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腺苷(adenosine, Ade)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的结合反应机制。方法 利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测定了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探讨了反应机制;依据Fōrster理论测定了反应体系的能量转移参数并考察了腺苷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分子模建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生成静态复合物,结合常数K=1.39×103 L·mol-1,结合位点n=0.94;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r很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腺苷改变了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并造成微区构象发生变化。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主要为腺苷的嘌呤环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疏水作用和氢键。结论 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获得了一致性结果,此为中药活性成分腺苷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研究炎琥宁(YH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琥宁类药物的研发和进一步探讨炎琥宁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炎琥宁与BSA的相互作用。283.15 K、298.15 K和313.15 K温度下,根据 S-V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KSV)和速率常数(Kq);根据L-B双倒数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出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根据Hill方程计算出 Hill系数(nH)。结果:3个温度下的BSA荧光强度随着炎琥宁浓度升高,有规律地降低;KSV、Kq、KLB、Kb、n和nH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ΔG<0,ΔH<0,ΔS<0;n约等于1;nH大于1。结论:炎琥宁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炎琥宁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炎琥宁与BSA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表明炎琥宁与BSA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炎琥宁在体内可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炎琥宁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nH大于1,表明炎琥宁有正协同作用。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炎琥宁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BSA腔内疏水环境的极性减弱,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5.
蛇床子及其主要成分蛇床子素的抗过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蛇床子70%乙醇提取物及其中的2个香豆素衍生物蛇床子素、异茴香素均对化合物48/80诱导皮肤瘙痒有抑制作用,而不影响动物自发活动。本次采用鼠过敏模型研究蛇床子提取物(CM-ext)及其主要成分蛇床子素对与瘙痒相关的过敏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新技术能提供丰富的光谱信息的特点,研究了蛇床子素在不同皮层的分布趋势。 方法 将经蛇床子素贴剂渗透后的皮肤进行水平恒冷切片,将切片平铺在石英玻璃上用三维荧光光谱仪测定其荧光强度。 结果 以发射波长为 x 轴,激发波长为 y 轴,荧光强度为 z 轴,构成了三维荧光光谱图,从角质层开始皮肤切片的荧光强度依次减弱。 结论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指纹图谱可有效地检定出皮肤中分布的蛇床子素,并可以初步判断出蛇床子素在皮肤中的量化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姜黄素(C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变温试验研究二者之间的猝灭类型,求算结合数(n)和结合常数。结果静态猝灭是导致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CU与BSA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K0)为5.26×106(21℃)和4.60×106(31℃),n为1.35。通过计算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推断CU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以疏水力为主。结论荧光法适合于研究CU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炎琥宁(YH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琥宁类药物的研发和进一步探讨炎琥宁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炎琥宁与BSA的相互作用。283.15 K、298.15 K和313.15 K温度下,根据 S-V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KSV)和速率常数(Kq);根据L-B双倒数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出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根据Hill方程计算出 Hill系数(nH)。结果:3个温度下的BSA荧光强度随着炎琥宁浓度升高,有规律地降低;KSV、Kq、KLB、Kb、n和nH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ΔG<0,ΔH<0,ΔS<0;n约等于1;nH大于1。结论:炎琥宁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炎琥宁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炎琥宁与BSA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表明炎琥宁与BSA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炎琥宁在体内可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炎琥宁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nH大于1,表明炎琥宁有正协同作用。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炎琥宁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BSA腔内疏水环境的极性减弱,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青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由Lineweave-Burk双倒数图,求出了在281nm波长激发下,青霉素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k=3.347×10-3 K/mol;依据Stern-Volmer方程,以F0/F-1对c(Q)作图,推导出青霉素与BSA作用的双分子猝灭常数kq=2.46×1012mol/L.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芦丁和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差异,探讨黄酮类化合物 C 环3位羟基糖苷化与否对结合白蛋白的影响。方法: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法测定芦丁和槲皮素与 BSA 的作用。结果:在实验条件下,槲皮素对 BSA 的荧光猝灭作用明显强于芦丁。二者与 BSA 的作用以静态结合为主。低浓度的槲皮素影响 BSA 的酪氨酸的微环境,基本不影响 BSA色氨酸的微环境;低浓度的芦丁对 BSA 的酪氨酸及色氨酸微环境基本不影响。二者在高浓度下都能够轻微改变 BSA 的二级构象。结论:黄酮 C 环3位羟基糖苷化会降低其对 BSA 的亲和力,影响与 BSA 之间的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黄酸(RH)及其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多种光谱技术测定,用Stern-Volmer方程等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大黄酸及其配合物均能显著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并以静态猝灭为主.在293K和300K时,RH-Fe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3.55×105 L/mol和2.46×105 L/mol,RH-Co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4.83×105 L/mol和1.87×105 L/mol,RH-Mn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4.12×105 L/mol和1.83×105L/mol.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大黄酸及其配合物间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依据F(O)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大黄酸及其钴、铁、锰配合物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分别为为2.22,2.57,3.14和2.59 nm.结果还表明在同一温度下,金属离子如钴离子、锰离子、铁离子的存在会影响大黄酸与BSA的结合.结论 大黄酸形成配合物后与BSA的结合显著增强,会对大黄酸及金属离子的储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虫草多糖抗牛血清白蛋白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证明,虫草菌丝有一定抗肝纤维化作用,虫草多糖为虫草菌丝的有效成份之一,对慢性肝炎有一定疗效,但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尚未见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通过虫草多糖对牛血清白蛋白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中肝羟脯氨酸与Ⅲ型胶原的影响,观察了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现报告如下。1 材料1.1 动物 Wistar雌性大鼠25只,体重100~130g;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黄芪甲苷及环黄芪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 方法: 固定BSA浓度,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或环黄芪醇,扫描其荧光猝灭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 结果: 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均能对BSA的荧光发生淬灭,猝灭类型属于静态猝灭;在293 K下,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35×104,8.51×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726 4,0.731 2,在310 K温度下,二者与BSA的结合常数均略有下降。二者与BSA的结合过程均属于焓变小于零、熵变大于零、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的自发过程,与BSA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二者均对色氨酸残基构象产生影响,对酪氨酸残基构象影响较小。 结论: 本实验阐明了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药模拟体系陶瓷膜微滤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BSA(牛血清白蛋白)/Dextran(葡聚糖)二元模拟中药水提液体系的陶瓷膜微滤过程,考察对膜污染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方法:用不同孔径的陶瓷膜对不同配比的BSA/Dextran二元体系进行错流过滤,对其通量,截留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陶瓷膜微滤此模拟体系过程中,最终起分离作用的是在膜面形成的吸附凝胶层,在此过程中,BSA蛋白起着主导作用,其所占比例越大,污染越严重;在过滤过程中,50 nm与200 nm陶瓷膜的分离性能比较稳定,500nm陶瓷膜分离性能变化大,膜污染严重.结论:这为揭示中药水提液这一复杂体系的膜污染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药蛇床子为一年生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monnieri(L.)Cusson的干燥成熟果实。《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具有温肾壮阳、祛风燥湿及杀虫之功效,主治阳痿、宫冷、寒湿带下、湿痹腰痛,又可治外阴瘙痒、妇人阴痒等。近几年来,随着对蛇床子研究的深入,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新的发现,笔者拟从以上3方面对蛇床子的研究成果做一概述。1化学成分1·1挥发油蛇床子含挥发油1·3%。秦路平等[1]利用GC-MS技术从国产蛇床子挥发油中分离出27个成分,鉴定出其中的20个成分:α-蒎烯、莰烯、环葑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β-松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橙皮素和橙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异同,探讨黄酮类化合物A环7位羟基糖苷化与否对结合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方法: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橙皮素和橙皮苷与BSA的作用。结果: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效率明显高于橙皮苷;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以静态猝灭为主,而橙皮苷对BSA的荧光猝灭既有静态猝灭作用,也有动态猝灭作用;橙皮素与BSA结合的K a值明显大于橙皮苷;橙皮素结合BSA的位点与荧光发射基团的距离比橙皮苷的小;橙皮素与BSA之间的作用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而橙皮苷与BSA的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力。结论:橙皮素与BSA的结合能力明显强于橙皮苷,说明橙皮素比橙皮苷更容易被血清蛋白贮存和运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比较金银花活性成分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与乳铁蛋白(bovine lactoferrin,BLF)及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光谱法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测定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参数、能量转移参数与热力学函数,探讨分子作用机制并比较分析绿原酸与不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差异。结果: CGA与BLF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动态分子作用机制,而CGA与BSA结合生成静态复合物,结合强度因温度不同存在一定差异;金银花活性成分与各蛋白质的结合距离r均很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分子模建结果显示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兼有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结论: 计算机模拟与实验测试获得了一致性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毛蕊花糖苷(verbascoside,VER)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生理条件下,光谱法测定VER与BSA的相互作用参数,分子模拟建立VER-BSA结合模型,分析其结合反应机制。结果构建的VER-BSA模型表明,维持VER与BSA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兼有疏水作用力。光谱实验表明VER与BSA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结合过程,结合强度较强,VER与BSA的结合距离(r)值较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VER对BSA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影响,使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发生改变。解析荧光相图得出VER与BSA反应构象型态的变迁为"二态"模型。热力学参数表明VER与BSA的相互作用是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的分子间作用。荧光偏振定量证明BSA与VER相互作用中生成了非共价复合物。结论光谱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一致,可为研究VER与BSA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