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行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 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52例患者的护理资料,统计并发症情况,并总结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结果 34例占65.4%的患者能够顺利拔管,恢复良好,18例占34.6%的患者出现了并发症,主要症状为气管食管瘘、感染和出血.结论 行气管切开术后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和预防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确保患者顺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我科2000-2006年共护理了因车祸外伤及脑血管意外致重症颅脑疾患行气管切开术患者86例。其中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18岁,外伤70例,脑血管16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我们对1例高龄声门癌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给予质子放射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重症肺炎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市北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且行气管切开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气管切开常规护理)与EBN组(给予气管切开循证护理),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7-06-2010-05收治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经精心的护理,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4~65岁,平均39.5岁.重症颅脑损伤38例,高血压脑出血12例.入院时GCS评分3~7分,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行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6.
肌松剂用于破伤风行气管切开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破伤风病死率高,行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症破伤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重症破伤风患者常因频繁大抽搐而引起喉痉挛窒息,特别是刺激咽喉部时更易诱发,这给气管切开术带来很大的危险性。我院自1992年起对6例重症破伤风患者采用一种稳妥的方法行气管切开术,即先用肌肉松弛剂,然后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在人工正压呼吸的基础上行气管切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6例患者均被抢救成功。作者介绍了这种气管切开术方法及护理,并附有典型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术后的重症患者86例,根据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实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情况、通气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套管痰液阻塞、气管黏膜损伤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及碱剩余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ICU危重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床旁行微创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施行床旁经皮气管切开术的重症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行PDT成功率100%,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DT术用于危急重患者,用时短、操作简单、定位准确,配合严密的术后护理,可提高危急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很多外因均可加重病情或导致危象发生,而肌无力危象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呼吸机的应用是重症肌无力危象抢救的主要方法.我科自1993年2月至1999年9月共收治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18例,均应用呼吸机抢救治疗,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8至57岁,平均年龄38岁.18例均施行气管切开术后应用美国NMI公司纽邦150型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械通气时间为24小时至45天,累计达236天5小时. 2 护理体会重症肌无力危象是由于呼吸肌麻痹,呼吸无力,气道内分泌物聚集,导致严重缺氧.紧急施行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是其重要抢救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术后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对气管切开术患者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1.
我科于2001年1月-2006年1月对收治的5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2001年1月-2006年1月收治50例气管切开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45±1.5)岁。气管切开时间3~55d,平均(30.0±2.3)d,其中重症颅脑损伤22例,严重烧伤病15例,其他重症患者13例。2.结果。50例气管切开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合并肺部感染11例,皮下气肿2例,吞咽困难1例,死亡1例。其余病例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致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5月~2005年11月,我们对40例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加强气道用药管理,采用改良气管套管的护理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肥胖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以期达到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率的效果.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肥胖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采取综合护理.结果:在临床实践中,3例死于原发病,1例死于气管套管脱出,2例并发肺部感染或切口感染,26例原发病好转后顺利拔管.结论: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并肥胖患者给予气管切开术后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我们收治46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46例,男37例,女9例;年龄18~70岁,平均36岁.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术后抑郁性木僵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我院收治1例气管切开术后严重抑郁性木僵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22岁,因气管切开术后9d,拒食、违拗、治疗护理无法进行2d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急救技术操作,在神经外科重症颅脑疾患救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用方法包括常规气管切开术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DT)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愈合疤痕小、便于护理等优点,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1].术后有效的病情观察和气道护理,对重症颅脑疾患的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09-07-2010-02我院共实施该项手术3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吴惠文  丘宇茹 《护理研究》2012,26(27):2547-2548
神经外科重症病人大多需要手术治疗,经常需要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而采用治疗手段又极易造成病人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是神经外科重症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分析我科38例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的痰菌谱资料,提出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1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气管切开术后病人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7岁~80岁;外院带入气管套管病人11例,ICU转入带气管套管病人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4373-4374
探讨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在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7月诊治的行气管切开术的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抽取75例作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8),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其护理满意度是97.3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其护理满意度是7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护理满意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2007年至2010年对我院2例喉梗阻患者的急救、治疗和护理的疗效观察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我院行气管切开术2例,男1例,36岁,女1例,45岁.皆因喉头水肿导致喉梗阻,经气管切开及药物治疗,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20.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抢救垂危患者的急救手术,由于老年患者病情危重及术后体质差,并发症可随时发生.因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和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我院近15年来耳鼻喉科气管切开术74例老年患者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科学心理护理的重要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