=2.023,P<0.05).2~10 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GSH含量增加,GSH含量在24、48、72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OD活力增强、MDA含量降低;与2.5 μmol/L染毒组比较,15~60 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GSH含量降低,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增加,且存在时间-剂量交互效应(F分别为13.382,7.483,7.715,P均<0.01).结论:10 μmol/L 以上NaAsO-2对淋巴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砷通过降低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力引起抗氧化反应水平增强.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亚砷酸钠(NaAsO2)对小鼠肝肾的毒性损伤,探讨亚硒酸钠对亚慢性砷暴露小鼠肝肾的氧化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SPF级昆明种小鼠40只,体重18~22 g,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砷模型组、亚硒酸钠对照组、亚硒酸钠+砷组,分别自由饮用蒸馏水、5 mg/kg亚砷酸钠水溶液、0.8 mg/kg亚硒酸钠的水溶液、5 mg/kg亚砷酸钠+0.8 mg/kg亚硒酸钠的水溶液,于60 d取材。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硫代巴比妥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紫外分光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砷模型组小鼠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脏器系数升高;亚硒酸钠+砷组体重、脏器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砷模型组小鼠肝、肾中SOD、MPO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亚硒酸钠+砷组小鼠肝、肾中SOD、MPO含量高于砷模型组,MDA含量低于砷模型组。结论亚硒酸钠对砷造成小鼠肝、肾的脂质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苯妥英钠对实验大鼠创面愈合过程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紫草油阳性对照组和苯妥英钠小剂量组(5 mg/cm2)、中剂量组(10 mg/cm2)、高剂量组(20 mg/cm2),每组20只.大鼠背侧脊柱旁设计2 cm×3 cm矩形创面模型.于创伤后4、8、12、16d观察创面愈合率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创面Ⅰ型胶原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cl-2、Bax的表达.结果 苯妥英钠小剂量组在创伤后8、12、16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及苯妥英钠中、高剂量组(P<0.05).Ⅰ型胶原蛋白、VEGF、Bcl-2、Bax阳性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Bax的表达以苯妥英钠中、高剂量组增加最为明显,高剂量组在创伤后16d与小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紫草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胶原蛋白在苯妥英钠高剂量组表达增加最少,创伤后16d高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紫草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4d,VEGF在苯妥英钠小剂量组的表达明显增加,16d时,VEGF在紫草油阳性对照组与苯妥英钠小剂量组的表达已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4d,Bcl-2在苯妥英钠小剂量组与紫草油组的表达同步增加,16d时仍高于其他各组(P<0.05),苯妥英钠高、中剂量组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苯妥英钠小剂量组能够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血管再生、细胞外基质沉积等方面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