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 从107例颅脑外伤的患者中筛选出68例重型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34例患者均入院24 h内行颅内压监测,依据监测结果 控制颅内压,适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对照组未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对照组3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79.41%.试验组中,死亡12例,病死率3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IC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根据ICP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ICP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持续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2例(监测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46例(常规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甘露醇应用的时间和计量作比较。结果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较未监测组低,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未监测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三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组预后优于常规组。结论动态ICP监测能较好地反应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治疗能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并发症,降低sTBI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4例脑震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开颅手术后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CEI)扰动系数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非手术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12~14 d,观察组手术侧、观察组非手术侧与对照组CEI扰动指数,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手术侧术后2~11 d CEI扰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术后2 d逐渐增加,术后4~7="" d达高峰,然后逐渐减低,至术后12="" 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12例,CT示术区脑水肿11例;非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6例,CT示非手术区域脑水肿4例。结论 CEI扰动系数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程推移呈现动态变化,可动态评估患者脑水肿或血肿演变过程,指导临床颅内压处理方法的制定。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术后2>0.05),非手术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靶向管控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千佛山医院神经外科诊疗中心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住院的168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将应用ICP监测的sTBI患者设为试验组(88例),同期未应用ICP监测的sTBI患者为对照组(80例)。对2组患者甘露醇的应用情况、术后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治疗时长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甘露醇的使用时长及总量均显著降低,住院及NSICU治疗时长显著减少,而预后良好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颅内感染率和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创ICP监测下的靶向管控对于sTBI患者可以动态监测患者ICP变化,及时评估病情,更有效地控制甘露醇的使用,显著降低住院时长,提高患者预后,降低颅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2):65-65
正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于2011年5月15日制订了《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并刊登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10月第27卷第10期1073-1074页。此"共识"对全国神经外科医师救治颅脑损伤有很大借鉴、指导参考价值,使临床神经外科医生在工 相似文献
8.
胡艳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1)
目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动态监测颅内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0‐03—2013‐03收治的221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1112例和未监测组1102例,对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脱水剂的用量、时间及预后情况(预后良好、预后恶劣、再次手术)及并发症(电解质紊乱、高渗性昏迷、急性循环衰竭等)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颅内压动态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分为有创监测组328例和无创监测组784例,分析两种监测方式的并发症和预后情况,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结果监测组患者脱水剂(20%甘露醇)应用时间、剂量高于未监测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脱水剂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低于无创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创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行动态颅内压监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患者详尽的IC P值,指导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无创监测较有创监测具有明显优势,是未来颅内压动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和阶梯式治疗重型颅脑外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指导意义及阶梯式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GCS 3~5分55例,6~8分73例全部行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术,116例行Codman脑室探头置入颅内压监测术,12例行Camino脑室探头颅内压监测术。根据颅内压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以达到理想的颅内压控制及维持脑灌注压。结果预后良好72例(56.3%);中残12例(9.4%);重残23例(18.0%);植物状态10例(7.8%);死亡11例(8.6%)。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下通过阶梯式治疗能有效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变化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变化及大剂量纳洛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计分3—8分)82例。随机分治疗组42例,除采用临床综合治疗外并应用大剂量纳洛酮;对照组仅采用临床综合治疗,监测颅内压及常规临床监护,观察病人预后。结果重症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增高明显,颅内压.急剧升高与死亡率明显相关。纳洛酮治疗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较对照组好,并发症少。结论重症颅脑外伤颅内压水平与病人预后明显相关。大剂量纳洛酮能够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脑水肿、高颅压,进而改善脑组织缺氧,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CT影像特点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行颅内压监测和头部CT扫描,记录颅内压值和CT影像特点(基底池受压、中线移位、脑室受压情况),并进行Rotterdam CT评分,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各CT影像特点与颅内压水平存在相关性,Rotterdam CT评分与颅内压水平的相关性最强.伤后24 h颅内压水平与病人预后相关性最强,而中线移位和脑室受压情况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评估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及预后方面,Rotterdam CT评分优于单个CT影像特征;颅内压与病人预后存在负相关,对中重、度颅脑损伤行颅内压监测,并进行相关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予以阶梯式降颅内压治疗。结果颅内压监测3~14 d,平均5.2 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术后发生感染3例,对症治疗后好转。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包括良好和轻残)65例,占54.17%;恢复不良(包括重残和植物状态)25例,占20.83%;死亡30例,占25.00%。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手术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低颅内压措施的实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中型弥漫性脑肿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3例中型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为2组。颅内压监测组:入院后即行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入院后行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变化及头颅CT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两组的脱水药用量、并发症及预后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压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问、剂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治疗,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D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颅内压(ICP)的动态变化,分析减压前ICP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给予ICP探头植入后再行DC治疗。测定减压术前、去除骨瓣后、硬脑膜切开后、硬脑膜减张缝合后和关颅后的ICP,并于术后持续监测。出院时和伤后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病人的预后,并分析减压术前ICP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减压术前、骨瓣去除后、硬脑膜切开后、硬脑膜减张缝合后和关颅后的平均ICP分别为(42±12)mmHg、(26±6)mmHg、(6±3)mmHg、(8±5)mmHg和(12±7)mmHg。与减压术前相比较,骨瓣去除后和硬脑膜切开后ICP均明显下降(均P<0.001)。减压前ICP<40 mmHg组和ICP≥40 mmHg组在出院时和伤后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D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硬脑膜广泛切开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ICP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进展性脑挫裂伤颅内压变化,及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控制颅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硬膜下或脑室内探头置入颅内,并持续监测颅内压,运用阶梯式治疗方案降低颅内压。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9例患者随即转开颅手术;12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中8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ICP持续上升转开颅手术。GOS评分5分13例,4分8例。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客观、准确和及时反应颅内压变化。阶梯式治疗方案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室外引流术(EVD)闭管试验中的颅内压(ICP)相关参数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行EVD并脑室型ICP探头置入术治疗的急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患者是否死亡、是否合并脑积水行分流手术、是否持续植物状态,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21例)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 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急性期总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寿命年费用及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结果 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的比例为28.0%.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非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2.2%(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ICP监测的患者死亡风险仅为非ICP监测患者的0.32倍(95% CI,0.19,0.5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ICP监测可使病死率下降15.5%,但平均多耗费住院费用69 620元(P<0.001);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5 995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2 236元(P<0.001);行ICP监测的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11 558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3 938元(P<0.001).结论 我国重型TBI行ICP监测的比例仍较低,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但却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符合急诊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的24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组)进行术中全程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并与同期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的25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有助于术中精确控制性减压,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对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