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东莞市常见经输血传播病原体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传染源。方法采用ELISA法对36 543例受血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36 543例患者总阳性者为5 526例(15.12%),其中HBsAg阳性4 851例(13.27%)、丙肝抗体阳性303例(0.83%)、艾滋病抗体初筛阳性43例(0.1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329例(0.90%)。结论检测受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标志物,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4项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19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丙肝病毒(HCV)抗体检测及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试验.结果 HBsAg阳性率12.01%、HCV阳性率0.36%、HIV阳性率0.06%、TRUST阳性率1.09%.结论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有益,而且保证输血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 687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抗-TP)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 687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2.18%,抗-HCV阳性率为0.90%,抗-HIV阳性率为0.05%,抗-TP阳性率为0.57%。结论做好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的检测工作,对掌握受血者的感染状况,判定医疗纠纷责任,预防和减少因输血治疗造成的医疗纠纷,以及对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的自身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受血者输血前4项检测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颖  李彬  朱艳 《江西医学检验》2003,21(4):275-276
目的 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4项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019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丙肝病毒(HCV)抗体检测及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试验。结果 HBsAg阳性率12.01%、HCV阳性率0.36%、HIV阳性率0.06%、TRUST阳性率1.09%。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有益,而且保证输血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乙型、丙型肝炎标志物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梅毒螺旋体抗体先采用ELISA进行检测,ELISA阳性标本再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确证,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检测用于观察疗效或感染;对2010年1~12月需输血、手术的患者18 147例进行感染筛查4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阳性为3 193例,总阳性率为17.60%。其中HBsAg阳性率为14.66%,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42%,抗-HIV阳性率为0.02%,梅毒感染率为1.52%。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不仅可以提供客观依据,避免日后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患者及早了解病情并及时治疗,还可预防院内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胡莉  吴书笔  朱合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2):2789-2789,2791
目的探讨拟受血者输血前各项血液传播性疾病血清标志物情况。方法对15 055例拟受血者血液传播疾病血清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拟受血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梅毒螺旋体(抗-TP)检测采用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3种方法检测。结果抗-HCV阳性率为1.67%,抗-HIV阳性率0.03%。单独ELISA检测抗-TP阳性、ELISA和RPR检测抗-TP均阳性、单独RPR检测抗-TP阳性率分别为2.76%、0.58%和0.03%。15例同时抗-HCV和抗-TP阳性。结论做好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不仅可以了解该地区血源性疾病的感染情况,还可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及医源性感染,保证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 245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梅毒酶联免疫吸附(TP-ELISA)试验.结果 HBsAg阳性率9.2%,HCV阳性率0.62%,TP-ELISA阳性率0.55%,HIV为0%.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有益,而且保证输血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查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6):1963-1964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测4项指标在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中的临床意义,以便做好自我防护及预防交叉感染,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2010年3 237例住院输血前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Ⅱ型)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检测样本总阳性数531例,总阳性率16.40%。其中检出HBsAg阳性362例、抗-HIV阳性13例、抗-HCV阳性50例、抗-TP阳性116例,经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确证106例。不同性别的检测情况来看,男性抗-TP阳性率(4.16%)明显高于女性(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可避免或减少因输血产生的有关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医疗纠纷,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有利于医患双方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9.
了解输血前患者血清学四项指标的感染情况,保证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有效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同时有助于患者的诊治,有助于医护人员诊治过程中的隔离防护,避免自身感染。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 sA 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 IV)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TRU ST)检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01/2007-12我院住院及门诊拟输血患者3 475例,其中男2 038例,女1 437例,年龄2~79岁。1.2方法本组均于输血前采集静脉血3 m l送检。用EL ISA法检测HB sA g(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抗HCV(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抗H IV(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盒),TRU ST(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TRU ST阳性者用TPPA(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试剂盒)做确认试验,各试验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2结果HB sA g阳性236例(6.79%),抗HCV阳性64例(1.84%),抗H IV初筛阳性1例,后经省疾控中心确认为阳性,TRU ST阳性18例(0.52%),经TPP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血前4项检测的必要性和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输血前1 700例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的联合检测。结果 1 700份标本中HBsAg阳性168例,占9.9%,抗-HCV阳性29例,占1.7%,抗-TP阳性36例,占2.1%,抗-HIV阳性1例,占0.01%。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相关的4项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对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3467例输血前患者血清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院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毒(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了解南平地区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情况,以防范患者、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及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3467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HCV和抗-HIV检测,同时用梅毒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初筛,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TPPA)确证。结果HBsAg阳性率14.74%(511例),梅毒抗体经TRUST法检测阳性率2.11%(73例),再经TPPA确诊阳性率1.90%(66例)。抗-HCV阳性率0.40%(14例)、抗-HIV阳性率0.09%(3例)。结论本地区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性疾病指标有0.09%~14.74%的阳性率;HBV、HCV、TP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HIV感染率低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2.
3 480例输血前患者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和掌握输血前患者血清标志物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3480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并对前3种标志物阳性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作统计分析。结果 3480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阳性率分别为11.10%、0.40%、4.30%、0.08%;对197例HBsAg、71例抗-TP和22例抗~HCV阳性患者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除了HBsAg、抗-TP阳性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HBsAg、抗-HCV、抗-TP阳性患者中40岁以上较高,表明中老年健康值得关注。(2)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标志物检测,有利于医患双方采取有效的预治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潘优敏  谢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769-770,773
目的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了解输血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辨别输血所致感染是入院前感染或是医源性感染,避免医疗纠纷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6 421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12.76%(819/6 421);抗-HCV阳性率0.72%(46/6 421);抗-TP阳性率1.83%(118/6 421);抗-HIV阳性率0.08%(5/6 421)。男性HBsAg阳性率为15.58%(569/3 652),高于女性的9.02%(250/2 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抗-HCV、抗-HIV、抗-TP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性疾病指标有0.08%~12.70%的阳性率;HBV、HIV、TP感染率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但HCV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指标的感染情况,为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发生,防止医护人员职业感染。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院2683例输血前患者血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我院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病指标阳性率为11.5%,其中HBsAg阳性率为9.84%,抗-HCV阳性率为1.57%m,抗-HIV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15%。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并可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输血治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阳性率.方法 采用ELISA对2008~2010年于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27 779例住院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初筛;初筛阳性标本进行确证检测,HBsAg、抗-HCV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抗-TP检测采用梅毒螺旋体颗粒明胶凝集试验,抗-HIV阳性标本送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检测.结果 27 779例患者HBsAg、抗-HCV、抗-TP、抗-HIV确证阳性率分别为6.88%(1 910/27 779)、0.72%(199/27 779)、1.04%(290/27 779)、0.03%(8/27 779).结论 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有利于避免医疗纠纷,也有利于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避免医源性污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肿瘤患者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及各种特异性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在安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备血患者23000例,其中男19769例,女13231例,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对初筛阳性者进行特异性抗体鉴定;对需要输血的患者准备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结果①23000例样本中检测出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者118例,检出率0.51%,其中男性检出率为0.29%(58/19769)、女性检出率为0.45%(60/13231),其中以抗-Lea、抗-M、Rh系统的抗体、抗-P1及非特异性抗体较为多见;②118例抗体阳性者,有输血史或妊娠史者89例,其中检出的Rh抗体均有输血史及妊娠史;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29例,以抗-Lea、抗-M、抗-P1为多见,无Rh系统抗体;③为37例初筛阳性的患者准备了相合红细胞,其中4例进行了相合输血。结论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χ^2=30.10,P〈0.0001),其中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多分布于有妊娠史或输血史的患者,这对保证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拟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分析相关性传染病感染情况,以减少和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32 418例拟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的检测,采用胶体金方法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以及梅毒抗体(抗-TP)进行检测。结果在接受检查的患者中共查出阳性标本4 863例(15.0%),其中HBsAg阳性4 460例(13.9%),抗-HCV阳性265例(0.82%),抗-TP阳性401例(1.24%),抗-HIV阳性67例(0.21%)。在HIV阳性标本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叠感染情况,并以HCV的重叠感染率最高。另外抗-TP阳性率呈现逐年大幅上升趁势,而且感染人群中大部分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结论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对减少医疗纠纷及加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危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AIHA患者DAT阳性对临床输血效果影响.方法:收集多个科室96例DAT阳性的非AIHA输血者为阳性组,均分为甲组(48例输注洗涤红细胞)和乙组(48例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对照组为58例DAT阴性的常规输血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MGT)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检测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预约输血的患者1 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和观察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观察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和特异性;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60%,其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1例,占阳性比率为73.33%;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4例,占阳性比率为26.67%。女性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输血次数≥3次者高于输血次数<3次者,有血液疾病和妊娠史者高于无血液疾病和无妊娠史者(P<0.05)。观察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能够有效避免输注含有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确保临床输血治疗安全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