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首乌,义名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是中药补益剂中的一味常用药。味苦、叶、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养叭滋阴,乌须发,截疟,祛风,解毒”之功效,主治“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等病症。  相似文献   

2.
窦迎春 《国医论坛》2011,26(2):35-36
何首乌,在晋代已有应用,但医药书籍的记载则首见于唐《何首乌传》,名首乌,宋代《日华子本草》始名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块根,味甘、苦、涩,性微温。归肝、心、肾经。为补肝肾、益精血之佳品。常用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之头目眩晕、心悸失眠、须发早白等;并能截疟,为久疟伤阴、日久不愈之必用药;且能润燥通便、解毒,故亦用治血虚津亏、肠燥便秘以及瘰疬、疮痈、皮肤疹痒等。  相似文献   

3.
何首乌善降脂通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和璧 《中医杂志》2004,45(8):571-571
何首乌味苦涩,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精血、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之功,传统用于精血亏虚,须发早白等症.先父在世时颇善用何首乌治疗老年性疾病,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以何首乌为主药,组方治疗高脂血症伴大便秘结者,均收到降血脂和通便的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乌鹿正阳丹:何首乌六两(黑豆拌蒸晒),怀山药四两(炒),为末,用真鹿胶糊丸。疟后1体虚,或腹中作泻,或往来寒热,皆由阳气之弱,须用此丸治之。1本方虽仅用三药组合,而对肺、脾、肝、肾之阳都已顾及。故不仅限于疟后阳衰,即其他疾病所致的阳气虚弱者,亦可适用记乌鹿正阳丹方  相似文献   

5.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述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等,分析1989~2007年期间与何首乌功效与药理相关文献,归纳汇总何首乌的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何首乌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相合之处。何首乌性温味苦涩,温能补肝,苦能补肾,收敛精气。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久服延年不老”与延缓衰老;“入血分,消痰毒”与调节血脂;“止心痛,益血气”与抗心肌缺血;“调气血,泻肝风”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专入肾,益精髓”与提高学习记忆;“补肝肾,入肝肾脾经”与增强免疫等。②与何首乌“乌须发”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③生何首乌、制何首乌功效不同,药理研究应根据其功能主治加以辨别。结论:何首乌现代药理研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一定的相吻之处,这为合理阐述何首乌的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依据,并为何首乌进一步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何首乌蒸猪肝 制何首乌15g,猪肝250g;将制何首乌打成细粉,猪肝洗净,切4cm长的薄片。姜切片,葱切段。再将猪肝放入碗内,加入盐、味精、料酒、酱油、白糖、姜、葱,腌渍1小时。然后将猪肝放入蒸碗内,放入制何首乌粉,抓匀,上武火大气蒸笼内,蒸30分钟即成;此款的功效是补肝益肾,养血祛风。适用于肝肾阴亏、须发早白、血虚头晕、腰膝酸软、筋骨酸痛、遗精、崩漏、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痛肿、瘰疬、肠风、痔疾、更年期综合症等。  相似文献   

7.
《内经》疟病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经》中称“疟”有“温疟”、“风疟”、“疟寒之疾”,并认为疟的发生与风邪和寒邪密切相关。《素问·疟论》根据疟病寒热发作的先后和有无分为寒疟、温疟、瘅疟。《素问·刺疟》还有足六经之疟、五脏疟和胃疟的“十二疟”之别,针刺治法亦各异,可见《内经》中关于疟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临证用药话首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首乌临床运用广泛,根据历代医家临床体会主要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毒、截疟等功用。根据我们临床经验,何首乌对下述病证疗效亦佳。治心痛:《开宝本草》首载何首乌“止心痛”。我们受此启发,对“心痛”患者症见胸闷痰粘,心烦口干,苔黄腻,脉滑数等痰浊闭阻兼见气阴不足,多在辨证方药的  相似文献   

9.
何首乌     
<正> 何首乌,中药名,出《日华子诸家本草》。别名地精、赤首乌、小独眼、红内消等,属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入药有制首乌和生首乌之分。前者补肝肾、益精血;后者润肠通便、解毒、截疟。据《历代名医求蒙》记载,“何首乌”这药名,有着一个奇异的传说; 何首乌是顺州南河县人,祖父叫何能嗣,父名叫何延秀。能嗣平时爱慕道术,随师入山学道。有一天因喝醉了酒,露卧在山野,忽见有藤二株,相距有三尺多远,但“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能嗣感到非常奇怪,  相似文献   

10.
吴志明  石瑜 《中医杂志》2004,45(8):571-572
何首乌一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何首乌性味"苦、甘、涩、温,归肝、肾、心经",生用具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症";制用则具"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功,能治"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高血脂症".我们据生何首乌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民间偏方,经临床试用验证该药确有此功效,现举2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何首乌所致不良反应概况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何首乌属于中药中较为常用的一味药物 ,该药始载于《开宝本草》,亦名首乌、赤首乌、马肝石、紫乌藤等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 ( Polygon-um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 ,《开宝本草》、《本草纲目》皆有记载。近代医家认为 :“生首乌、甘、苦、平 ,归心、肝、大肠经。功能截疟 ,解毒 ,润肠通便。制首乌甘、涩、微温 ,归肝、肾经。功能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该药历来为古今医家、饮食家所推崇 ,临床中常用于补肝肾 ,乌须发 ,益精血 ,成为滋补延年佳品。近来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斑秃、脱发等症 ,疗效满意 ,并作为美容 ,美发 ,…  相似文献   

12.
庞德立 《中医杂志》2004,45(10):734-735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益精血、截疟、解毒、通便.笔者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何首乌尚能养心和血,通利血脉,用治冠心病疗效确切.用量30~50g,根据临床不同证型,灵活配伍应用,每获良效.现举2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叶氏“柴胡仞肝阴”说之我见娄底地区人民医院(417000)颜耀东“柴胡肝阴”之说,首见子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署全书》序文中,曰:“柴胡肝阴,葛根竭胃汁。”后叶天士在《幼科要略》疟门中,曾引用此语以示后学。徐灵胎对此论持有异义,初闻叶氏治疟不用柴胡不信...  相似文献   

14.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制首乌味甘、涩、微温,具有补益精血、固肾乌须之功效;生首乌味甘、苦、性平,具有解毒、截疟、润肠之功效。临床多以制首乌入药。本品自古以来即为常用补药,主要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诸证,更是治疗须发早白的良药。  相似文献   

15.
正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心、肾经,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等功效,制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等功效[1]。目前临床多采用制何首乌入药。笔者现从何首乌炮制历史沿革、炮制工艺、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其综述如下。1炮制历史沿革何首乌历代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不加辅料制、加辅料制、药汁制几大类20多种炮制方法[2],其炮制  相似文献   

16.
何首乌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焕群  陈再智 《中药材》1993,16(2):34-37
何首乌是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有补肝、益肾、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痛肿等病症。本品又称首乌、赤首乌等。何首乌可分为生首乌和制首乌两种,原药洗净切片或块状、晒干,叫生首乌,有通便等作用;若将生命以黑豆汁拌蒸者称为制首乌,有补血、养精作用。何首乌的成分主要有卵磷脂、羟基蒽醌类化合物(主要为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葡萄糖甙;均二苯  相似文献   

17.
李松  隆龙  张东 《中成药》2007,29(1):146-148
柔肝降脂胶囊是由制何首乌、大黄、丹参等10味中药经提取精制而成。临床上具有柔肝降脂、软坚散结、活血行气之功效。主要用于脂肪肝、高血脂症,并可用于治疗肝纤维化。何首乌为方中君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羟基类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具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为了控制产品质量,对其中的制何首乌、丹参、赤芍等药物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结果满意,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形”何首乌真伪鉴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首乌原系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本品历来各地就有许多品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把何首乌释名为文藤(本传)、夜合(本传)、地精(本传)陈知白(开宝)、马肝石(纲目)、桃柳藤(日华)、九真藤(纲目)、赤葛(斗门)、疮帚(纲目)、红内消,并各有记述。李时珍又写道:“何首乌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雌雄并用”。据报道:赤首乌即何首乌之正品;而所谓白首乌,多指萝摩科牛皮消属植物块根而言。各地有白首乌、飞来鸽、隔小消、青洋参等。但历代本草及当今资料均无有“人形”何首乌的记载。1989年在我区辰  相似文献   

19.
疟者,是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清代医家王孟英,用温病理论辨治疟疾,服膺叶天士之论,而独具见解。其时,陈仰山观其治疟如神,疑其“别有神授”,孟英曰:“何秘之有?第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耳。”王氏医案中,治疟案特多,辨证精详独到,处方灵活周匝,不以疟名印定心目,常收灵巧锐捷之效,对后学启迪不少,兹将王氏治疟经验探述如下。一、因时气所感缘求诸疟之治孟英针对很多医家治疟不辨时气感之异,恒以小柴胡汤之类,“颟顸施治,罕切病情”的大弊,提出治疟当辨“正疟”与“时疟”,不可一概施治。他认为正疟是感受风寒之轻者,入于少阳而成,脉象必弦,治以小柴胡汤为主。“若感受风温、湿温、暑热之邪  相似文献   

20.
柴胡是最常用之药,也是争讼最多之药。关于治疟,“禁用”,“必用”,就是二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为求得正确理解,以便临床使用有所依据,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评议。一、“治疟必用柴胡”“治疟必用柴胡”语出《本草害利》,该书作者凌奂是主张“疟非少阳勿用”的,所以他说这是一种误解。但古今不少医者,确是治疟必用柴胡的。如李东垣主张:“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转录了此说,也认为肺疟、肾疟等皆可用之。张锡纯说:“柴胡为疟疾之主药,而小心过甚者,谓其人若或阴虚燥热,可以青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