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养营壮骨方分期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传统工艺制备养营壮骨方,不同剂型分期治疗骨折,并与观察组对比两种方法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养营壮骨方在止痛、消肿、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养营壮骨方能够明显改善骨折部位软组织水肿,并且能够明显促进骨折断端的愈合,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治疗肾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肾外伤患者 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分期辨证予相应的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分期辨证治疗肾外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促进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针灸分期组、常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30例。3组均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均治疗56 d,观察3组疼痛、肿胀度指标,评价其综合疗效,并对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肿胀疗效比较针灸分期组优于常规针刺组、药物组(P<0.05)。患者治疗3 d后、7 d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针灸分期组与同时间点常规针刺组、药物组比较降低更显著(P<0.01),常规针刺组与药物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灸分期组在镇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药物组,而常规针刺组优于药物组。3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3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分期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药物组。3组治愈病例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灸分期组短于常规针刺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可明显改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及关节活动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综合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持续胸段硬脊膜外麻醉在颅脑外伤应激性溃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颅脑外伤应激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治疗组采用持续胸段硬脊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溃疡愈合程度和愈合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良好,溃疡愈合时间和愈合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应激性溃疡治疗中持续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伤科定痛接骨方的制备方法,探讨伤科定痛接骨方分期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传统工艺制备伤科定痛接骨方,比较不同剂型分期治疗骨折与活血止痛胶囊两种方法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伤科定痛接骨方在止痛、消肿、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活血止痛胶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科定痛接骨方能缓解骨折部位疼痛,减轻肿胀,缩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手足外伤术后创口不愈合患者采用橡皮生肌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70例手足外伤术后创口不愈合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35例,采用橡皮生肌膏治疗)和对照组(35例,采用无菌凡士林纱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治愈19例,共治疗有效32例,对照组治愈4例,共治疗有效26例,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3%,χ2=6.55,P 0.05。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25.59±1.9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8.11±3.09)d,t=21.32,P0.05。治疗组患者硬度、颜色、张力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手足外伤术后创口不愈合患者采用橡皮生肌膏治疗的效果良好,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使用方便,生肌长皮效果佳,可有效促进创口愈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手指外伤后坏死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中药煎液浸泡患指,对照组应用清除坏死组织的瓣移植及抗炎治疗。结果:两组均愈合良好;在手指短缩、拇指活动、感觉恢复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异;创面愈合时间慢于对照组;在疼痛消失时间、功能恢复时间、手指总活动度,医疗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外洗治疗手指外伤后坏死,有抗感染、止痛、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糖尿病足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糖尿病足的经验。方法 将糖尿病足分为红肿热痛溃脓期、溃疡形成期、溃疡愈合期三期 ,并根据三期的辨证特点 ,给予不同重点的中西医治疗。结果  5例湿性糖尿病足的疮面均愈合 ,可下地行走。结论 糖尿病足的分期治疗可明显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9.
大黄(庶虫)虫丸对综合性手外伤愈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黄(庶虫)虫制剂对综合性手外伤的促进愈合作用.方法:将综合性手外伤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7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中加用大黄(庶虫)虫酊、膏、液.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在伤口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水肿时间和疤痕面积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中、治疗后)的甲襞循环综合积分值、血液流变学及血清ADH、皮质醇、EGF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5~0.001).结论:大黄(庶虫)虫制剂能显著改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状态和降低血ADH水平,降低机体对创伤的应激性,内源性提高血浆EGF水平,对综合性手外伤有显著的促进愈合作用,并可推广用于其他部位的组织损伤和手术创伤的缝合切口.  相似文献   

10.
大黄虫丸对综合性手外伤愈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黄虫制剂对综合性手外伤的促进愈合作用。方法 :将综合性手外伤 15 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 76例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中加用大黄虫酊、膏、液。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伤口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水肿时间和疤痕面积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 <0 0 1) ;治疗组 (治疗中、治疗后 )的甲襞循环综合积分值、血液流变学及血清ADH、皮质醇、EGF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极显著 (P <0 0 5~0 0 0 1)。结论 :大黄虫制剂能显著改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状态和降低血ADH水平 ,降低机体对创伤的应激性 ,内源性提高血浆EGF水平 ,对综合性手外伤有显著的促进愈合作用 ,并可推广用于其他部位的组织损伤和手术创伤的缝合切口  相似文献   

11.
中医思维是中医诊疗最核心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骨伤科医师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成为临床思维培养的重点.中医骨伤筋伤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为中医骨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筋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思维的培养和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完善现代的中医骨伤科诊疗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生物医药的成果和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基础与临床双向互动(BtoB)的一门新学科。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正处于从传统中药经过中药现代化到创新中药的发展阶段,继承与创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是创新中药的核心思想。这与转化医学BtoB的研究模式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优势和中药整体调节的特色,探求还原与整合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药新药创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云  高哲 《陕西中医》2020,(2):269-272
混合痔在其多样化的治疗方案中通过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法,但因肛管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复杂性,且开放的术口会因排便刺激而损伤局部组织,造成肛门部水肿、疼痛、创面延期愈合等并发症出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西医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止痛、止血等对症处理为主; 而中医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抗炎促愈的目的,疗效稳定,尤其是中医外治疗法通过中药熏洗坐浴、灌肠塞肛及针灸敷药等方式直接作用于切口患处,减少胃肠道刺激,发挥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调控作用而增加疗效,其成本低、易操作、简便易行,能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减少出血及创面早日愈合。现就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药外治疗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洗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出符合条件的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病人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中药洗药泡足30min,2次/d;对照组外用吲哚美辛巴布膏,1片/次,1次/d;2个疗程后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3%、73.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洗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杨燕  田成旺 《中草药》2016,47(18):3346-3350
现代中药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制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实现中药科学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建国以来,现代中药在几代药学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围绕中药资源、中药治法治则、质量标志物、大健康产业发展等问题,分析现代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代谢组学是研究机体代谢网络和代谢产物整体变化及内在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与中药学的研究思路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借鉴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将加快传统中药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结合,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该文主要从代谢组学的概念、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作用机制、中药方剂配伍机制、中药方剂药效作用机制和中药炮制机制等研究中的应用予以阐述。总结了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医药学是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的贡献、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4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医药的历史贡献,引导人们客观公正的认识中医药,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推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医工程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工程技术融合后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以舌、脉诊仪等为代表的中医诊疗仪器的研发是中医工程学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其广泛应用于中医四诊的数据化与客观化研究,使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阶段,从宏观走向微观,并与宏观相结合的阶段;同时应用于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评价与预测研究,为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中医工程学促进了中医现代化诊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诊断智能系统和中医客观化诊察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了中医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药专利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研究热点进行系统分析,为中药研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情报支撑。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收集整理了近2,0年间中药专利研究论文842篇,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时序分布、空间分布、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并梳理研究脉络,揭示中药专利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 从文献空间分布来看,842篇文献共涉及334本期刊、1361名作者和419个研究机构;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中药专利研究领域经历了上升阶段(2000-2005)和平稳阶段(2006-2020);从文献的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来看,对于中药组方的研究贯穿于中药专利研究的整个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主题日趋多样化。结论 有效利用中药专利信息资源可推动中药产业发展,预测中药配伍和用药规律的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个体化治疗使中西医的治疗观念有了交融,为了让西医同道能更好地接受中医的治疗观念,同时也为中医指导下更有利于开展西医的个体化治疗,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医个体化治疗内涵的确定及疗效评价的建立和完善,将推动中医药规范化研究进程,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