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分析。方法:以40例小肠GIST患者为对象,均经病理检查确诊。40例患者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小肠GIST的影像特征及其与病理危险程度的关系。结果:病灶位置:远端回肠2例(5.00%)、十二指肠21例(52.50%)、空肠2例(5.00%)、小肠肠管向延续并向肠腔内或外突出15例(37.50%)。病灶直径:40例患者病灶直径1.01-19.21cm,其中直径≤5cm者17例(42.50%),直径>5cm者23例(57.50%)。病灶形态:25例(62.50%)患者病灶形态规则,并且可见清晰的边界;15例(47.50%)患者病灶形态不规则,与相邻组织的界限不清晰。病灶密度:MSCT平扫显示,18例(45.00%)患者密度均匀,22例(55.00%)患者密度不均匀。病灶强化:增强扫描显示26例(65.00%)患者病灶强化明显,14例(35.00%)病灶强化不明显;16例(40.00%)病灶的呈现均匀的强化,24例(60.00%)患者病灶强化程度不均匀。按照NIH危险程度分级:40例患者高度危险27例(67.50%)、中度风险6例(15.00%),低度极低度风险7例(17.50%)。不同危险程度患者病灶的形态、密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IH危险程度与病灶形态不规则及密度不均匀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MSCT扫描GIST的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肿瘤的密度及形态与危险程度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复发原因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 《临床医学》2006,26(6):32-3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复发和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及手术过程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影响术后复发和生存率的因素。结果肿瘤直径〈5cm、≥5cm、≥10cm的复发率分别为0.20%、44.4%(P〈0.05),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2个月,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和53.0%。肿瘤直径〈5cm患者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5cm者(P〈0.05),复发组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未复发组(P〈0.01),CD34阳性与阴性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ST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手术范围、手术的无瘤原则有密切关系。手术是GIST的首要治疗手段,可根据术巾冷冻切片报告和肿瘤大小决定切除范围,免疫表型不能作为GIST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概要1983年Mazur和Clark鉴别了胃肠道平滑肌瘤与间质瘤,首先命名其为"胃肠间质瘤"。它是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组织学上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  相似文献   

4.
胃间质瘤32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990年1月-2001年1月收治的胃间质瘤32例,结合献分析。结果 6例肝转移死亡,未发现局部复发;2例肝转移带瘤生存;其余生存良好。结论 本病的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肿瘤大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综合分析判断,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作胃大部或全胃切除;淋巴结清扫并不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生在小肠、具有旋涡状结构的恶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及电镜特点。方法对1例具有脑膜瘤样特征的GIST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研究,行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电镜观察及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结果镜检示瘤细胞似"脑膜瘤"样排列,细胞质丰富,核梭形,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117(+);PCR产物直接测序显示c-kit基因外显子均无突变;电镜示瘤细胞间可见桥粒连接。结论 GIST形态学上具有"脑膜瘤"样结构特征,免疫组化具有经典GIST的特征,电镜检测有助于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68例胃肠间质瘤(GISTs)的免疫组化标记特点,寻找GISTs免疫组化诊断更为理想的组合标记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肿瘤中CD117、CD34、α—SMA、NSE、nestin、HCD等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①68例GISTs中,CD117、CD34、nestin及HCD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94.12%(64/68)、75(51/68)、97(66/68)、77.94%(53/68)。②CD117、CD34、nestin、HCD表达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GISTs的诊断中,CD117、CD34、nestin及HCD联合应用是免疫组化诊断的更为理想的组合。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消化道的肿瘤。该病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本研究对41例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SI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以探讨SIST患者早期诊断和合理手术治疗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4):2667-2668
在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5月诊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抽取47例作研究对象,将本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3),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是(122.53±51.26)min、(90.36±27.45)ml和(8.48±1.07)d;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43%,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是(139.55±59.82)min、(167.45±72.56)ml和(12.86±2.4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手术相比较,腹腔镜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更加确切,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建立了随访档案,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因素与危险度分层、核分裂象、肿瘤大小、Ki-67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部位无关(P〉0.05)。结论危险度分层、核分裂象、肿瘤大小、Ki-67可作为预测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有用指标,中、高危险度组患者应定期复查,健全随访档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为2/10万,而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口]。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恶性程度都不十分明确,给诊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5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经肛门肿物切除术4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5例,经腹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6例,所有患者最后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CD117、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3.3%、73.3%。15例患者获6~72个月的随访,其中2例患者分别术后12、26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mg.d^-1辅助治疗;5例经腹前切除或经肛局部切除患者出现腹腔复发并肝多发转移,其中3例死亡;2例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肿瘤缩小,带瘤生存;其余6例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分子靶向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伊马替尼对中高危患者的复发、转移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术前诊断和围手术期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s临床表现及CT、“B”超、MRI等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CT术前诊断胃肠道间质瘤12例,腹腔巨大囊性肿块5例和胃壁良性肿瘤1例,纤维结肠镜检查6例,均没有明确GISTs诊断,胃镜术前检查6例均示胃黏膜和胃壁呈外压改变,彩超检查疑巨大卵巢肿块9例,腹腔混合性肿块8例,胃壁间质瘤2例,18例均手术,其中术后复发,二次手术1例,术后3月后死于肾衰竭1例,术后服用化疗1例。结论CT、“B”超诊断虽无特异性,但是可以准确定位,弥补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GISTs术前鉴别诊断和定位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全  唐刚 《华西医学》2010,(11):1950-1951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贫血等,全部手术切除。主要根据胃间质瘤大小和部位决定手术方式。有6例行胃大部切除,8例行胃楔形切除,1例经腹腔镜行胃楔形切除。结论胃间质瘤术前难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胃间质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乏力,食纳差,伴里急后重,六个月内体重减少约5Kg。随后无意发现腹部有一肿块,触之不痛,并伴腹胀、盗汗等症状。查体:腹膨隆,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无触痛,上界达肋弓,下界平脐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GIST)多层螺旋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危险度的关系。方法:以35例小肠GIST患者(36枚)为对象,按照NIH分级标准分为低风险组(n=20枚)、高风险组(n=16枚),均接受MSCT检测。分析MSCT征象预测GIST患者病理危险程度的价值。结果:低风险组病灶长径、短径及消化道出血、钙化、病灶周围脂肪阳性症占比低于高风险组,病灶形态规则、血管样强化占比高于高风险组(P<0.05)。两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动脉期增强幅度、静脉期增强幅度比较无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OR=2.083)及供血动脉(OR=2.014)为小肠GIST高度危险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肠GIST的MSCT影像特征可用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预测,肿瘤病灶的形态、钙化、血管样强化、病灶周围脂肪阳性征、病灶的直径等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危险分级,肿瘤长径及血管样强化为小肠GIST风险评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标准、良恶性参考指标和预后因素。方法:分析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其CD117、CD34、a-SMA、S-100蛋白的表达状况,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其生物学行为。结果:本组GIST平均年龄57.5岁。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和消化道出血。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部分区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梭形细胞型48例,上皮样细胞型5例,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3例。CD117和CD34多弥漫强阳性,阳性率为89.29%、80.36%。a-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28.57%、25%。56例GIST中,良性9例,交界性15例,恶性32例。良性与交界性病例随访24例均健在;恶性病例随访24例,18例无瘤生存,6例复发与转移。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CD117、CD34阳性。肿瘤临床和病理形态、CD117和CD34表达是诊断GIST的要点。肿瘤直径>5cm,核分裂相>5/50HPF可作为良恶性参考指标。肿瘤性坏死、核分裂相>5/50HPF及肿瘤大小是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tromal umor,G1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一种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属于胃肠道壁Cajal细胞(ICC)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占全部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的5%。GIST95%发生于胃与小肠,其中60%~70%发生于胃,而小肠仅占20%~30%,结肠和食管罕见,占3%~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结果本例因妇科体检发现盆腔肿物就诊,B超提示妇科来源,首先考虑卵巢肿瘤,进一步行盆腔MRI示右侧盆腔占位灶,考虑肿瘤性病变(来源待定),在妇科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探查发现肿块来源于回肠,请外科会诊,行回肠肿瘤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肠间质瘤。结论小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对女性盆腔占位病变应注意与卵巢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付君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8):768-768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7岁。于2005—11—01因突发全腹痛22h伴腹胀、排溏便1次,急诊入院。查体:意识清,T37.3℃,BP140/80mmHg,HR78次/min;腹部略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弱,腹水症(±),余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及离子未见异常。血糖7.4mmol/L。ECG正常。胸腹透视见腹腔内肠管积气较多,并见2—3个小液平。腹部CT:腹部偏下方见软组织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楚,其内密度不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并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1例,小肠系膜1例,小肠浆膜下3例,5例均为恶性。CT表现为不规则形、圆形及分叶状肿块,大部分有囊变、坏死,合并肝转移1例。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5例均未见明显肠梗阻。结论小肠间质瘤有一定CT影像特征,螺旋CT检查对其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有助于明确肝脏和腹膜后是否有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