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体内自身免疫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20例HBV感染者作为HBV阳性组,其中HBV携带者,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各30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荧光法测120例HBV感染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及抗平滑肌抗体(SM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采用散色比浊法测类风湿因子(RF),采用印迹法测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抗体(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LKM-1)、抗肝细胞浆抗体I型(LC-1)。结果 (1)HBV阳性组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48.3%,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χ2=30.375,P〈0.05);(2)HBV携带组、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40%、56.7%、56.7%,组间比较χ2=3.337,P=0.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自身抗体以ANA、RF为主,ANA滴度以1∶100为主,荧光类型以"均质型"、"颗粒型"为主;(4)对ANA滴度≥1∶320者进行肝谱分析,肝硬化组有2例AMA-M2阳性,说明HBV感染有自身免疫肝病发生的可能;(5)自身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自身抗体在肝功能破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结论 HBV感染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并由于自身抗体的存在造成肝功能进一步损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诊断为PBC的住院患者70例,记录患者的首诊症状、肝功能情况、AMA 亚型抗体(M2、M4、M9)以及3例病理结果,并对ALT、AST、ALP、GGT增高的程度进行秩和检验,采用Wilcoxon法.结果 84.3%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9.2±8.7)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25.7%,皮肤瘙痒24.3%,右胁不适18.6%,腹胀18.6%.生化学异常以GGT[(324.5±250.4)U/L]、ALP[(381.1±259.0)U/L]增高最明显.GGT增高5倍以上的患者较多,与ALT、AST、AL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5.861、-4.036、-4.445,P均为0 000),AST、ALP增高2倍以上的患者亦较ALT多(u值分别为-4.405、-3.625,P均为0.000).87.1%的患者AM2A阳性; AM4A阳性占31.4%,AM9A阳性占11.4%.结论 PBC是女性多见的以GGT、ALP增高为明显的慢性肝功能损害,AMA抗体亚型(M2、M4、M9)的阳性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预后。结果 23例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3.5±12.7岁;17例为女性;ALP均明显升高(380.6±375.3U/L),20例GGT升高(360.8±633.2U/L),15例血清总胆红素升高(72.8±97.2μmol/L),血清IgM、IgG、IgA浓度超过正常值的比率分别为78.3%、69.3%和17.4%;19例(82.6%)血清AMA及其M2亚型阳性,14例(60.9%)ANA阳性,10例(43.5%)抗gp210抗体阳性;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胆管阻塞或扩张。结论 PBC好发于中年女性,血清ALP、GGT、IgM明显升高、AMA及其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抗gp210抗体阳性者可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在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LD)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8月经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ALD患者215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12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93例,同时选取CHB患者45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ANA、AMA、SMA、抗SLA/LP、抗LKM-1、抗LC-1及AMA-M2。比较3组患者的ALT、AST、ALP、GGT水平。结果 AIH组、PBC组患者的ALT、AST、ALP、GGT含量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患者ANA总阳性率为83.26%,高于CHB组(15.01%)(P0.05);AIH组ANA、AMA、SMA、抗SLA/LP、抗LKM-1、抗LC-1及AMA-M2阳性率分别为79.51%、14.75%、45.90%、16.39%、12.30%、6.565%、3.28%;PBC组ANA、AMA、SMA、抗SLA/LP、AMA-M2阳性率分别为88.17%、94.62%、11.83%、3.23%、94.62%;AIH组和PBC组ANA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HB组(P0.05)。AIH组和PBC组ANA滴度大于1∶320的比率显著高于CHB组(P0.05)。结论自身抗体检测是诊断ALD的必要条件,对ALD和CHB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实验室指标特征,为PBC实验室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10余年来保存的361例特异性AMA-M2抗体阳性PBC患者的血清标本,检测分析自身抗体、血清酶谱、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并用免疫印迹法分析M2靶抗原分布情况。结果 361例血清标本中最常见的生化指标异常为ALP和GGT,异常率分别为84.5%和78.9%,有71.7%的标本IgM异常增高。14.7%(53/361)ALT、ALP和GGT等生化指标全部正常。AMA和ANA阳性率分别为84.5%和76.7%,在ANA阳性标本中,核膜型与着丝点型为最常见的荧光图形。M2型抗体的三个主要靶抗原PDC-E2、BCOADC-E2和OGDC-E2在本研究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3%、69.5%和24.4%。结论 AMA-M2抗体阳性的中国人PBC,仍以血清IgM、ALP、GGT水平升高和AMA阳性常见,但14.7%PBC患者初诊时ALT、ALP和GGT等生化指标正常。三个主要M2型靶抗原分布不同于白种人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天津地区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天津地区98例CHC患者,检测自身抗体(ANA、ASA、AMA、RF、LKM-I)阳性率,并比较自身抗体(+)及自身抗体(-)群年龄、性别及病毒复制状况。结果 CHC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至少一种阳性的32例,阳性率32.7%。ANA阳性率最高,为26.5%;其次为RF阳性率(8.1%),再次为AMA阳性率(2.0%),LC-1及LKM-1阳性率为1.0%。另外,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有关因素比较发现,阳性组年龄较大(57.1岁vs 46.8岁),女性多见(65.6%vs 47.0%)。肝脏功能差,免疫功能异常,病毒复制活跃。结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HCV感染使感染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检出率与年龄关系密切且与病毒的复制有关。自身抗体可能是HCV感染后肝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和病毒学特点,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自身抗体阳性的CHB患者107例和自身抗体阴性的CHB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ALT和AST水平、HBeAg阳性率和HBV DNA定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身抗体阳性的CHB患者HBsAg水平为260.12±54.40U/ml,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的CHB患者(244.21±51.15U/ml,P〈0.05);自身抗体阳性的CHB患者HBV基因C型所占比例为55.07%(38/69),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的CHB患者(27.11%,P〈0.05)。结论自身抗体阳性的CHB患者自身抗体的产生与基因型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乙型肝炎自身抗体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453例乙型肝炎、16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96例正常人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ANA阳性滴度、核型和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阳性率以及肝炎相关自身抗体: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的阳性率。应用酶法检测患者的ALT和AST,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结果:①乙肝组ANA的阳性率为22.7%,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仅3例乙肝后肝硬化的滴度为1:320;ANA核型以均质型为主,仅5例为斑点型,显著低于AIH组(P〈0.01)。其中急性乙肝、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ANA的阳性率分别为5.2%、22.8%、24.2%和37.9%,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A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P〈0.05或P〈0.01),乙肝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乙肝炎组(P〈0.05或P〈0.01)。②ANA阳性乙肝患者伴有dsDNA抗体,用Western-blot法检测dsDNA的阳性率为10.34%,显著高于ANA阴性的乙肝患者(P〈0.05),乙肝组如DNA的阳性率为2.42%与AI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乙型肝炎存在SMA和LKM,但仅有较低的阳性率分别为4.63%和3.31%,显著低于AIH组(P〈0.01)。④乙型肝炎ANA阳性组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NA阴性组(P〈0.05);乙肝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IH组(P〈0.01)。结论:HBV感染不仅引起肝组织损害,还诱导产生多种以低滴度为主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并与HBV复制水平相关;其在探讨乙肝发生、发展机制和病因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熊去氧胆酸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4例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及对熊去氧胆酸的治疗反应。结果本组患者男性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2.6岁;3例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AKP为520.6±264.9U/L、GGT为452.6±252.3U/L,ALT为130.5±79.8U/L、AST为148.5±56.3 U/L,TBIL为58.1±17.4μmol/L,GLB为34.5±9.4g/L;血清AMA阳性23例(95.8%),AMA-M2亚型阳性22例(91.7%),仅AMA-M2阳性1例(4.2%),16例(66.7%)同时有ANA阳性;熊去氧胆酸治疗12周ALT、AST、AKP明显下降(P〈0.05),治疗48周ALT、AST、AKP、GGT、TBIL明显下降(P〈0.01)。结论早期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治疗的关键,熊去氧胆酸能够改善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慢性丙型肝炎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发生率,分析自身免疫现象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93例,以同期住院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对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ELISA测定抗HCVIgG、IgM.荧光定量PCR测定HCV-RNA,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BV-M,并常规测定ALT、AST及胆红素.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总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4%vs7.5%,P<0.05).在检出的各种自身抗体中,ANA占73.3%(33/45).SMA占15.6%,AMA占6.7%.LKM占4.4%.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阳性者66例,占71%.HCV RNAI阳性组,自身抗体的总检出率为50.0%,而HCVRNA阴性组,自身体抗的总检出率为44.4%.两者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与年龄、肝脏病变的程度有密切关系(t年龄=1.501,P=0.022;tALT=3.403,P=0.000;tAST=3.448,P=0.000;tTBIL=3.055,P=0.000).结论:检测自身抗体及其滴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不同ALT水平感染者临床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差异。方法根据ALT水平不同,将253例AIJT小于2倍ULN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男性AIJT30U/L和女性ALT≤19U/L(n=74),B组为男性30U/L〈ALT60U/L和女性19U/L〈ALT≤38U/L(n=119),和C组为男性60U/L〈ALT80U/L和女.陛38U/L〈ALT≤80U/L(n=60)。观察各组人群血生化指标和肝脏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的差异。结果本组A组、B组和C组患者HBeAg阳性率分别为39.2%、47.1%和71.7%(x2=15.1,P〈0.01);三组患者年龄分别为39.5±11.9岁、34.5±11.4岁和31.6±11.6岁(F=8.1,P=000);A组血清AST、GGT和AST/血小板比值(APRI)分别为22.9±6.6u/L、31.6±22.9u/L和0.2±0.1,B组分别为36.5±26.7u/L、39.9±30.8u/L和0.3±0.2,C组分别为44.3±11.6u/L、47-3±49.3u/L和0.4±0_3,三组相差显著(P〈O.05);A组肝组织G2为16.2%,明显低于B组(35.3%)和C组(30.0%,P〈0.05);3组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相差(P〉O.05)。结论在ALT〈2倍ULN的HBV感染者中,不同AIJT水平者血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炎症程度存在差异,需要区别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HBV DNA、Child-Pugh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变化,评价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分为阿德福韦酯(ADV)组(5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观察2年.结果在治疗48周时,ADV组AST、ALT(62.6±28.5U/L、56.8±21.2U/L)明显低于对照组(92.6±42.5U/L、87.8±34.2U/L,P〈0.01),ALB、PTA(31.5±5.0g/L、47.4±8.5%)明显高于对照组(28.5±4.2g/L、37.5±6.5%,P〈0.01);ADV组HBV DNA水平、Child-Pugh评分、腹水发生率分别为3.8±1.1lgcopies/ml、7.0±1.8和35.8%,明显低于对照组6.6±1.8lgcopies/ml、10.1±2.3和79.3%(P〈0.01);在治疗96周时,ADV组AST、ALT、TBil、GLO明显低于对照组,ALB、PT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DV组HBV DNA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腹水、慢性肝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0.0%、12.0%和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37.5%和29.2%(P〈0.05或P〈0.01). ADV组病死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明显抑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的复制,改善其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显著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我院诊治且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分期≥S2期定义为显著纤维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标记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同时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本组发现显著肝纤维化患者58例(72.50%);显著纤维化患者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分别为(9.32±1.20)log10 IU/ml、(49.50±12.48)U/L、(48.91±10.11)U/L、(60.38±21.21)U/L、(15.52±1.28)s、(15.51±2.33)%和(12.20±3.05)fl,显著高于22例非显著肝纤维化患者[分别为(6.49±1.18)log10 IU/ml、(31.29±8.50)U/L、(28.47±6.77)U/L、(26.35±17.49)U/L、(14.10±2.31)s、(13.29±3.20)%和(10.13±3.22)fl,P<0.05];显著纤维化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5.10±1.73)×109/L、(123.47±12.10)g/L和(120.76±20.85)×109/L,显著低于非显著纤维化患者[(6.51±1.52)×109/L、(130.85±13.10)g/L、(213.75±23.48)×109/L,P<0.05];HBV DNA、ALT、AST、GGT、PT、RDW、MPV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r=0.642、r=0.411、r=0.411、r=0.447、r=0.397、r=0.538、r=0.486,P<0.05),而WBC、Hb、PLT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375、r=-0.362、r=-0.5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LT下降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3,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异常是肝纤维化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在ALT2倍正常值上限(2×ULN)的慢性HBV感染人群中,一般临床指标对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期化验肝功能、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 DNA等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索该类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对其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结果 122名患者中有明显炎症或纤维化(G≥2或S≥2)者共94例(77.0%),早期肝硬化者5例(4.1%)。G2组与G≥2组相比,除HBV DNA外,其余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2组与S≥2组相比,年龄、HBeAg、HBV DNA、AST、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HBeAg和AST是肝脏明显纤维化(S≥2)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血清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40岁、HBeAg阴性、AST40U/L者应积极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必要时尽早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化滞柔肝颗粒对酒精联合脂多糖诱导的酒精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组和护肝片处理组,通过灌胃给予56%北京红星二锅头(12 ml?kg-1.d-1)和脂多糖(5 mg?kg-1,2次/w)腹腔注射,建立酒精性肝炎小鼠模型,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连续10 w。在末次给药后,解剖动物,取血清和肝组织,进行相应的检查。结果 在实验10 w末,模型组肝组织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其肝质量指数、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 (5.77±0.67) %、(82.22±6.20) U/L和 (93.43±17.30) U/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4.44±0.42) %、(35.83±3.84) U/L和 (66.43±5.14) U/L,P<0.05];大剂量化滞柔肝组肝质量指数为(5.24±0.36)%,显著低于模型组 [(5.77±0.67) %,P<0.05],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颗粒组和护肝片组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颗粒组和护肝片组的CK分别为(118.93±10.15) U/L、(102.33±8.07) U/L、(119.45±19.26) U/L和(104.00±8.15) U/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227.50±50.10) U/L,P<0.001];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组和护肝片组血清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各试验组之间血脂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化滞柔肝颗粒对酒精联合脂多糖诱导的酒精性肝炎小鼠有保护作用,为化滞柔肝颗粒将来用于临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了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修订的PBC诊断标准和2008年简化的AIH诊断标准,对28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ALT为154.93±28.68U/L,AST为185.21±39.25U/L,ALP为283.86±30.99U/L,γ-GT为352.36±71.15U/L,TBIL为34.15±7.79μmol/L,DBIL为11.15±0.86μmol/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ALT为17.8±1.60U/L,AST为20.29±1.02U/L,ALP为67.89±3.31U/L,γ-GT为20.51±3.33U/L,TBII,为11.15±0.86μmol/L,DBIL为3.35±0.28μmol/L,P〈0.05);血清IgG和IgM升高,自身抗体中ANA(78.6%)和AMA—M2(71.4%)阳性率较高;肝穿组织可见界面性肝炎和小胆管损伤。结论PBC—AIH重叠综合征多见于女性,在临床及组织病理学上兼有PBC和AIH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耐药性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接受拉米夫定(LAM)和/或阿德福伟(ADV)治疗的CHB患者1288例,其中维吾尔族1218例,汉族70例。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血清HBV rt L180M、rtM204I/V、rtA181T/V和rtN236T四个耐药突变位点。结果 汉族CHB患者HBV基因型耐药比例为25.7%,显著高于维吾尔族患者的18.3%(P=0.014);维吾尔族CHB患者男女比例为1019/199,汉族为57/13,两组性别比无显著性差异(P=0.087),但在耐药基因阳性者中,维吾尔族男性比例显著高于汉族(P=0.039);在基因型耐药患者中,维吾尔族CHB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为(5.3±0.9) lg copies/ml,显著低于汉族患者的(6.1±0.7) lg 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维吾尔族基因耐药患者血清ALT水平为(157.6±25.9) U/L、AST为(67.1±13.2) U/L、TBIL为(41.8±11.6)μmol/L,均显著低于汉族[分别为(203.7±45.1) U/L、(85.9±22.7) u/L、(57.4±13.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维吾尔族患者和汉族患者年龄分别为(37.9±10.8)岁和(38.8±12.1)岁,无明显差异(P>0.05);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分别为14.3%和18.6%,无明显差异(P=0.061);在241例维吾尔族和汉族基因型耐药患者中,均检测出LAM和DAV的4个耐药变异位点的6种突变,分别为rtL180M、rtM204I、rtM204V、rtA180T、rtA180V和rtN236T;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rtA1181T/V点位阳性率分别为18.4%和16.7%(P>0.05),而维吾尔族患者rtA1181T/V点位阳性率显著高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rtL180M、rtM204I/V、rtN236T点位阳性率分别为38.6%和38.9%、27.4%和27.8%、15.7%和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汉族患者存在HBV基因耐药比例更高,维吾尔族男性变异比例显著高于汉族,汉族患者出现变异时血清HBV DNA、ALT、AST、TBIL水平更高,两组患者在rtA181T/V位点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位点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作为研究对象,并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治疗48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HBV DNA转阴率以及血清TNF-α和IL-10水平变化。结果 在治疗48周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总红胆素分别为(28.3±4.2)μmol/L和(47.4±6.2)μmol/L,谷丙转氨酶分别为(71.3±19.8)U/L和(109.7±16.1)U/L,谷草转氨酶分别为(65.3±17.4)U/L和(98.3±21.6)U/L,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8.4±4.3)g/L和(33.2±2.8)g/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别为(0.98±0.10)和(1.14±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24周和48周,观察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5.7%和6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0%和33.3%(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22.4±16.8)pg/ml和(32.8±22.3)pg/ml,IL-10分别为(21.2±3.6)pg/ml和(16.2±3.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较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能够更显著改善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提高血清HBV DNA转阴率,并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9.
血清TIMP-2水平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HBV感染者血清TIMP-2水平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98例HBV感染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TIMP-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HA、PCⅢ、CⅣ和LN,和采用全自动酶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与健康正常人比,HBV感染者五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除慢性HBV携带者PCⅢ、CⅣ、LN、ALT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CⅣ水平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急性肝炎至肝硬化患者血清TIMP-2水平依次进行性升高,其中慢性HBV携带者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TIMP-2水平分别为78.56±26.23ng/ml和92.65±21.93ng/ml,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清TIMP-2与HA、PCⅢ、CⅣ和L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LT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文检测的肝纤维化指标均可不同程度地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其中以血清TIMP-2较为可靠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