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具有典型症状和X线表现体征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诊断并不困难 ,但对非典型者 ,尤其是X线腹部透视膈下无游离气体的病例容易误诊或漏诊。近 5年来我们应用口服产气粉的方法诊断上述非典型病例 ,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结果我院共收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人 14 3例 ,其中男 12 7例 ,女 16例。有 5 2例临床疑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而腹部透视膈下无游离气体影 ,经口服产气粉获得确诊。2 方法对临床拟诊为胃十二指肠溃汤急性穿孔而膈下无游离气体的病人 ,口服产气粉 1~ 2包 ,取左侧卧位 10~ 15min ,然后站立位或…  相似文献   

2.
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前口服产气粉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胃肠气钡双重造影需在检查前直接口服产气粉。因产气粉在口腔内遇水后迅速转化为CO2 气体 ,并不同程度刺激口腔黏膜而造成吞咽不便 ,尤其是老弱年幼患者 ,甚至某些病人拒服 ,使胃肠造影达不到气钡双重的效果。为此我们将产气粉制成胶囊 ,使其容易吞咽并取得了较好产气与气钡双重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随机收集胃肠造影患者 40例 ,男女各 2 0例。年龄最大 70岁 ,最小 4岁 ,平均年龄 42 .3岁。1.2 设备与材料 日本岛津公司产 3 2 0 0X -线遥控胃肠机 ;青岛东风化工厂生产的产气粉 ,每袋 3g ,产CO2 ≥ 3 60ml ;1号胃溶性…  相似文献   

3.
胃双重对比造影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服硫酸钡悬浮剂(简称服钡)和产气剂,使胃内壁涂上一层钡,同时胃腔充气,双重对比检查胃,早在三十年代即已开始。但由于钡的质量等方面的原因,那时双重对比造影并不比胃的常规钡餐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白壁彦夫于1953~1954年首先用胃管向胃内注气、服钡,观察胃小区获得成功。此后日本广泛开  相似文献   

4.
本报告叙述了肝微粒血管造影术在评价肝病变中的作用。一个51岁的老年妇女,在右上腹部有一个无痛性肿块,已确诊为不能手术的肝脏腺癌。肝病变的治疗为间歇性动脉内化疗,药物是通过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30例Perthes 病患者(男27例,女3例,年龄4~13岁)进行了选择性血管造影或经腰部主动脉造影,有2例对正常髋及患髋均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还有4例为双侧病变,行主动脉造影使两侧髋部血管均显影,通过对较小动脉如旋股内、外侧动脉插管行选择性造影,使一侧髋部的小血管较清晰地显影。作者见到,主动脉造影发现患髋的动脉血管网显影不良,血管减少。但双侧病变者无意义。动脉血管网造影剂充盈和排空延迟,提示血流动力的减弱。严重者还发现血管口径变细。还可出现旋股内  相似文献   

6.
正常血管解剖及发育异常常规MR检查中,颅内主要血管显示的很清楚,特别是在自旋密度和T_2加权象横断面上,Willis环可清晰识别,冠状面投影最宜显示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发育异常的Willis环也可以很好地显示。MR有助于了解紧邻脑室额角前外侧角的脑室周围白质带的解剖关系。组织学研究已证实,T_2加权象上该区域显示的圆形的高信号强度灶为正常表现。也注意到Gd-DTPA增强的层面上,豆纹血管和室管膜下静脉末端也汇向并位于该区域,提示伴随这些血管的Virchow-Robin血管周围间隙与这种高信号强度灶有关。利用流动补偿技术获得的增强MR象还可提供一些其它信息,包括更广泛地显示静脉窦,特别是海绵  相似文献   

7.
8.
水送服产气粉螺旋CT诊断食管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水送服产气粉螺旋CT扫描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事先准备产气粉 ,吸管及一杯温水。经病理证实的 11例食管癌患者行CT检查前口含产气粉。在螺旋扫描过程中 ,由他人配合 ,给水快速送服。结果  11例食管癌轴位扫描 ,病变显示清晰 ,能比较直观地了解食管腔内肿块 ,食管壁的不均匀增厚以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结论 水送服产气粉螺旋CT扫描在诊断食管癌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者等所作的2,11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220例(10.5%)为肺动脉的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DSA)检查。其中206例(94%)用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其他为肺动脉的扩张、肿瘤、气胸、Blalock-Taussig 术后和肺动脉高压等。以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20~25毫升以每秒15毫升的速度自肘静脉注入。应用导管自中心静脉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198 9年 ,单层螺旋CT(SCT)应用于临床 ,开创了CT容积扫描模式 ,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图像后处理软件 ,实现了CT血管造影术 (CTA)。CTA是一种非创伤性的评价血管系统的检查方法。SCT对主动脉、肺动脉等大血管的检查已部分取代了常规血管造影术 ,但在较大范围的中小血管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原因有 :(1)图像的Z轴分辨率低 ,难以克服部分容积效应和阶梯状伪影 ;(2 )扫描速度相对较慢 ,图像伴有运动伪影 ;(3)球管热容量低 ,限制了扫描范围。SCT的设计特点决定了CTA的上述特性。通常SCT是采用扇形射线束 ,探测器为单…  相似文献   

11.
胃安康口服液对鼠胃溃疡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胃安康口服液对鼠的抗溃疡及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束缚-冷冻应激性溃疡模型和无水乙醇致胃粘膜损伤模型;大鼠乙酸烧灼溃疡模型;幽门结扎法造成胃酸分泌模型;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进行镇痛试验。结果:胃安康口服液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束缚-冷冻应激和无水乙醇的胃粘膜损伤,促进醋酸型溃疡的愈合,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减少热板引起的小鼠舔后足次数和乙酸引起的扭体次数。结论:胃安康口服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并分析3DRA对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显示角度,制订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69例,微小动脉瘤1例;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82例,微小动脉瘤14例。13例3DRA显示而2D未显示的颅内动脉瘤均为微小动脉瘤,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93.18%对7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5)。14例微小动脉瘤中,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3DRA显著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在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效果依赖于磁共振高压注射器的使用。高压注射器能精确有效地控制对比剂的流速、注射时间 ,从而明显提高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CEMRA)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正确性。本文探讨磁共振高压注射器在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并对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收集 2 0 0 1-10~ 2 0 0 2 -0 8在我院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病人 3 8例 ,男 2 0例 ,女 18例。年龄 18~ 65岁 ,平均 3 6岁。全为血管性疾病或疑有血管性疾病的病人。1.2 设备与材料 美国GESigna 1.5T超导型…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 issection,AD)是主动脉最常见的急诊性疾病,多由高血压或血流动力学变化促发,内膜撕裂,血液破入中膜,将主动脉壁沿长轴分为双层并形成壁间血肿[1]。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 I)这一新的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为进一步提高成像质量和临床应用价值,现将21例主动脉夹层病变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 CE MRA)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03—2005-06行3D CE MRA 38例,其中主动脉夹层2 1例(5 5.3%),胸、腹主动脉瘤6例(15.8%),肾动脉狭窄4例(10.5%),主动脉粥样硬化2例(5.…  相似文献   

15.
CT血管造影(CTA)的方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TA技术是指借助造影剂应用CT显示血管结构的方法。本文报道这种方法的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1 材料与方法应用PHILIPS -TOMOSCANAVEP螺旋CT扫描机 ,可在 70s内旋转 70圈 ,血管造影用高压注射器 80~ 1 0 0ml泛影葡胺 ,注射速度 3ml/s,延时 2 5~ 50s不等 (根据各个部位的循环时间及个体差异而定 )。做腹部血管造影 8例 ,头颈部 2例 ,血管成像技术为薄层扫描 (3~ 5mm) ,薄层重建 (2~ 3mm) ,在横断扫描获取数据的基础上 ,进行后处理 ,包括多层面重组(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及表面投影技术 (SSD) ,并配合切割、立体合成、…  相似文献   

16.
CT血管造影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CTA的成像技术和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择一定扫描参数,造影剂的应用方法和血管重建方式进行了36例不同部位的CTA成像,并按标准对CTA图像质量进行分级。结果:本组I ̄Ⅱ级优良图像约占91%,尚能诊断的Ⅲ级约9%。结论:恰当地使用CTA成像技术,能获得满意的CTA图像。CTA是一种成功的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7.
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效果及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和方法:65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作MSCT扫描,所有数据获得在一次屏气中完成.利用心电门控技术,将所得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分别对左主干(LMA)、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A)和右冠状动脉(RCA)及其分支的重建图像进行影像学评价;其中45例同时作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以造影结果为金指标,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了解M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MSCT冠脉钙化积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79.6%,特异性84.9%;65例共260支血管经MSCT成像,228支(87.7%)可用于影像学评价;各节段冠状动脉重建图像,左主干和前降支近中段显示率最高;CAG发现狭窄49支, MSCT发现狭窄44支.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83.7%,特异性97.7%.结论: 在控制心率的情况下,MSCT冠状动脉造影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