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应用方法。方法:搜集50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螺旋CT普通扫描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全肝,层厚8mm,p=1.5;均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法单相期注射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ml(1.5—2.0ml/kg),流率为2.5—3.5ml/s,扫描延迟时间为:肝动脉期:20—30S;门静脉期:60—70S;延迟扫描分两步走,第一次延迟时间为3—5min第二次延迟时间为:10—15min。结果:螺旋CT普通扫描:表现为肝内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病灶大于1cm的44例,其中大于5cm的12例,均可见典型的肝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15例为多发,而其中5例是在倒置期中检出小于1cm的多发病灶。单发小于1cm者6例,虽无明显肝动脉期结节样强化,但具有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典型改变。结论:肝血管瘤在三期增强各期中大多数有典型表现,根据肝血管瘤的强化特点将期强化过程分为四期,即边缘结节强化期、向内部充填期、密度倒置期、等密度期。根据增强各个时期病灶的动态变化特点即可定性诊断,而且在显示病灶全貌尤其对倒置期的显示,大大提高了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与肝癌的鉴剐能力。  相似文献   

2.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强化质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方法前瞻性地选择60例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利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采用不同的扫描和重建参数,应用370mgI/100ml浓度的对比剂100ml团注或采用先70ml的对比剂后50ml的0.9%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4.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肘静脉,应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腹主动脉CT阈值达120HU时延迟7s开始扫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CTA图像;对比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结果最佳的扫描与重建参数为准直64×0.6mm,螺距1.5,层厚1.0,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应用方式为(浓度为370mgI/100ml)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50ml以4.0ml/s注射速度按先后顺序团注。结论选择合适的准直、螺距以保证适当的扫描速度,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度以保证血管内足够的对比剂峰值浓度及峰值持续时间,此二者是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碘对比剂小剂量测试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时,腹主动脉强化峰值到达时间的差异。方法60例心功能正常患者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0例,注射流率分别为4.5 ml/s、3.5 ml/s、4.5 ml/s,每组小剂量团注测试与增强剂量注射流率相同,A组与B组加20 ml生理盐水冲管,C组注射完对比剂后不用生理盐水冲管。另一组20例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D组,扫描方法及参数同A组。碘对比剂浓度为370 mgI/ml及采用电影模式增强扫描。测量每组小剂量团注测试及增强剂量团注扫描时肝门水平腹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比较两者到达最大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异。结果小剂量团注测试峰值到达时间变化范围,A、B、C组为19~24 s,平均分别为(20±2)s、(19±3)s、(22±3)s;D组为24~42 s,平均(28±14)s。增强剂量峰值到达时间A、B、C组变化范围为20~26 s,分别平均为(22±3)s、(21±2)s、(24±2)s;D组峰值到达时间变化范围为26~44 s,平均(32±14)s。A、B、C组小剂量测试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时,对比剂到达肝门水平腹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相差约2~7 s,D组3~12 s。结论64排螺旋CT进行碘对比剂测试小剂量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到达肝门水平腹主动脉峰值时间,不同剂量和不同注射流率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先作平扫,再以3ml/s的速度通过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9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25s),门脉期(70~85s)及平衡期(180~200s)扫描,层厚5mm。分别观察平扫及增强各期正常胰腺的形态、密度的变化,胰腺癌的形态、密度的变化以及转移瘤的发现率。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密度分辨率高,可在一次屏气下完成腹部的CT扫描。正常胰腺血供丰富,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很明显,而胰腺癌为相对乏血管,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呈低密度区,动脉期扫描正常胰腺和癌肿的密度差异较大,门脉期及平衡期可兼顾显示胰腺癌及胰外转移瘤。结论: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检查应以三期增强扫描作为常规,动脉期对胰腺癌特别是小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螺旋CT早期增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初步探讨螺旋CT早期增强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例活检或临床证实的前列腺癌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90-100ml,3ml/s,延时30s螺旋扫描,层厚5mm,Pitch1:1。结果 11例中4例显示早期较明显强化灶位于周围带,7例未见早期强化。前列腺分区显示较好有助于观察结节增生等情况。结论 螺旋CT团注动脉增强能够显示部分前列腺癌的早期强化,可提高检出率及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作者收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例肝血管肉瘤,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80岁。所有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剂量150ml,注射速率2.5~5.0ml/s。对比剂注射开始28s后作动脉期扫描,70s后作门脉期扫描。层厚7mm或10mm,螺距1.0~1.5,其中1例在对比剂注射4min后作了延迟扫描。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专家对每例CT图像作了分析。确定各例病灶的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层厚7.5mm,螺距1.375,扫描时间0.8s/r,静脉团注对比剂80~120ml,分别延时23~28s、45~50s58~65s行肝动脉期(动脉早期)、门静脉流注期(动脉晚期)和肝静脉期(实质期)扫描,并对图像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增强前后腹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CT值变化和后处理图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能力。结果: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VR、MIP、MPR图像上100%显示肝动脉(150/150),门静脉显示率为96.7%(145/150),肝静脉显示率为95.3%(143/150)。5例门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例中,3例为肝癌合并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1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脾肿大;7例肝静脉显示不清中有5例与门静脉显示不清的5例为相同病例,其余2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结论: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评估肝脏病变、肝脏血管的正常、变异以及病变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包括癌栓)形成的病例,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三期增强扫描,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资料与方法40例无胰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B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胰腺、肝脏实质及胰周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最后分别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两组胰周主动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3.2±3.8)s(A组)及(40.1±3.8)s(B组),而20s(A组)及25s(B组)时胰周动脉CT值多可达200HU;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2.7±3.3)s(A组)及(46.8±4.5)s(B组);胰周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7.5±4.8)s(A组)及(53.3±4.8)s(B组);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9.2±4.7)s(A组)及(64.2±4.5)s(B组)。结论在不同的注射条件下,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三期增强扫描的时间窗的设定并不相同。笔者推荐,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0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45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5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50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旨在分析唾液腺肿瘤行双期动态螺旋CT扫描的强化特点。64例唾液腺肿瘤病人(男31例,女33例,年龄15~82岁,平均49岁)行双期螺旋CT扫描。腮腺肿瘤53例,颌下腺肿瘤11例。均经病理学证实(手术62例,穿刺活检2例)。用高压注射器以3.0ml/s速率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90ml,分别于注入对比剂后30s、120s行早期及延迟期扫描。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水平,扫描参数为:35s采集时间,5mm层厚,5mm/s床进速度,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同注射流率对肝脏对比剂循环时间的影响 ,确定多层螺旋CT(MDCT)肝脏 3个循环期的最佳时间。方法 选取正常人 50例 ,性别和年龄匹配后分为 2组 ,以不同注射流率(3和 5ml/s)从周围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的 10s开始扫描 ,在肝门层面每隔 4 5s采集 4层图像 ,达12 0s ,测量肝脏、门静脉及主动脉增强前后不同时间的CT值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 ,两组间进行t检验。结果 肝动脉期、门脉流入期及肝静脉期的起始时间 ,3ml/s组时间分别为 17.2 (11 7~ 2 2 6)s、2 7.1(2 3 1~ 3 3 0 )s和 59 3 (54 9~ 64 0 )s ;5ml/s组分别为 14 3 (10 3~ 17 6)s、2 2 5(17 5~ 2 7 5)s和 48 2(40 1~ 55 3 )s。门脉和肝脏峰值的升高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但是主动脉峰值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而门脉流入期持续时间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5ml/s流率注射对比剂较 3ml/s有早而较强的主动脉强化 ,而肝脏及门静脉强化峰值及对门静脉流入期的持续时间无明显影响。使用多层螺旋CT行肝脏扫描 ,采用 5ml/s注射流率技术为提高肝肿瘤检出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螺旋CT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0s早期扫描是否比延迟60~70s的标准延迟扫描能更好地显示胰腺实质增强,作者对120例病人进行了双期螺旋CT扫描,男77例,女43例,年龄18~85岁。采用压力注射器经静脉快速注射150ml碘苯六醇,团注对比剂开始后20s在屏气状态下行第一次扫描,扫描自膈顶开始,范围包括胰腺和肝脏,随后在团注后49~71s行第二次扫描。测定胰腺头、体、尾在动脉期(AP)和门静脉期(PVP)的CT值,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AP的平均胰腺增强程度(82HU±3)明显高于PVP(62HU±Z)(P<0.001),其中AP较PVP胰腺CT值高10HU者有66/92例(72%)。AP的平均延迟时间为32s±2,PVP为71s±7。作者认为,在观察胰腺时,双期螺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5例肝腺瘤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3ml/s单相注射,延迟20~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腺瘤及正常肝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腺瘤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例肝腺瘤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肝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其平均CT值与正常肝组织相差38HU,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8.94,P<0.01);在门脉及延迟期,4例腺瘤表现为等密度,1例为略低密度,分别与正常肝组织平均CT值相差(3.7±7.1)HU和(-4.3±3.6)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0,t=0.75;P值均>0.05);肝腺瘤动脉期平均CT值明显高于门脉及延迟期,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8.39,P<0.01)。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动脉期扫描。  相似文献   

13.
李小晶 《放射学实践》2007,22(3):268-270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双期扫描的影像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2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CT征象.扫描层厚5~10 mm,对比剂为60%的有机碘水溶液,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流率3 ml/s,总量80~100 ml.动脉期扫描为注射开始后25~30 s,门静脉期为60~70 s.结果:小肝癌平扫多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动脉期全瘤范围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肝但低于同层主动脉,门脉期肿瘤密度从高于肝迅速降至低于肝,同时也低于同层主动脉密度.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平扫一般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动脉期大多数再生结节不强化或呈低密度,极少有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再生结节多数为均匀强化,少数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具有诊断意义,特别是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螺旋CT四期动态扫描的典型与非典型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FNH 的病例的典型和不典型CT表现,每例都经CT平扫和四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2例FNH病例中,10例单发,2例多发,共发现14个病灶.8例单发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如显示中心疤痕(6例) ,增强动脉期(25 s)明显均匀强化(除外疤痕) (7例),门脉期(50 s)仍明显强化,平衡期(90 s)稍高密度,延迟期(180 s)等或低密度以及增粗与扭曲的供血动脉(6 例) 等.4个病灶增强动脉期(25 s)明显不均匀强化,疤痕区不明显,门脉期和平衡期低密度,术前被误诊为肝细胞肝癌.另外2个病灶误诊为血管瘤.结论 FNH大多具有典型的动态CT增强征象,但少数征象不典型.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螺旋CT对21例(≤2cm)的胰腺癌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对比剂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0~25s)和实质期(注射后50~60s)扫描,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42±14)HU,实质期(48±18)HU,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动脉期(105±15)HU,实质期(86±11)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动脉期(69±15)HU,实质期(38±21)HU,动脉期时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动脉期时可获得肿瘤-胰腺密度最大差值,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动态扫描胰腺实质强化时相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利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材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胰腺病变而行上腹部CT检查者 40例。选择胰腺实质显示最完整一层作动态增强扫描 ,扫描周期为 4s(其中扫描时间 1s ,间隔 3s) ,团注对比剂后 ,延迟时间 15s ,持续扫描至 71s ,共作 15层动态扫描。结果  40例正常胰腺实质高峰时相的分布为 :36例 ( 90 % )在 39~ 5 1s之间 ,1例 ( 2 .5 % )小于 39s ,3例 ( 7.5 % )大于 5 1s。腹主动脉 38例 ( 95 % )在 33~ 47s之间达到高峰 ,2例 ( 5 % )小于 33s。结论 经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当采用 2ml/kg体重对比剂剂量 ,注射速度为 3ml/s时 ,正常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为 39~ 5 1s ,即胰腺实质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最佳强化时相为 33~ 47s  相似文献   

17.
CT多层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用于术前评价胸主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评价了胸主动脉增强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对术前制定治疗方案的价值。53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数据,用19号针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Iopramide(300mg/ml)100ml。扫描方式或采用5ml/s的快速手推注射,在注入40ml后即开始扫描,或是在100ml团注后立即扫描。扫描层厚5~10mm,螺旋CT的螺距为1,扫描间隔15~20s。图像用Advantage Windows1.2重建。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35例钝性创伤致肾损伤病人的螺旋CT作了回顾性研究。口服对比剂后,以2ml/s静脉注射100ml对比剂根据标准程序完成腹部和盆腔的最初CT。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延迟60s,均用螺旋技术扫描获得CT影像。 结果显示,3例在最初CT确定无对比剂外渗,后在延迟扫描上检出肾脏收集系统损伤。这3例均因各种原因获得重复CT扫描。这种所见结果已改变了肾创伤初始的CT诊断。例1,男性,30岁。在创伤后作了脾切除,肝和结肠的损伤修补,术后病人有  相似文献   

19.
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附20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 /和三期 (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 )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 ,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 观察 2 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 /和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 ,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 2 5s开始扫描 ,门静脉期是 65s开始扫描 ,延迟是 5min开始扫描 ,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 8~ 10s。结果  ( 1)动脉期表现 :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 ,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 ( 2 )门静脉期表现 :a、环靶征 ;b、环状征 ;C、花瓣征 ;d、分房状征。 ( 3)延迟期表现 :病灶缩小或不变 ,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 ,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肝脏三期扫描,研究肝脏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75例怀疑或者已知肝脏肿瘤的患者行MSCT肝脏三期扫描,男性4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岁,年龄范围24~77岁。其中肝细胞癌45例,血管瘤15例,腺瘤3例,肝转移癌12例,病理确诊51例(68%),其余24例(32%)经临床随访与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通过病人肘静脉以3ml/s速度注射90~120ml含碘对比剂,在注射对比剂后25s、50s、90s开始扫描,获得相应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图像。所有数据采用1mm薄层重组,0.5mm薄层间距,然后传输到工作站进行VR、MIP图像重组。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和图像后处理,MSCT图像可清晰显示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在肝动脉期,42例肝细胞癌病例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供血动脉,其中20例DSA对照检查,MSCT图像分析结果与DSA相一致;9例动静脉瘘形成;门静脉期,16例显示门静脉癌栓,门静脉闭塞5例。在肝动脉期,14例肝血管瘤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其分支供血,与DSA所见一致,门静脉期均见其引流静脉及其小分支。3例腺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均见其供血动脉。10例肝脏转移癌在肝动脉期见肿块边缘有细小供血动脉。结论:MS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利用VR和MIP相结合的成像方法可提供更详细的肝脏肿瘤的血管信息,尤其在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侵犯血管方面,为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