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电子显微镜(电镜)和负染技术分析裂殖酵母端粒结合蛋白质Shelterin五元复合物(Rap1-Poz1-Tpz1-Ccq1-Pot1)的三维结构。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在体外重组和表达带有组氨酸-小分子泛素相关修饰物蛋白(histidine-small ubiquitin related modifier,His-SUMO)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纯化标签的目的蛋白质,通过两步亲和层析(镍离子金属螯合亲和层析、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以及一步凝胶过滤层析(SuperoseTM6 10/300 GL)分离纯化目的蛋白质复合物。采用0.75%甲酸双氧铀对蛋白质样品进行染色,用120 k V透射电镜观察,放大倍数设置为92 000倍,收集颗粒分散性较好的负染照片。用EMAN2软件和Relion3.0软件,通过单颗粒重构技术研究裂殖酵母Shelterin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最后利用UCSF Chimera软件对裂殖酵母Shelterin复合物的重构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两步亲和层析以及凝胶过滤层析获得纯度高、组分齐、...  相似文献   

2.
2001年,Baumann等发现并鉴定出人端粒保护蛋白(humanprotection of telomeres,hPOT1),它是至今发现的唯一能与人类端粒单链DNA结合的蛋白质。hPOTl最重要的功能是对端粒有直接而重要的保护作用。hPOTl能直接与端粒DNA富G单链结合,似“帽子”戴在染色体两端,防止端粒DNA序列丢失、降解、重组,人们形象地称hPOT1为“端粒保镖”。hPOT1与其他重要的端粒结合蛋白、端粒酶等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端粒长度调节。其表达水平下降所引起的端粒功能异常以及染色体畸变,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端粒结合蛋白研究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Chong在1995年发现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TRF1后,近几年已发现了包括TRF2、TANK1、TANK2、TIN2、Pinx1、POT1等在内的10余种端粒结合蛋白.这些蛋白与端粒一起形成三维环状结构t-loop,其中端粒结合蛋白、端粒、端粒酶及其它参与细胞功能调控的重要蛋白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对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细胞调亡等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与衰老和肿瘤有着密切的联系.展开和深入对该领域的研究,对了解衰老和肿瘤的根本机制,进一步寻求诊断和治疗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就端粒结合蛋白在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2001年,Baumann等发现并鉴定出人端粒保护蛋白(human protection of telomeres,hPOT1),它是至今发现的唯一能与人类端粒单链DNA结合的蛋白质。hPOT1最重要的功能是对端粒有直接而重要的保护作用。hPOT1能直接与端粒DNA富G单链结合,似“帽子”戴在染色体两端,防止端粒DNA序列丢失、降解、重组,人们形象地称hPOT1为“端粒保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端粒保护蛋白1(hPOT1)的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患者79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分为冠心病组(n=49)和对照组(n=30),分离外周血白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hPOT1 mRNA表达水平,研究对象均测定身高、体质量、血压等指标,检测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 冠心病组hPOT1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P<0.05);hPOT1 mRNA表达水平与冠心病的易患因素高血糖(r=-0.264,P<0.05)、高胆固醇(r=-0.213,P<0.05)及高血压(r=-0.331,P<0.01)分别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OT1为冠心病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871, 95%CI=0.852~0.900,P<0.05 )。结论 hPOT1表达水平减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及其易患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上个世纪 30年代 ,遗传学家Muller和Mc Clintock提出了端粒 (telomere)的概念 ,70年代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证实端粒结构为简单的TTGGGG核苷酸重复序列[1 ] ,1 984年Greider和Blackburn又在四膜虫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 [2 ] 。近几年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十分活跃 ,现就端粒和端粒酶的一些进展及其在食管癌方面的研究予以阐述。1 端粒 (telomere)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由 2~ 2 0kb串联的短片段重复序列 (TTAGGG) n 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 ,在染色体定位、复制、保护和控制细胞生长寿命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端粒/端粒酶相关蛋白与恶件血漓病关系密切,对其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为恶性血液病的早期诊断、基因治疗及预后评估开辟了新途径。作者对端粒,端粒酶相关蛋白结构与功能及其在恶性血液病中表达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鉴定端粒重复结合蛋白1(TRF1)的磷酸化位点及其与磷酸化激酶Aurora B在体内外的相互作用。方法用myc-His-TRF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人宫颈癌细胞HeLa,免疫沉淀后行质谱分析。采用免疫沉淀及体外沉降实验研究TRF1与Aurora B的相互作用。结果免疫沉淀实验结合质谱分析鉴定出5个新的TRF1磷酸化位点;运用体外沉降实验和体内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Aurora B能够与TRF1在体内外相互结合。结论 Aurora B可能是一个新的TRF1结合蛋白,TRF1与Aurora B能够在体内外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端粒锌指相关蛋白(ZBTB4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 年12 月90 例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及配对正常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ZBTB48 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ZBTB48、Ki-67 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ZBTB48 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利用网络公共数据库,分析ZBTB48 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ZBTB48 mRNA的表达水平在癌组织中比正常组织中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9);ZBTB48 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癌组织中比正常组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ZBTB48 蛋白的表达水平与Ki-67 蛋白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 =0.0005);ZBTB48 的mRNA 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相关;ZBTB48 的表达水平低则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差。结论ZBTB48 低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和2及端粒保护蛋白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我院33例明确诊断为食管癌患者的中心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然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适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RF1、TRF2和POT1基因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TRF1mRNA在食管癌中心和癌旁表达所得CT值分别为(1.42±2.31)和(1.0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33);TRF2为(8.53±2.57)和(8.38±1.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33);POT1为(4.72±1.47)和(3.80±1.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33)。结论虽然TRF2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但TRF1和POT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提示TRF1和POT1有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杨孟华  房殿春 《重庆医学》2003,32(5):621-624
端粒与端粒酶是当今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核酸 蛋白复合体 ,其功能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端粒酶是一种核酸核蛋白酶 ,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的重复序列 ,以维持端粒长度的稳定性。许多研究表明 ,端粒、端粒酶的功能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而端粒长度的维持对于肿瘤细胞的持续生长是不可缺少的 ,具有较长端粒的肿瘤细胞也易发生耐药[1] 。在人类大多数肿瘤细胞 ,端粒长度的维持依赖于端粒酶的活化 ,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1 端粒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1 1 端粒DN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和2及端粒保护蛋白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我院33例明确诊断为食管癌患者的中心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然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适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RF1、TRF2和POT1基因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TRF1mRNA在食管癌中心和癌旁表达所得CT值分别为(1.42±2.31)和(1.0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33);TRF2为(8.53±2.57)和(8.38±1.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33);POT1为(4.72±1.47)和(3.80±1.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33)。结论虽然TRF2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但TRF1和POT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提示TRF1和POT1有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能高效表达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第^33-277位(TRF1^33-277)氨基酸的菌株并制备多抗。方法:设计一对引物,分别带有Kpn I和EcoRI位点,从已经克隆了TRF1cDNA全长的重组质粒pCRⅡ-TOPO-TRF1扩增TRF1^33-277cDNA片段,克隆入PGEM-T质粒,测序和酶切图谱鉴定,EcoRI酶切后亚克隆入pGEX-3X的EcoRI位点之间,筛选在向插入重组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X线对Tca8113细胞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X线照射前后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蛋白的含量变化,采用AnnexinⅤ-FITC/PI联合染色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结果:与照射前相比,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经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0.5 h,各组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蛋白含量均上升(P<0.05),1 h后,2 Gy组的TRF2蛋白含量降至与未照射时水平相当,3 h和5 h时降至比未照射时更低(P<0.05),其它照射剂量组的TRF2蛋白在照射后1 h时均已降至不可测得的水平。结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被激活,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蛋白含量应激性地短暂升高是经X线照射后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5.
杨明  刘飞  侯敢  黄迪南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7):2645-2645
hSnm1B是β—CASP家族中的一员,其基因序列与酵母SNM1有同源性。DNA是其主要作用底物,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目前对它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机制还不十分了解,hSnm1B是β—CASP家族中了解最少的一种蛋白质。2006年6月2日,Brian等公开发表了他们的新发现-HSnm1B,一种新的端粒结合蛋白(Biol Chem,2006,281:15033—15036),认为它可能在端粒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rian等对Hhnm1A和hSnm1B这两种公认的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展开研究,观察它们与端粒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端粒—端粒酶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7.
18.
史进方 《苏州医学》2006,29(1):54-56
端粒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它由DNA重复序列和特定的端粒结合蛋白相结合而形成的核染色质组成。端粒DNA是由一小段富含G的简单重复序列,人的端粒DNA序列是由一段高度保守的重复序列d(TTAGGG)n构成的特化区。端粒结合蛋白,主要成分是“端粒重复结合因子”(TRF)。端粒排列成高级的“T-环”结构,像“帽子”一样扣在染色体两端,防止染色体融合、重组、降解,维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端粒的这种保护功能在基因完整性和细胞生理学其他方面的调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和鉴定端粒结合因子(TRF1)免疫共沉淀蛋白复合物并克隆其基因.方法:以TRF1抗体应用免疫共沉淀方法,从细胞蛋白抽提物中分离TRF1蛋白复合物,并作蛋白质肽指纹谱鉴定;应用温度梯度PCR,从人cDNA文库中扩增目的基因,并构建pEGFP-C2真核表达载体;核苷酸测序和Western blot验证目的基因序列和表达载体.结果:从TRF1免疫沉淀复合物中分离出了Tara蛋白;人cDNA文库中PCR扩增所得产物为1.7 kb,与Tara基因CDS序列同源性为99.9%;GFP/Tara融合蛋白约100 kD,Tara在间期HeLa细胞中弥散表达于胞浆,而有丝分裂细胞则定位于整个细胞.结论:Tara是一个可能的TRF1相互作用蛋白,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肿瘤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顽症 ,它的形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基础。正常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 ,转变为恶性细胞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形成肿瘤 ,哺乳动物体内有一套精细的特性 -永存性 ,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Muller和Mcclintock就认识到染色体末端存在一种维持染色体完整和稳定的特殊结构—端粒(telomele) ,能防止染色体DAN降解 ,末端融合缺失和非正常重组[1] 。端粒酶 (telomerase)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